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7-05-30 21:45肖红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微课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微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自身要求,是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对我国高校思政课挑战的迫切需要,是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的新趋势,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理论基础层面、软硬件设备与技术层面、社会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教学环境层面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课;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2-0023-0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总量的增长加速,人类社会进入“BB”(bronto byte,千亿亿亿字节)为单位的数据信息新时代,即大数据时代[1]。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海量的数据资源,给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当前,由于因特网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因特网为载体的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供大量新资源,注入了新“血液”;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亟需利用新媒体、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充实思政课堂。如今以在线视频为主的“微课”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时代数字媒体的正能量、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微课”的缘起

与“微课”相关的概念有微型课程(Micro-lesson)和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出现的是微型课程这个概念,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新加坡教育部1998年通过多门课程进行研究试验,其研究结果认为,微型课程乃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 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时间比较短(30~60分钟),教学组织规模比较小,注重学习情境。而微课程(又称“微课”)的雏形乃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2]。McGrew将60秒课程设计成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举例三部分,并认为其他领域专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讲解他们的专业。英国的纳皮尔大学T.P. Kee提出一分钟演讲加以对微课的概念进行补充。Kee认为进行一分钟演讲短小而精练,须充分掌握核心概念,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和一定数量的举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3]。当前大家所称的“微课”,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强调要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4]。对比两个概念发现:微型课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而微课则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围绕某一主题或关键概念开展的教学,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方式,更符合一门课程的要素和特征。

在国内,“微课”研究专家包括胡铁生、李玉平、焦建利、刘名卓、祝智庭、张一春等。胡铁生在2010年针对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着手“微课”的研究,随后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开始进行相应的研究。2013年,首届“全国髙校微课教学比赛”的举行,意味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被引入并逐渐运用于各层次、各学科的教学,加速了“微课”在国内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应利用这个契机,加速数据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

二、“微课”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微课”的概念

在国内,研究“微课”的专家学者很多,因其研究视角差异,对微课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1.“学习资源或者学习媒介论”。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胡铁生等专家。此观点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5]。其核心理念强调“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资源或学习媒介,这种资源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

2.教学活动论。持此观点的代表有张一春等专家。教育部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6]。其核心理念强调“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3.“课或者课程论”。持此观点的代表有余胜泉、刘名卓、祝智庭等专家。此观点认为“微课”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强调“微课”的本质是“课”,它是内容、服务和互动的载体,应该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包括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及其安排、学习效果评价和课程学习认证,同时还有一定的教育服务功能等[7]。

从以上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微课”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微课”经历着“微学习资源或者学习媒介论—微型教学活动—课或者课程论”的变化。笔者认为“微课”首先是课,要从“课”的角度去理解其内涵及精神实质。既然是课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媒介等,其中教学手段—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

(二)“微課”的基本特征

1. 时间“微”。对于“微课”在时间上的要求国内外并不统一。美国的McGrew提出60秒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推出的6000多个网络视频时长一般在5~10分钟。胡铁生认为“微课”视频时间在5~8分钟左右最合适。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作品基本都在10分钟左右。笔者认为“微课”是课,最重要的是要讲清楚某个知识点或某个主题,因此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宜,既要讲清楚问题,又要避免时间冗长,否则会造成学生视觉和听觉疲劳。

2.内容“微”。内容“微”是“微课”特色之一。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更加短小精悍,内容更加具体化。“微课”紧紧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或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内容选择主题宣明,针对性强,教学目的明确,因此“微课”以内容短小精悍著称。

3.媒体形式丰富。微视频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同时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将图片、声音、动画等其他资源综合应用其中。“微课”的制作软件也非常丰富,如Flash、PPT、录屏软件等。与传统课堂实录相比,“微课”视频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画面设计更加优美、节奏把控更准确、知识点的讲授针对性更强,直观性和吸引力更强。

4.操作方便快捷。内容微、视频容量微小是“微课”的特色之一,而因为微视频的录制一般针对某个知识点,因此视频容量比较小,一个微视频一般就几十兆左右,师生上传与下载方便快捷;在视频格式上也多样化,支持rm、wmv、flv等多种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加载速度快,操作方便快捷。师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实现移动学习,打破了受地点与时间限制的传统学习方式。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采用“微课”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自身要求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规定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是本科阶段的公共必修课程。从这几年的效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其原因是多维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融汇复杂,多元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教材理论性太强;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落后;信息化时代教师对信息的把控能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足等。教师处理信息能力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是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和反感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借鉴国外“微课”的先进经验,开发一种“内容短小、针对性和时效性强、使用方便灵活、教学价值大”的“微课”教学模式,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二)是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对我国高校思政课挑战的迫切需要

