BBC纪录片中的中国故事

2017-05-30 11:44骆育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纪录片

骆育红

摘要:媒介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一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这些年在世界银幕与银屏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但是其中有哪些可以成为具有代表性颠覆性的新中国人形象从而替代那个“顺从”的身影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在我们的中国形象表达还处于空缺的时候,好莱坞帮助我们在银幕上输出了很多中国元素,可是这些元素又有哪些可以称之为“中国形象”呢?

关键词:BBC;纪录片;中国题材;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3-0050-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3.009

2014年之后,几乎每一部引进中国的好莱坞电影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中国元素,自然景观、城市建筑、中国脸孔。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注意到这些中国元素除了标明来自中国之外,没有任何文化意义,更不具备任何人性意味。那些生硬的如同“创可贴”似的中国形象没有任何与文化与真实的中国人产生关联。2015年美国的《好莱坞报告》杂志曾经刊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我们要不要对中国人磕头?》,文章的结论是肯定的。但是磕头的对象是谁?是中国人吗?是中国电影制作吗?不,是中国投资,是人民币!当我们去研究这些好莱坞电影的幕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影片的投资方都来自中国。这些电影内部的中国基因都来自于人民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在美国电影中购买了中国形象,然后再把这些好莱坞制造的中国形象标识上美国电影引入中国市场换成美元收益。好莱坞的电影人在他们的电影中非常清楚地表示出他们的立场与态度,那就是:我们可以臣服于你们的金钱,但是我们从未放弃过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我们始终在用中国投资讲述美国故事和美国的价值观。我想中国形象在世界的缺失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们自身对于本国文化的陌生与不自信,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性格共性中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世界希望借由“新中国形象”了解中国现状的渴望却与日俱增。于是在另一个领域中,有一束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土地和中国人的生活,他们以自己的探求方式开始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人与中国生活。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传播公司之一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近10年中他们制作了将近20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反映中国与中国人的生活。那么,他们是以怎样的视角去看?看到了什么?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去理解?理解了什么?今天的中国人在世界目光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一、2006年—2016年BBC制作的16部中国题材纪录片概况

今天我将以2006年-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0年间制作发行的16部纪录片作为一个分析文本进行解读,以一种镜像解读的方式读解中国人在世界目光中的形象与形象背后的意味。近十年来,BBC制作的中国选题的纪录片,最主要的有以下16部:

1《今日中国》(CHINA,2006)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20年来改革开放成就的片子。影片的解说词是这样阐述的:“中国——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东方国家,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社会政治体系的迅速转型,‘中国崛起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但是,成功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逐渐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贫富不均。”应该说这是第一部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与面临新的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影片共分为四集:

第一集:中国的民生民权状况及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第二集:中国农村妇女现状

第三集:中国环境现状

第四集:中国法制建设

2《中国的动荡与崛起》(China Triumph And Turmoil,2006)

这部影片共分为三集讲述了30年改革开放在中国城市乡村所发生的剧烈变化。

第一集:中国帝国

第二集:毛泽东的世代

第三集:超级大国

3《中国学校》(Chinese School,2008)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乡村教育现状以及中国高考制度的纪录片,影片以安徽省一个小镇为缩影,集中拍摄了一组家庭、老师、孩子们一个学年的生活。

第一集:金猪年

第二集:少年先锋队

第三集:万事开头难

第四集:奥运热

第五集:亲人

4《中国资本主义革命》(China's Capitalist Revolution,2010)

这部纪录片从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概述,对中国近30年的发展与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

5《中国人要来了》(The Chinese Are Coming,2011)

这部纪录片探究的是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这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的设问,在这个问题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今日世界格局变化的观察与担忧。全片共两集:

第一集:南部非洲的中国足迹

第二集:南美洲的中国生态

6《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This World,The Fastest Changing Place on Earth,2012)

这是一部历时六年拍摄完成的纪录片,讲述了中国重庆市巫溪县白马村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给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巨大提高,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乡村的失落。

