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二维本质: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

2017-05-30 10:48马友乐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人文教育教育

马友乐

[摘要]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看,其本质是培育人的生命自觉的活动;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看,其本质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因而,教育应是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的二维统一。为此,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生命”与“化”的关注。

[关键词]教育;以文化人;生命自觉;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00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3002如今,我国教育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可是,在现实中,一些“人才”却常常出现诸多不良倾向:“对于‘人生这门有限时间内的生命艺术,他们似乎更多地表现为甘心臣服的软弱、盲目跟随的愚蠢和肆意挥霍的冲动,却无法拥有共生共长的勇气、谋划发展的能力和珍惜与享用并存的人生智慧。”[1] 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是什么?叶澜教授曾将教育界定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首先,“教天地人事”揭示了教育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内容,即“以文化人”。这是因为,“天地人事”就是人类的活动印迹和智慧结晶,是人类改造世界和延续自身的特殊方式,即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人类社会既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又靠文化的创新而进步。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即以‘文化人,是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习惯的养成”[2]。其次,“育生命自觉”,揭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存在意义。这是因为,“‘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3]。培育人的生命自觉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和精神皈依。由此可见,“以文化人”与“育生命自觉”应是教育的二维本质,其中“育生命自觉”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以文化人”是育生命自觉的基本方式和主要依托。

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培育生命自觉

关于生命自觉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回答。有的学者认为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人成就自己和成就事物的生命实践活动”[4]。有的学者认为生命自觉就是“‘明自我、 ‘明他人与‘明环境的统一”[5]。有的学者将生命自觉概括为“个体在一定环境的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6] 。其实,生命自觉是指在一定环境下,个体通过认知、体验、感悟与引导,对生命现象清醒认识,对生命规律正确把握,对生命意义积极追寻,对生命责任主动担当。由此可见,生命自觉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一个人要达到生命自觉,基本途径是在外因作用和引导下,个体通过自身认识、体验、反思和领悟而实现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无法担负此任。

生命自觉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首先,生命自觉是人对生命现象的清醒认识。对生命现象的清醒认识是个体生命自觉的基本前提。为此,教育应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引导个体认知和反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让学生不仅了解个体生命,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认清自身生命的独特性,也了解群体生命,感知人类本性,关注人类群体的命运和发展。从而让学生做一个“清醒的人”,而不是“书呆子”或“学习机械”。其次,生命自觉是人对生命规律的正确把握。在生命认知基础上,教育应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个人生命和关注人类命运,从而对生命、生活和人生有着正确把握和深刻领悟。再次,生命自觉是人对生命意义的积极追寻。生命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不是预先设定的,也不可能预先设定,它需要一个人去不断认知、感悟、建构和追寻。生命意义对于一个人犹如灯塔,生命意义缺失的人将会出现生命迷失或生命灾难。因此,教育应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体验生命多姿多彩,感知生命奇特美好,促进学生不懈追寻生命的意义。最后,生命自觉是人对生命责任的主动担当。人的生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因而生命是独立的,又是关联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又意味着是责任,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一个生命自觉的人,将会主动担当属于他的生命责任,唯有如此,才能使个体生命熠熠生辉和超越升华。总之,从目的和意义看,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生命自觉的活动和过程。其中,生命认识和规律把握是生命自觉的前提和基础,生命意义评价和抉择是生命自觉的关键和主题,生命责任确认和担当是生命自觉的灵魂和升华。培育人的生命自觉应是教育的存在意义和根本追求,教育因此而显得神圣和伟大,教育又在培育生命自觉中得到发展和升华。正如意大利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所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行为。”

二、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由“以”、“文”、“化”、“人”四个字构成的一个复合词,每一个字均包含着特殊涵义。其中,“以”是动词,是指用、拿。“文”是一个中性名词,是指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化”是动词,是指教化、感化、美化、转化。“人”是名词,是指现实而具体的人。简而言之,以文化人,就是指用一定形式的文化教育人、感化人、陶冶人、转化人。以文化人,用当今的话语表达,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 。

