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对“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具有社区教育特质的“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复合型混合教学模式,以摄影项目的教学实验为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和检验实验假设,证明混合教学模式适合社区教育。
[关键词]社区教育;混合教学模式;实验;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2-0017-06
目前,集互联网学习和传统教学优势为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得以推崇和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现代教育特质又包含传统教学的优点;既能满足学生通过网络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又能满足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获得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升华,深受学生喜爱。但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对象复杂、教学组织松散、学习意愿随意的社区教育中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我国的社区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对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社区教育的教学研究却相对滞后。为此,将“混合教学模式”理念引入社区教育,并结合工作实践,通过教学实验,对这种模式进行新的架构,以实验为导向,检验该模式实际运用效果。
一、对混合教学模式的认识
“混合教学模式”是“混合型学习理论”催生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Blending Learning追根溯源是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Blending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2]。
为了便于理解混合式教学理论,引用C. K. Prahalad教授的一个课程设计:
●学生仍需在传统的教室学习,以获取足够的先备知识。
●每个星期五的下午2~5 时,定为课堂的讨论时间。
●每堂课结束后,推派一组学生在午夜前将该堂课做总结并制成多媒体教材。
●在这份成品完成后,需将此公布在网络上,学生们就可以开始评论并反思这次讨论活动的内容。这些活动需在星期六的午夜前完成。
●学生们需从这些讨论中选择一个主题,写成约两页的报告。每份报告可由2~3 人的小组共同完成,在星期天午夜之前交出。
●学生们必需持续不断地对其有兴趣的主题做讨论。
●在下次课堂讨论时,由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在在线讨论区内最受瞩目的主题。
C. K. Prahalad从上述的教学进程中发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已由传统教室学习的听述者,转换成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而且课后网络发展的学习活动和课堂内的学习活动同等重要,虽然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所需付出的努力比传统讲述式的教学要多,但所能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容置疑的[3]。
二、社区教育混合教学模式架构
“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它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发展的产物,形式上更符合那些乐意接受新事物的校内学习者的心里,并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社区教育从教育的形式上说属于学校外的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它虽然有一般学校的教育功能,但又和普通的校内教育有很多不同。首先,在教育对象上,社区教育对象不分年龄性别,只要有一定的需求和爱好,都可以聚在一起学习;从认知水平上看,同一个项目的学习者的水平和层次可参差不齐,甚至差别很大;从学习目标上看,学习者大多以自身快乐和感官体验为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社区教育在教学上不能按部就班校内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但可以运用“混合式”学习理论,结合社区教育的特点,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架构和创新。
从研究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发现在实际体验中获得心里愉悦,是社区教育学习者最基本的“原动力”。“体验”包含在教学活动中,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多地从社区教育教学实训中获得。有些实训活动,需要走出课堂,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有些则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实训物品和辅导人员——这些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承担,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因此,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线上线下教学,更要寻找一种结构更为完整、操作更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以C. K. Prahalad 教授的教学设计为参考,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便于应用和推广的社区教育“混合教学模式”,即: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学校與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主要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互动,可通过PPS平台、QQ群和微信等形式分享学习经验或前沿知识;“线下”是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课堂”主要是学员在教室的集中学习,例如传统的面授形式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训”主要是“课堂”外的学习和体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主要是强调两者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功效尤为突出。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理想状况下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
三、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混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一)确定实验样本和教学方式