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更加方便快捷,共享资源更加丰富;然而,大数据也可能涉及个人的隐私、商业机密或国家安全(Rahman and Ramos,2013;Webb,2015)等,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数据时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休闲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美国的奥尔布赖特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中国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8]西方国家正是借助强大的语言影响力和网络技术制高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西方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不断渗透到大学生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严重挑战。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的研究与建设,加快数据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推进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吸引力,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时效性,这是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对我国高校思政课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是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的新趋势

“微课”适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在国内外都有实实在在成功的教学案例。可汗学院最早推出系列微视频,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备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与好评。国内涌现出的广州佛山“微课”实践和李玉平“微课”实践,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当今是数字化时代,学习者亟需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微课”的兴起符合了这一国际发展趋势。如今慕课、翻转课堂的呈现,更加剧了对“微课”的海量需求,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有力支撑,将带给“微课”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和教学改革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9]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0]当前,国家也就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问题做了总体战略部署和具体定位,正以新思维应对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受网络文化和新型媒体的影响至深,价值观多元化,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兴趣不浓。因此,在思政课中加入更多的信息化元素,把“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入思政课教学,符合“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性、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采用“微课”的可行性 (一)理论基础层面的可行性

“微课”教学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甚至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1]。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自己建构习得知识的学习效果更佳,而且符合当前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心理。

“微課”主要通过学生观看教师事先设置好的微视频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与同伴、老师进行讨论,以便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课后,学生可以进入自主学习系统对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学校效果进行点评。这一教学形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从理论层面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行“微课”教学具有可行性。

(二)软硬件设备与技术层面的可行性

现行的软硬件设备和信息技术优势为“微课”提供技术支撑。“微课”需要的软硬件设备包括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需要的软硬件设备。在教师方面,“微课”制作的软件设备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知识水平等,“微课”制作的硬件设备主要是课件的制作及微视频的拍摄或录制设备。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课件制作、微视频的拍摄都已经不是难题。对于学生而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能为“微课”的顺利实施提供硬件条件。

目前,很多高校在生活、学习区域都已开通无线网络(wifi),为移动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很多高校都已开设网络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自主学习系统,为“微课”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通过这一学习系统上传教学视频,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进入系统自主学习。因此,从软硬件设备与技术层面分析,现行很多高校都具备了开设“微课”的可行性。

(三)社会心理层面的可行性

社会心理的可行性是指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庭对“微课”教学的心理认可与支持。“微课”教学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各部门等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才可能做得更好。“如果不解决观念问题, 一切教育改革都带有形式化色彩。”[12] 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就是国家层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支持。目前社会各界对“微课”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渐渐认可并逐渐接受,这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四)经济层面的可行性

经费问题是制约高校思政课“微课”开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可行性是指“微课”教学所能获得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支持。由于各高校自身定位不同,发展特色不一样,对思政课在经费上的投入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投入会产生不同级别的“微课”,但是只要教师用心去做,学校和学院投入一定的经济支持,而且保持循序渐进式的推进,并且加强校级之间的合作和资源贡献,“微课”的开展可以顺利实施。

当然,要做精做强思政课“微课”需要一定经费,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经费投入有限,这是制约目前高校思政课“微课”的“瓶颈”所在。因此,国家更应该加大“微课”经费投入,确保高校思政课“微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教学环境层面的可行性

由于“微课”在教学环境层面的要求不算太高,任何高校和任何教师都可以进行“微课”教学尝试,因此在全国高校中进行“微课”教学具有一定可行性。

“微课”教学内容突出,资源丰富,教学视频短,使用方便,这是“微课”较之传统教学的优势。传统多媒体教学就像放电影一闪即过,难以突出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而“微课”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学习,重点突出,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式也较丰富,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微课”实现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这样的移动学习模式,成为90后的“新宠”。从教学环境层面可行性分析,“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具有一定实施的可行性。

(六)大学生层面的可行性

大学生层面的可行性包括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把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两个方面。“90后”大学生是“微课”的实施主体,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信息技术的把控能力超过“70后、80后”,具备适应“微课”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看,錢丽莉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发现: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2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太容易受外界干扰;42%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一般,无干扰时方能静心学习;24%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干扰[13]。由此可见,大学生具备了信息技术和自学能力基本条件,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唐文方.大数据与小数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徐梅丹,兰国帅,孟召坤,张一春.微课ACTSER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

[4]苏庆芳.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2).

[5]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6]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2014-01-15)[2014-10-15]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 /news /pdf_0009.html

[7]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8]高奇,王希军,高云.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化路径探究[J].东岳论丛,2014(12).

[9] 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8/content_

13069032_20.htm

[10]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11]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12]田秀莉.云南省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D].2005.

[13]钱丽莉.“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简介]肖红,女,长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时锦雯]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微课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