7《临刑会见中国死刑犯的最后陈述》( Before Execution,2010)

應该说这是一部关注中国人权状况的纪录片。2010年10月,澳大利亚著名纪录片导演罗本·纽厄尔(Robin Newell)赶赴郑州,跟踪拍摄了两期《临刑会见》后,制作了同名纪录片。影片记录了中国的纪录片制作人丁瑜团队的影片《临行会见》的拍摄过程,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丁瑜对死刑犯的访谈,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死刑制度等相关司法现状。2011年10月下旬,在意大利举行的第六届罗马电影节上,《临刑会见》入围第六届阿姆斯特丹电影节。

8《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2014)

2014年,BBC的制作团队跟踪拍摄了武汉市几个重要市政项目的建设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高速成长的经济奇迹背后存在的严重失衡。

9《中国网瘾少年》(Storyville-Web Junkies:Chinas Addicted Teens,2014)

“網瘾少年”是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这部纪录片将关注视点放在北京大兴郊区“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中的患者身上,记录了这群身份“特殊”的中国少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之下,中国普通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危机。

10《中国式教育》(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2015)

这部纪录片在某种意义上像是一次“中英教育手段的实验记录”,影片拍摄了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邀请五位中国教师在该校进行了为期4周的中国式教学试验。中国老师以严厉、工整、刻板,时间长的中国式教学与英国高中生产生了一系列冲突的故事。

11《中国春节》(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The Earth,2015)

这部纪录片分为三集,五位来自英国的节目主持人跟随普通中国人回家过年,展现了中国人的春节故事,以及中国的海外移民回乡探亲的亲情故事。

第一集:回乡

第二集:团聚

第三集:欢庆

12《中国故事》(Chines Story,2015)

这部纪录片从2013年开拍历时2年,共分为六集。两年里,制作者们辗转中国各地,接触不少中国人,影片聚焦中国普通人,认为中国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主角。影片的制作人说“中国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变化,中国人在过去3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中国人看上去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个性鲜明,泰然自若。”

13《中国的秘密》(Chinese Secret,2015)

这部影片是继《中国式教育》之后BBC推出的又一部关注中国青年的压力、中国家庭的困扰的一部纪录片。影片分为三集:

第一集:适者生存

第二集:中国式婚姻

第三集:中国式理财

14《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Britains Billionaire Immigrants,2016)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的富豪移民以及他们不为世界所了解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新一代移民的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于上一代中国移民给世界的印象,他们来自富足的中国家族,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他们也有不同于以往移民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15《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2016)

这部纪录片将焦点放在了中国科技发展之上,通过对几项影响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科技项目的纪录,表现了中国工业产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变。

16《中国足球的崛起之梦》(Chinese Football Building A Dynasty,2016)

这部纪录片关注的是中国制定了2050年中国足球希望到达世界顶峰的宏伟计划,BBC制作人采访了在中国工作的英国顶级教练、将大牌球员带入中国的体育经纪人等,摄制组还走访了中国首批专业足球学校……为我们展示中国正在布局足球崛起蓝图。

二、BBC纪录片中的现代中国

1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代人的故事,是我们这个国家发生最剧烈的变化的10年。透过BBC的纪录片我们也看到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的重新定位,对于“中国人”这些曾经“顺从”惯了的黄种人的重新认识。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始终都是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神秘古老,中国人也是拥有功夫的李小龙和舞着长袖的章子怡的形象。中国留给世界的始终都是传统文化符号多于当代文化符号。西方世界更愿意用一种猎奇式的目光解读任何时候的中国与中国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神秘化就意味着边缘化。在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举办盛会,不断地宣告大国崛起的主题,在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中国形象更多地以一个集体的面孔出现。中国的国家形象远远胜于中国人个体形象的普及与存在。而这16部纪录片所拍摄和记录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家大事,还有普通的中国人的细微生活与自身的变化,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坐标,重新为中国人画像。

首先从题材来说,BBC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已经完全摆脱了猎奇式、景观式的传统元素,而开始关注作为当代世界强国的中国的现代化元素。他们的选材涉及以下这些方面:

1中国的政治经济变革

2006年拍摄的《今日中国》(CHINA)是第一部直接将视点对准中国政治改革的西方媒体制作的纪录片。敏感的中国政治改革题材立刻引起世界的关注,随后《中国的动荡与崛起》(China Triumph And Turmoil)、《中国资本主义革命》(China's Capitalist Revolution)、《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This World,The Fastest Changing Place on Earth)、《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这几部纪录片分别以中国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探索、突破、矛盾、困境为表现内容,试图向世界展现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的政治经济改革开放为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的天翻地覆的改变。透过这些影片,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国崛起对于整个西方世界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来自西方世界的质疑与批评之声。

2中国的教育改革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未来。早在2008年BBC就以安徽省一个小镇的中学高三年级为拍摄对象,制作了《中国学校》(Chinese School)反映中国乡村教育现状以及中国高考制度的纪录片。影片着重反映了中国乡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以及中国高考制度对于中国农村孩子命运转变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网络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在BBC的影片中也有反映,2014年BBC拍攝了纪录片《中国网瘾少年》(Storyville-Web Junkies:Chinas Addicted Teens),第一次把中国网瘾少年的现状公诸于世。中国式教育方法一直是被西方猜测和质疑的,尽管中国学生屡次在世界大赛上斩获殊荣,中国式教育始终会被带上刻板、功利的色彩。2015年BBC拍摄的《中国式教育》(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在中国的网络媒体上一经播出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影片所质疑的:中国式教育是否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效果所在?教育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影片的最后,中国教育实验班在考试成绩上大获全胜,但是这真的就是中国式教育的胜利吗?面对中国每年不断上升的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和留学生不断低龄化的现状,中国式教育的优势又在哪里呢?这明明又是一种带着反讽意味的思考。

3中国的产业结构变革

2016年,多方面的经济指数显示:中国已经由一个加工制造输出国逐步向设计生产输出国转变。中国制造在慢慢地变成中国创造。也是在这一年BBC拍摄了《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影片将焦点放在了中国科技发展之上,互联网科技、黑科技、传统科技产业的升级换代在这部纪录片中都有展现。影片中有这样的解说词:“中国已经变了!欢迎来到这个独一无二的大国。他曾拘泥于那些古老的传说踯躅独行太久,但现在中国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了面对一切。”“中国虽然是千年古国,但总让人觉得她还很年轻。这片土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拥抱世界的热情,中国不吝啬展现她的能力,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只会复制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将之批量生产的国度了,中国本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 这样的肯定,在以往对于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报道中还很少见。

4中国的人权状况

2010年10月,澳大利亚著名纪录片导演罗本·纽厄尔(Robin Newell)赶赴郑州,跟踪拍摄了中国的纪录片制作人丁瑜团队拍摄《临行会见》的过程,影片呈现了大量丁瑜对死刑犯的访谈,介绍了中国的死刑制度等相关司法现状。“人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媒体诟病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影片的制作人这样说道:“这样的节目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发生什么,看到真正的中国正在进步。”当我看到这部纪录片时,感觉非常震惊,一方面,我根本不知道在中国大地上会有这样一档社教类电视节目,敢于直面临刑犯人,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这需要绝对的勇气与思考的力量。另一方面,BBC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应该说非常客观,没有加入对于中国死刑制度的批判与误读,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纪录片以一种积极的、理解的态度向世界呈现西方对于中国人权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5中国人的社会阶层状况

