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对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影响

2017-05-30 10:48柯惠娟王晓燕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移动学习高等教育

柯惠娟 王晓燕

[摘 要]移动学习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和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终身学习开辟了新的路径,这对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移动学习; 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2-0005-04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利用移动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获取数字化学习内容和资源,逐渐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在线学习方式——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公布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8.38亿。移动智能终端,诸如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在我国的广泛使用,为移动学习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部于 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移动学习的开放性、社会性、泛在性等特点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时期,应该以移动学习的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移动学习的兴起与发展

在信息社会大众普遍有学习需求的背景下,承担着培养人才、增强科研能力、服务社会发展和传承文化等使命的高等教育,也处在不断地变化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加速,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高校之间的教学、科研、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普及化的趋势变革与发展。移动学习的出现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1994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过 Wireless Andrew项目,最先开始了移动学习的研究。此后,欧美各高校在移动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移动学习的研究因此得到了深入开展,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05年以前,英国Kingston大学、Sheffield Hallam大學、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就利用短信息服务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美国的Griffith大学则建立移动学习WAP网站系统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挪威奥斯陆大学的 KNOWMOBILE研究项目芬兰和Tampere大学开发的XTask移动学习系统都是具有互动和协作功能的移动学习系统[1]。

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00年,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的报告[2]。国内移动学习的第一个项目是2001年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对移动学习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在其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MOOC引领了移动学习新风尚。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又称慕课,于2012年在美国的顶尖大学开始流行。这些高校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成千上万甚至是十几万人通过(移动)网络一起学习一门课程,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2012年,MOOC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兴起,给全世界的大学生提供了免费在线系统学习的机会。MOOC的出现给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2013年,哈佛、耶鲁和剑桥等全球顶级高校纷纷宣布加入MOOC行列。同年,亚洲的知名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均宣布与edX签署合作协议。

此后,我国一些知名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也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不仅积极加入国外的MOOC,也开发了中国本土的MOOC[3],如清华大学推出的 “学堂在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及上海高校联盟,等等。

二、移动学习对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影响

(一)移动学习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一直以来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强化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为我国培养出了很多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已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教师传授或世代相传型,而是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得便捷和多元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缺乏个性的标准化人才。但我国高等教育过分重视学历教育和传播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多样化人才的社会需求。

移动学习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移动学习的开放性使得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授课方式,而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以统一的进度,同样的方式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次,移动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接触海量的学习资源。丰富的资源意味着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再次,移动学习发生在情景实践之中,具有实时双向交互机制[4]。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有积极的作用。

1.具有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高等教育课堂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练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对知识的机械讲解,虽然便于教师组织大班课堂教学、把握教学进度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师生、生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也容易被忽视,因此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智能化教学变革创造了技术条件[5]。新媒体时代的移动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诸如移动课堂、MOOC、教育APP等移动网络学习形式已经得到我国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使用和认可。移动课堂和MOOC作为信息时代新型的教学模式,关注的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新型的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等,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移动学习的发展必将会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设备或媒体。目前,我国高校课堂上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多媒体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这些设备以其直观展现教学内容、便捷性等特点受到师生的欢迎。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和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这种单项的教学方式,移动学习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手段提供了新思路,进而创新了一些高效、即时、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不仅使师生、生生之间实现了随时随地双向互动,而且使教与学的过程充满了生气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移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高效运用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仍然采用单一教学手段的课堂带来不少冲击。

2.促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

传统高等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权威、主导者或指导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传统高校教学注重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学,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移动学习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情形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在移动课堂和MOOC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将不是一个主讲教师,而是一群风格各异的学者、教授,在他们背后,还有不同的教学团队,包括主讲、助教、技术人员等。虽然他们分工不同,但是其角色定位都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促进者;同时,学生也不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被动学习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主讲教师,自己设定学习进度和难度,自行测试和组成学习小组等。此时,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移动学习模式使中国传统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变化不仅对高等教育模式有正面积极的影响,而且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移动学习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移动学习的兴起,如移动课堂、MOOC、教育App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名校的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实现共享,满足了全球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发展,特别是MOOC的风靡全球,不仅使得欧美各名校实现了其高等教育的变革,更为我国高等教育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校可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加入国际MOOC平台或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平台。

2012年以后,我国不少高校加入MOOC阵营,积极“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使我国师生获益匪浅。教师通过观摩这些优质课程,提高专业水准和教学水平,并且利用同类课程辅助教学;而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目睹名师风采,增长见识。同时国内几所重点大学也着力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MOOC平台,如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及中国大学MOOC等。由于MOOC和移动课堂的开放性,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这些平台也可以学习中国高校的优质课程。通过“走出去”战略,在“同台竞争”的局面下,我国必将努力把最优质的课程呈现在全球学习者面前,这无形中提高了我国高校课程的质量。因此,移动学习的发展既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能通过这些改革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移动学习促进高校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1.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终身学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时代”已经到来,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快速普及,让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白领和学生,都能方便随时随地学习国内外名校倾力打造的MOOC平台上的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理想。由于在线教育成本低,覆盖率广,优质教育资源将不再局限于高等学府,而是广泛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使每个使用移动设备的人都能受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需要。移动学习的发展使得常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按需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地点,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全民的终身学习。

2.教育对象大众化,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对象仅限于通过高考,就读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这就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仍然只是小部分具有一定资格者的权利,还未能够普及到广大人群。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已广为人知,特别是使用教育APP和MOOC平台的用户与日俱增。这些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大学生,而是渴求新知识的各类人群,如退休后,仍然“活到老,学到老”的老者;备感压力、不断努力的上班族;未能考上理想大学的大中专学生;对国内外文化,名校课程感兴趣的中外学习者等。总之,只要是拥有能够上网的移动智能终端的学习者,都能够享受到移动学习兴起后提供的各类学习机会。移动学习平台为那些因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上大学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开辟了终身学习的新途径。移动学习时代教育对象的大众化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且有助于我国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移动学习的兴起和发展。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变革时期,移动学习以其灵活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为泛在教育的普及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移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和质量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且也为全民终身学习开辟了新路径,有助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郑凯,许骏.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2]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5).

[3]袁松鹤,刘选. 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4]罗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5]张青,胡志华. 移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J].理论月刊,2016(3).

[作者简介]柯惠娟,女,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王晓燕,女,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責任编辑 李 兵]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移动学习高等教育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