由于“以文化人”中的“文”是一个中性词,既可指优秀、先进的文化,也可以指落后、腐朽的文化。用不同性质的“文”来“化”人,其社会作用是不同的。用优秀、先进的“文”来“化”人,其社会作用是积极、正面的。故此,我们倡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8]。以文化人的积极、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化作用。教化作用是以文化人的最基本作用。教化是一个认知和开化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改造自身,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故“文以载道,道以化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形式的文化教育于人,使之明晓事理,摆脱愚昧;启迪心灵,开化锐智;格物致知,通情达理;厚德载物,生生不息。因而,“社会越进步,人们越是需要通过优秀文化启迪心智、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强本领”[9]。第二,感化作用。感化作用是指主体由于感知、接触外在的、一定形式的文化,引起内心产生触动和感染,对文化的内容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并予以践行。感化是因“感”而“化”。“感”是前提,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洗礼;“化”是结果,是信念的生成,意志的启动。感化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主体将外在的文化转化为内在的信念、信仰。第三,美化作用。美化作用是指主体由于感受、接触外在的、一定形式的文化,引起内心产生愉悦的心情、美好的情愫、向上的力量和阳光的心态。简而言之,文化能使人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美化是因“文”而“化”成“美”。在这里,“美”是指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情愫、情感、情操;“化”是指产生、生成。美化也是一個由外而内的过程,主体由于受外在的文化熏陶和影响而在内心产生美好的积极的回应。第四,转化作用。转化作用是以文化人的最根本作用和最终目的。转化中“转”即是“化”,“化”即是“转”,是指使其转变、变化。转化作用是指一个人由于受到教化、感化、美化,在行为上不同于以往,而出现转变、变化。简而言之,转化就是内化于行。转化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转化的前提是由外而内的教化、感化、美化,主体由于受到外在的文化教化、感化、美化而在内心产生意念,并将意念付诸于行为。通过教化、感化、美化,能使一个人逐步摆脱低俗、愚昧、粗野,转变成为纯粹的、聪慧的、高尚的人。教育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化、感化、美化和转化,从而逐步达到生命自觉。因此,教育是以文化人与育生命自觉的有机统一。

三、教育二维本质下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是基于生命自觉培育的以文化人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文化这个整体至少包含5个层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10]。其中,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思维是文化的动力,方法是文化的桥梁,原则是文化的精髓,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所以,以文化人又是一个知识传承、思维培育、方法习得、原则探寻、精神秉承的过程。以下本文立足我国实际,对教育二维本质进行反思。

(一)问题与挑战

1重理轻文,重物轻人

“知识、思维、方法、原则是文化形而下的层面,精神是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形而上的层面,前者就是文化的工具理性,后者就是文化的价值理性”[11]。在学校“以文化人”的实践中,出现了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不良倾向:注重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科学文化教育,轻视以生命和人生为核心的人文文化教育。一些教育者、学生和家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在教育“为什么”的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偏差。“就业”、“竞争”、“技能”、“高薪”等物化的东西往往成为教育的“关键词”和“导航”,至于生命、灵魂、德性、灵气等精神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无暇顾及。于是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散发出较浓的“铜臭味”。教育在“为什么而化”的问题上出现了重“物”而轻“人”的倾向,弱化了培育生命自觉的功能和意义。其实,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均是学校“以文化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依据,二者应共生共荣,才能彰显学校的理性和灵气。因为,“科学文化指的是认识外在世界,是工具理性,是效率的问题,是立世之基、文明之源。人文文化是指提升精神世界,是价值理性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是为人之本、文明之基”[12]。

2无文可化,有文异化

在学校“以文化人”的实践中,由于重视科学文化教育,轻视人文文化教育,使得有关科学文化的教材和书籍比较丰富和充盈,重视科学文化习得和拥有的氛围比较浓厚;而有关人文文化的教材和书籍相对缺乏和不足,重视人文文化滋养和传承的氛围比较冷淡。其一,无文可化。当前,适合学校开展人文文化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的教材和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书籍相对比较缺乏与不足。首先,内容上的“陈旧”。虽然,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底蕴和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但是,人文类教材和书籍在内容上显得有些“陈旧”与“滞后”。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人民诉求的有温度、有深度、有精气的作品相对比较“短缺”,常常出现“寻书无门”。其次,内容上的“杂乱”。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人文文化教育,应有不同层次的教材与书籍与之相对应。然而,现实中,这方面的教材和书籍,一方面,数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内容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呈现“杂乱无章”迹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人文文化教育。最后,内容上的“粗糙”。当前,关注人民疾苦、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抒怀的人文精品相对较少,而无病呻吟、有文无魂、粗制滥造的人文俗品倒不少。“粗糙”的作品往往导致无人问津,无法拿来“化人”。其二,有文异化。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开展“以文化人”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现实中,即使有优秀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却常常出现“有文异化”的现象。一些教师往往忙于生计和职称,一些学生常常忙于升学和就业,他们无暇接触课外书籍。一些人有暇读书,却不愿读书,不屑购书,而沉迷于灯红酒绿,花前月下。一些人有暇读书,有心读书,但他们的讀书品味趋于搞笑、色情、暴力等低俗东西,读书乐趣集于感官刺激和感官快乐。

