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2017-05-30 10:48王志学姜天龙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配置教育资源高校

王志学 姜天龙

摘要]教育资源配置是实施高校发展战略、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是加强高校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调控手段。高校外部资源配置转型、高校间资源竞争加剧、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共存,这些都给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用DEA方法测算了吉林省19个样本高校的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高校内部教育资源总量能够满足发展的基本需求,但是有4所高校在内部教育资源投入产生冗余,有3所学校投入的资源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为此,必须有目标、有指向地改革其机构设置、人员聘用、管理体制等问题,推动高校管理者树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8/G4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2-0028-11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06教育资源配置是高校实施发展战略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则是加强高校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调控手段。当前,社会转型直接改变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将由政府的单一资源主体转变为多渠道的筹资体制[1]。高校外部资源配置转型、高校间资源竞争加剧、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共存,这些都给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新的挑战,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需求。

一、高校教育资源与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对社会已有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不同地区与部门之间进行的分配,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一般而言,任何一种资源的配置都有一个结构问题,而且合理的配置结构有益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2]。

从一般意义上说,“教育资源”是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以实物和非实物形态存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定义不同,廣义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学校声望、管理制度、文化传承等无形资源。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分为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和高校内部的微观管理。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宏观管理是指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配置的资源,包括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高校布局和数量,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等;学校内部微观管理是管理者在学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配置,包括不同学院、学科、专业等之间的资源配置。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高校内部微观层次即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二、吉林省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

(一)样本说明

选取19所吉林省高校2015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作为研究对象①。其中部属高校2所,省属高校17所;“985”高校1所,“211”高校2所,省属重点高校10所,省属一般院校6所。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大学” 的高校有3所②,其中部属高校2所,省属高校1所;发展目标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8所,全部为省属重点高校;发展目标定位为“教学型大学”的高校7所;发展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1所。

(二)办学规模

1学生规模

高校办学规模包括学生规模、师资和校园面积等等,本文办学规模专指学生规模和师资规模。学生规模影响着学费收入、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支出和师资配备等,也影响着学校的总支出、发展支出、日常运行支出、人员支出等资源配置。

19所样本高校的平均全日制在校生在15000人左右,吉林大学全日制在校生最多(41677人),吉林体育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最少(6175人),省属重点院校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基本与样本平均值相当。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平均值为8305%,最高的是吉林体育学院(9602%),最低的是东北师范大学(5483%),“985”“211”工程院校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平均值为6478%,远远低于所有样本的平均值

2教师规模

生师比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确定合理的生师比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及办学效益的必要前提。生师比反映了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的整体水平。在假定学生培养质量相同的前提下,生师比越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就越高。过低的生师比会造成资源浪费,过高的生师比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应该在保证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生、专业规模的多少,科学地测算學校各类教师的需求量,从而确定体现自身特点、相对合理的生师比。

19所样本高校中生师比平均值为1788,标准差为245,最高的两所学校是吉林财经大学(218)和吉林师范大学(2034),最低的是吉林体育学院(11)和吉林艺术学院(1537)。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体育、艺术类院校生师比为11,医学院校生师比为16,其他院校生师比为18,按此标准,吉林省19所样本高校中有11所高校未达标。

当然,从宏观层面上看,难以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衡量所有高校。同样,在高校内部的微观层面上,各个学科、二级院系(部)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不同,对教师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在生师比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三、吉林省高校办学效益与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的产出从职能上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于数据收集限制,本研究只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部分进行研究。高等教育内部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量化研究含学生培养和教师科研成果两部分,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对“教学”与“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培养指标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教师的科研产出包括高层次人才及队伍建设、教师科研项目数量及科研经费总量、教师发表论文等。

(一)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是高校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向。任何一所高校在配置、调整或者重新分配资源时,都应该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高校办学效益的核心组成部分。广义上一所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的改善都是为学生培养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不同,如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教育和科研的比重和要求不同,培养的学生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判断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1毕业率与就业率

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毕业生,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和就业情况就成为高校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样本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率平均值为9783%,最高的东北电力大学为9990%,最低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90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平均值为9637%,最高的延边大学为9831%,最低的长春大学为95%。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平均值为8683%,最高的东北师范大学为9925%,最低的长春师范大学为5202%。

2学生学习成果

一般来说,衡量高校人才培养产出除了毕业生数量和质量外,还有学生的教育增值,它是通过学生的获奖情况、学习情况、体质情况、论文发表以及“四六级”通过率等涉及学生整体发展情况的一些指标能体现出来的,但是这些特征很难在学校之间比较,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不同规模的高校以及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之间很难简单地通过几个指标就比较出学生培养的综合质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整体可比性较差。