1.确定实验样本
从北海社区大学摄影班78名学员和广西电大社区教育摄影专业103名学员中各抽取35名学员作为实验样本,分别用P1、P2表示。为了使P1、P2有较高的可比性,在个体选取上尽量让P1、P2在性别、年龄层次、学历、职业等方面的人数基本趋于一致,按照如下选取:一是有学习摄影的兴趣和爱好但无摄影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二是有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技能;三是能坚持系列学习,无途中弃学(见表1)。
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基本情况的效度和信度检测,各因数误差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符合样本的选取要求。
2.教学方式
为保证实验的独立性,使P1、P2两个样本个体的学习互不受干扰和影响,P1教学安排在北海社区大学进行,采用传统方式教学;P2安排在广西电大进行,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学。P2教学情况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QQ传递,实验教师可以跟班学习或通过网络了解学习情况。
(二)实验变量因数和实验假设
1.实验变量
学习兴趣、生活态度、快乐感、成就感、合作度和人际关系这六个因素最能反映社区教育个体的变化,也最能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为此,选择这六个因素作实验检测的因子。
2. 实验假设
在实验之前先对这六个变量因子和学习效果作如下假设:
通过一系列学习(本实验安排十个教学专题),P2在学习兴趣及生活态度方面明显强于P1;
就快乐感和成就感而言,P2与P1有显著差异,即P2明显高于P1;
就合作度及人际关系改变而言,P2较P1也有明显优势;
就学习效果(成果)而言,P2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P1。
(三)假设检验与因数分析
1.假设检验
在十个专题学习(一个循环周期)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复式问卷,分两次(中期、末期)对P1、P2个体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使问卷内容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内容包括学习兴趣、生活态度、快乐感、成就感、合作度和人际关六个带有主观因素和感情色彩的变量。为了使以上假设得以准确验证,需要把上述六个变量因子进行量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所涉内容进行量化,是一个相对难以把握的事情,因为P1、P2两个样本各自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缺乏对比,故存在一定个体主观性,影响实验评判。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有意交换任课教师,P1教学中适当穿插P2教学,P2进行中适当穿插P1教学,让每个个体都能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在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量化,使其科学化,能够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在量化的过程中,参考问卷中常用的李克特(Likert)计分法,设置四个选项(很好、好、一般、不好),并赋予每个选项一定分值(很好5,好4,一般2,不好0)。为检测这六个因子的信度,采用SPSS软件,计算Alpha信度系数,计算结果为:学习兴趣0.910,生活态度0.823,快乐感0.885,成就感0.767,合作度0.793,人际关系0.857。数据表明,六個变量均有较高的信度(见表2)。
在假设检验上,采用期末调查的数据(经过较长时间学习,期末调查数据更为稳定),通过计算机辅助程序计算样本总分值、平均分值、各因数标准差。根据双总体u检验(样本的个体数大于30),计算出各因数的u值,样本容量:N1=N2=35(见表3)。
计算可得:
(1)学习兴趣:u=1.54
(2)生活态度:u=2.10
(3)快乐感:u=0.074;
(4)成就感:u=0.51
(5)合作度:u=2.96
(6)人际关系:u=3.23。
2.因素分析
决定显著性水平α=0.05,μα=1.96,对各因素做出判断:
(1)学习兴趣:1.54<1.96,检验结论为差异不显著,即P1、P2的个体在学习兴趣上无显著差异。
(2)生活态度:2.5>1.96,即差异显著。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即P2在生活态度方面明显高于P1。
(3)快乐感:0.074<1.96,即P1、P2的快乐感差异很不显著。否定假设。
(4)成就感:0.51<1.96,即差异不显著,同样否定假设。
(5)合作度:2.96>1.96,即差异显著。接受假设。
(6)人际关系:3.23>1.96,即差异显著。接受假设。
以上检验结果,P1、P2在学习兴趣好、快乐感和成就感三个因素的差异不显著,这与假设相反。经过分析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P1、P2虽然教学方法不同,但个体在摄影方面本来就有兴趣,并都在学习上获得快乐和收获,因此他们的学习感受基本趋于一致。而在生活态度、合作度和人际关系三个因素方面产生明显差异,符合预期。这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影响个体的表现。P2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学,能较大程度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为多了线上线下的交流,生活态度、合作度和人际关系较P1均有明显的提高。
学习成绩是检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虽然社区教育在对学员的学习成绩要求方面不是最重要,但对于那些有强烈要求提高技能和水平的学员是重要的。因此,本文在一个教学周期完成后均对两个样本的学员作品进行考评。考评方法是:学员按教师要求提交一幅摄影作品,通过网络上传,P1、P2的教师对同一作品打分,取平均值作为该学员的最终成绩,将P1、P2每个学员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
由此判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样本(P2)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样本(P1)。
四、社区教育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建议
上述实验,验证了社区教育“混合教学模式”有较强的教学效果和较好的运用价值。社区教育涉及的学习项目和内容包罗万象,可把它分为三大模块,一是课堂内(室内)学习的项目(内容);二是课堂外(室外)学习的项目(内容);三是课堂内与课堂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项目(内容)。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社区教育 “混合教学模式”,不能机械地套用到某一模块中的某个项目,而是根据不同的项目,或者同一项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取舍。以社区活动开展得较普遍的“书法”“摄影”“茶艺”项目为例,给出以下建议:
(一)书法。主要以室内学习为主,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学习者按教师要求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学习,从书法欣赏开始,了解各种书体的结构和演变,再进行线下学习(或室内的课堂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书法练习。学习者可将一切学习活动的感受通过网络(线上)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达到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员进行室外活动,通过观赏古迹碑帖等形式,让学员体验生活,增强学员对生活的热爱。
(二)摄影。利用混合教学模式侧重在“课堂与实训”方面。教师利用课堂结合示例传授各种摄影知识,学习者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答疑等交流。经过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待学习者在课堂上初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后,教学重点主动转移到实训方面。通过大量的有组织的户外实训,让学习者能熟练运用各种摄影器材,快速提高摄影技能,并让他们与社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充分享受生活;教师还应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对生活的感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捕捉生活中瞬间的精彩和感人画面,若拍摄到好的作品,应当众讲解、点评,共同分享。待学习者的各种技能、技巧提高后,教师要努力引导和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摄影师。
(三)茶艺。茶艺是最能体现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项目。 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可以由教师(或茶艺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在室内完成;而“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主要体现一种更高层次的互助合作,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让学习者能最大限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取得满意的效果。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训方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茶类实物,并组织学习者到茶园体验生活,在此过程中不但宣传了企业文化,还能通过学员的口碑起到广告效应。这种合作式的混合教学,企业、学校双赢,是社区教育活动最有实效,最受学习者欢迎的模式。
五、问题与思考
在广西北海市周边的一些社区,对“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跟踪,从跟踪反馈的信息上看,大多数社区在教学上能认可和自觉接受这个模式,总体反应良好。但若要全面推开这一模式仍有较大难度:其一,线上学习需要社区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目前,很多社区在硬件上仍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其二,线上线下的学习和交流,极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占用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吝惜时间的外聘教师来说难以长久接受;其三,“校企结合”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但这一模式仅适合于有一定财力和实力的城市社区或学校开展,没有具备条件的社区很难采用;其四,专业教师匮乏是社区教育普遍的“硬伤”,任何教学模式如果没有专业教师的系统教学很难坚持;其五,目前,社区教育的参与者主要还是赋闲的中老年,他们往往喜欢简单快乐的学习方式,任何复杂的教学模式如果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必定难以接受。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要加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硬件投入。目前,社区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已被各级政府所重视,政府对社区的财力物力投入逐年加大。以广西为例,广西教育厅已连续两年对区内的一些具备条件的社区免费配置电脑,部分地区校社资源共享正得到逐步推广,这为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硬件保障。但一些地方政府的配套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仍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发展需求;二要建立社区教育教师资源库,加大对外聘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管理。社区教育教师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外聘教师的引入和培训,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各级政府和社区大学(学院)应该下大力气解决社区教育师资问题,对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不仅在业务上加强培训,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的观念。目前,一些社区学校正尝试以专职教师引导和带动外聘教师,让外聘教师向专职教师转变,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 Centra Software 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http://www.centra.com[EB/OL],[2005-7-9].
[3]陳声建,马维启.基于Moodle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陈秀荣,汤家骏、张晖.研究型教学模式教育实验设计方案[J].教育与现代化,2007(6).
[5]苏福根.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EB/OL].[2015-2-28]http://www.fjedu.gov.cn/html/jyyw/jyxxh/2015/02/28/075714cb-ec9f-4e9f-86bd-1dc1e815417e.html.
[6]穆肃,陈思,布莱恩·贝迪.创新、相互依存与公平参与——在线学习知识构建过程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1).
[7]李昊.利用新技术开展社区教育的思考[J].商情,2014(26).
[8]宋岭梅,孙振声.教育统计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9]丁亚元,刘盛峰,郭允建.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力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4).
[10]徐冬.混合学习的校企共建重点课程资源平台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作者简介]仇润森,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社区教育、远程教育。
[责任编辑 沐 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