3时变而化不变,化变而异变

首先,时变而化不变。如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已发生巨变,而他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诉求、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学校“以文化人”的方式方法往往不能顺应时代变化而进行创新。在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以文化人的传统方式日益相形见绌,无所适从。由于一些方式方法的陈旧和不适,以文化人的成效日渐式微。学校的人文文化教育已出现一些不适应性:第一,教学内容主要以书为本,往往脱离学生和社会;第二,教学方法侧重理论灌输,忽视互动与实践;第三,教学考核重知轻行,知行脱节;第四,教学场域以教室为中心,轻视个人感知和社会历练。其次,化变而异变。为了迎合新媒体发展要求,一些以文化人的方式日趋异变,致使碎片化电子阅读和低俗化娱乐性阅读盛行,低头族和沉迷网络者叠出,阅读诉求和阅读倾向低俗。

(二)导向与措施

1为人而化

在学校“以文化人”实践中,必须弄清“为什么而化”的问题。以文化人,不是为“物”而化,也不是为“利”而化,而是为“人”而化,即培育人的生命自觉。因此,“人”为化之“根”,“人”为化之“源”。首先,“人”为化之“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开展“以文化人”的教育,不能迷失方向,必须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关爱人。要把满足人民的诉求作为目的,尊重人民的首创作为本分,反映人民的心声作为天职。其次,“人”为化之“源”。人民是优化以文化人、培育生命自觉的文化之源、动力之源、精神之源。离开了人民,便是无病呻吟,无向航行,无魂行走。故此,优化以文化人,培育生命自觉应 “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13]。所以,教育只有坚守“为人而化”这个根本原则,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本末倒置,更好开展立德树人,培育生命自觉。

2有文可化

书籍是文学、哲学、戏剧、美术、自然科学等文化形式的重要载体,好书是发挥“以文化人”正面作用的重要前提。为此,应加强教材和书籍建设。第一,要“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教材和书籍的形式、质量、风格、品位等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教材和书籍特别是人文教材和书籍应紧跟时代的脚步,把握时代的命脉,反映时代的风貌,书写时代的心声。这样教材和书籍才能获得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共鸣力,才能得到师生的喜爱和垂青。第二,要“美”。优秀的教材和书籍,不仅形式上要“美”,内容上更要“美”。教材和书籍应像绿水青山、阳光雨露一样能够滋润人们的心田,陶冶人们的情操,洗礼人们的灵魂,让人们体验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第三,要“精”。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品化人,事半功倍,影响深远。“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14]。

3因时而化

时已变,化宜变,变则通,通则达。在学校“以文化人”实践中,“化”要遵循“新”、“善”和“趣”三项原则。第一,要“新”。“化”的方法要“新”,要符合当代学生的“口味”。例如,在学校园里,打造各种洁静、规范、温馨、适宜的公共书屋,既能提供适人所需的各种书籍,又能提供人性化的各种服务,使书屋成为安顿学生疲劳身躯、慰藉学生迷惑灵魂的地方。第二,要“善”。“知善致善,是为上善。”“善”,与“恶”是相对而言的,是指某一事物或人的行为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规定和价值偏好。因而,在推进“以文化人”过程中,不能为了迎合“新”,而放弃“善”的坚守,不能悖于事物运行轨迹而乱为之,不能违于绝大多数人意愿而强为之,不能损于人的身心康健而邪为之。第三,要“趣”。“趣”,快步趋之,有所取之。含有主动获取,欣然分享之意。以文化人,只有达“趣”,才能激起学生欣然回应,其乐融融。故此,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寓趣其中,成效自显。

参考文献:

[1][3]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4):26-34

[2]杨叔子,余东升以“文”化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2-6

[4]戴莹,杨道宇成己与成物:“生命自觉”的教育学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13(1):10-15

[5]李政涛用“生命自觉”理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J]人民教育,2010(23):9-12

[6]李唯教育呼唤“生命自觉”[J]中小学管理,2011(8):38-39

[7]李鑫文化发展重在以文化人[N]人民日报,2012-4-25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7

[9]缪志红以文化人,造福民生——关于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功能的幾点思考[J]群众,2011(6)

[10][11][12]杨叔子教育:以“文”化人[J]科学与社会,2013(3):4-7

[13][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11-20

Abstract: From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the activity of fostering people lif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way and conten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Therefore, education should be twodimensional uniform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fostering people life consciousness.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cern of "life" and “culture” in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life consciousness; humanitie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人文教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