3教师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是描述高校科研经费的两项主要指标,高校的科研成果主要分为发表学术文章、出版学术专著、申报发明专利和各类科研成果奖,由于19所样本包含综合、理工、医学、财经、艺术、体育等类型的高校,这些学校在教师科研成果的类型上缺少可比性,所以本研究着重对高校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教师发表论文情况进行分析。

四、基于DEA模型的吉林省高校内部教育资源评价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以及共享水平的高低决定这所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利用水平。本研究采用DEA模型,通过分析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进行高校内部教育资源效益评价,主要是对19所样本高校的人财物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进行评价。

(一)数据说明

高校内部教育资源涉及的指标多而复杂,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中各选取细分指标[3]。由于DEA方法分析时若指标过多而样本数量有限时会影响分析结果,不利于DEA方法的应用。综合实际样本数据情况,去粗取精,采用相关分析、层次分析剔除那些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简化高校内部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从中选取6个输入指标和3个输出指标。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根据DEA的R模型,以及样本高校的指标数值,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3和表14所示。

根据表13和表14测算结果,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和吉林体育学院的技术有效系数分别为054823、098789、099053和084676,表明这4所院校的内部教育资源效率不高,投入的资源并没有形成最大的产出,尤其是东北师范大学的系数最小,内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其余院校0=1,说明这些高校的内部教育資源在技术上有效。

测算结果说明,其余15所高校规模收益产出处在最大资源产出上,也能说明这15所学校内部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和吉林体育学院的综合有效系数和技术有效系数均小于1,即01,01,说明这四所院校均为DEA无效。同时,这四所院校的规模有效系数0<1,说明他们的规模收益正处于递增阶段,增加单位内部教育资源投入能带动大于单位的产出,应该调整内部教育资源投入,加快降低资源消耗速率,提高内部教育资源管理水平。

五、政策建议

研究证明,目前吉林省高校中内部教育资源总量能够满足高校内部发展的基本需求。在拥有一定数量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管理,實现科学配置和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支出,提高办学效益,是吉林省高校应该重视并完成的重要工作。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吉林省不同类型高校间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985”“211”院校师资结构相对合理,人力资源利用率较高,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应优化教职工比例结构,提高一线专任教师比例。同时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团队数量较少。要重视对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省属高校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切实提高引进人才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和高层次人才的作用。省属高校要完善科学的用人、分配、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形成优绩优酬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只有提高资源的输入质量,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二)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

吉林省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基本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等指标虽然很重要,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但这些条件并非越高越好,还要看这些场地和设备的使用率,资源重复购置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及闲置浪费是高校物力资源配置存在的较大问题。

高校应围绕学校实际办学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充分考虑规划与建设、功能与布局、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既注重办学条件的建设,也要注重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加强对办学条件及设施的管理,提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体育文化设施等使用率,避免闲置和资源浪费。

(三)适度规模发展

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产生整体最佳效益,与高校的办学规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办学规模既指学生数量的规模,也包括一个学校的专业规模,办学规模影响着办学成本和办学效益[4]。

办学规模必须与学校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办学资源、管理水平相适应。办学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生均学生培养成本,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获得规模效益。但是,一旦办学规模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出现负效应。一所学校的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才能既保障学生培养质量,又使办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每个高校管理者都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由于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办学资源、管理水平的差异,目前并不存在成熟的数理模型和研究体系去确定一所高校的规模数字,但是高校管理者可以在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下,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同院(系)的学生规模和专业规模,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寻求学校办学规模的最大效益。

(四)构建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要打破高校内部机构之间的利益节点,减少不同学院、学科、专业之间资源的差距和资源割据,探索不同学院之间乃至同类院校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注重统筹安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科学制定资源管理使用规划,合理配置管理性资源、资产性资源和学术资源,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激励评估制度。要建立有效的监控管理机制,通过定期检查、跟踪、评估等有效监督管理,使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共享。要重视教学科研之间的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通过教学、实验、实践、教材改革、精品課等形式转化成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协调,体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吉林省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分层次、分类型构建高校公共资源共享平台。

注释:

①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是根据2015年9月份19所吉林省高校提交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整理而成的。

②延邊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并没有按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分类,而是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本研究中将延边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为“研究型大学”。

参考文献:

[1]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8.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

[3]洪林.高校内部办学效益计量与目标管理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55-56.

[4]李长文.高校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5-186

猜你喜欢
配置教育资源高校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高校网络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Linux网络操作系统特点及服务器配置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