一直以来中国是以“国家和集体形象”呈现出来的。但BBC纪录片展现了今日中国公民的日常生活形态,有助于西方人对中国的重新了解。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幸福的生活、一颗保有尊严的心,比数字与产品更能打动人,更能将隔膜化解。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是中国的代表。2015年BBC拍摄的《中国春节》(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The Earth)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人的春节故事,中国移民在春节期间回乡探亲的纪录片火遍中国也火遍了全球的华人世界,回乡、团聚、欢庆这三个主题涵盖了全球华人的中国情怀。影片的华裔主持人陆思敬人说“我们以西方人的视角,走进中国,以中国人的立场看事物。”“人们常常是从外面看进去,一旦割裂地看事情,就会感到其他文化奇怪甚至荒谬。但是你真的深入这个社会,看看人们的心灵,这都是关联的。”以至于中国的观众会质疑在一部BBC的纪录片中为什么会有这么正面的态度表现中国和中国形象?因为我们丢掉了身份的设定也就去除了看不见的评判。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中国的新富豪,作为第一部表现中国富豪海外移民生存状况的纪录片《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Britains Billionaire Immigrants),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的新兴富豪移民以及他们不为世界所了解的生活状态。影片中这样描述这些中国新移民:“这也许就是典型的中国方式,不断地追求更多。新涌现的中国富豪们还不适应英国人的这种称赞方式,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正是这种对成功的极度渴望,使中国在过去的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贫穷的国家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来到英国,不是为了西方社会自由的风气,而是为了像很多人一样在这里赚更多的钱,同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这些超级富豪们把英国当成了他们的超级游乐场!”

拍摄于2015年的《中国的秘密》(Chinese Secret)则把镜头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中国人更加私人化的生活场景之中,他们关注中国青年的压力、中国家庭的困扰,影片分为三集探讨中国青年人的事业、婚姻、以及财富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人阶层的分布与变化,以及人口不同区域化的流动现象,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存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困境成为中国社会无法逃避的尴尬现状。

6中国崛起与中国地位

当西方用“崛起”一词形容中国时,常常包含了对中国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忧惧,其中又混杂着嫉妒与敬畏。于是我们就看到了2011年BBC拍摄的《中国人要来了》(The Chinese Are Coming),影片在表现中国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威胁论,中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

另一部2016年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中国足球的崛起之梦》(Chinese Football Building A Dynasty),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中国综合國力上升。影片关注的是中国为了达成2050年中国足球到达世界顶峰的宏伟计划所作的每一步努力与工作。在影片的结尾处,主持人站在紫禁城里说出了这样的话:“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中,紫禁城代表着中国的历史,足球则代表着中国未来的愿景。如今的中国万事俱备,政治意愿、球员到位、财团支持,更有不断增长的足球爱好者。当然这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归根结底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中国,中国足球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选出11名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奔跑。当上层建筑建设得不错时,关注的重点就在年轻一代的孩子身上,在未来之上!”不知为什么足球总会成为中国人的情感之殇、无法忽视的疼痛,但正是这样的疼痛教会我们看向自身。

结语

值得深思的是,当这些影片通过中国的网络视频网站播出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的观众对这些纪录片的反应非常一致,那就是首先在这些影片中寻找中国形象是否“被黑”。几乎每一部BBC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都或多或少地被认为是带有“抹黑”中国、“抹黑”中国人的“罪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先入为主?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这还是源于我们对于自我形象的自卑与自负。一方面,对于别人的评价与目光的过多关注只是一种对自我不认同与自卑的表现。另一方面,中国近日形象的虚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输出唐诗宋词,今天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可以输出什么呢?中国的软实力中有哪些是足以代表我们的文化形象与文明意义的呢?我们永远无法左右别人的目光,但是我们可以在别人的目光中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我们已经拥有了什么而应该了解我们还缺少什么?BBC十年的纪录片,目光的焦点在不断的变化,因为中国、中国人的形象在不断的变化。这些纪录片让我们解读到的就是从传统到现代,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表达的变化。中国人的全新的形象正在改变着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国形象在今天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开放的中国心,变化的中国人,强大的现代中国。

当我们在观看BBC的这些纪录片的时候,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整个世界对于了解今日中国的迫切与渴望,而且这种了解的维度之广阔渗透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国更加需要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宣讲“中国人的中国故事”,中国人需要用自己制作的纪录片呈现我们自己的中国生活、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向全世界表达中国情怀。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在BBC制作的中国故事中获得的真正启示吧!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