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工作者共情疲劳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基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2017-05-30 23:18郑宇姝张琳琳
关键词:工作投入心理资本

郑宇姝 张琳琳

[摘 要] 对M市的700位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心理资本在共情疲劳和工作投入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共情疲劳与工作投入水平负相关;(2)共情疲劳与心理资本水平负相关;(3)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之间正相关;(4)心理资本在共情疲劳和工作投入水平间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医务工作者通过缓解共情疲劳对其工作投入水平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关键词] 医务工作者;共情疲劳;工作投入;心理资本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2013006

一、问题提出

2013年美国,有40%的医生承认自己存在倦怠情绪,2015年初,这一数据上升至46%。[1]现阶段美国医务工作者倦怠率最高达到65%,从事一线护理的倦怠感尤为严重。[2]医务工作者感的倦怠感具有更高的罹患精神疾病的比率,且这是一种跨文化、跨越地域存在的行业内普遍现象[3],中国医务工作者的情况基本与其他国家同行状况一致。[4]

共情疲劳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对医务工作者工作投入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共情疲劳往往是由于医务工作者在其工作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产生的共情现象及其与患者互动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状态。目前,国内对于共情疲劳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且鲜有结合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的实证研究,仅存少量研究显示个体心理性资源可以对其起到缓解作用,从而促进工作投入水平提高。

二、理论和假设

(一)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又稱积极心理资本,Luthans将积极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的一般积极性核心心理要素,其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这种资本超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5]该定义包含着作为基础的积极心理范例、存在可测状态表现的心理状态、综合于个体的包括个人特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源以及能够通过开发来进行改善和提高的可增长性。Luthans,Youssef和Avolio将其定义修订为个体拥有高自我效能感、乐观归因、具有希望、具有弹性韧性和成功信念特点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6]仲理峰将之归纳为“以类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而非具有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类特质的个性特征所构成的、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7]

本研究采用Luthans,Youssef和Avolio对于心理资本提出的定义,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面对挑战性任务时具有足够的自信,对于当前及将来的成功能够乐观地进行积极归因,在坚持目标的同时充满现实性的希望并且具有即使身陷问题或困境之中也不轻易屈服或不盲从的韧性的一种综合性心理资源。

(二)共情疲劳、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

Joinson将共情疲劳定义为由于与相当数量的能够使人受到创伤型群体共同工作而产生的强度大的、亲身感受到的、带有移情取向的心理连结造成的消极后果。Figley提出,那些对感情感觉敏锐且善于表达感情的护理行业从业者更有可能遭遇共情疲劳。[8]Stamm认为共情疲劳是在对遭受创伤者提供救助照料过程中并非出于自我意识而自然出现的、可预计、可治疗并可预防的结果。[9]Flarity提出,由于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照料行为会在情感和身体两方面同时产生负面影响。[10]Figley认为,共情疲劳是为了应对由于帮助那些受到创伤或痛苦的人所感受到的压力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即“关怀的代价”。他在1995年首先将共情疲劳的概念引入到助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范畴中,通过不断研究在2002年将该概念扩大,并使用该术语描述助人群体由于向救助对象提供助人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身心反应,包括情感压抑、衰竭感、沮丧等异常心理状态、原有认知与行为的改变、工作效率及满意度的降低乃至影响自身心理健康与正常日常生活等。[11]针对在美国9·11事件中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共情疲劳情况研究,发现这一状况也广泛存在于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等助人行业从业者中。[12]我国研究者孙炳海等人提出,共情疲劳的本质主要表现为:(1)助人群体由于接触受创伤人员而非亲身经历创伤性事件所产生的类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2)该种情况的出现源于助人群体在助人过程中由于主动付出包括共情在内的大量心理能量而遭遇到的共情压力。[13]

本文认为,共情疲劳是指在助人群体向救助对象提供物质、生理或心理援助的过程中由于对救助对象付出现实的、隐含的或想象的共情而遭受到的二次创伤或卷入性体验,这一体验的出现降低了助人者对其救助对象或潜在救助对象共情的能力与兴趣,并因而对助人工作产生倦怠感,甚至改变自身原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伴生一系列身心不适症状的心理状态。

共情疲劳的各个维度都对工作投入产生了阻碍。Schaufeli和Bakker等将工作投入的构成归纳为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14],其中活力指个体具有的肯于付出不易疲倦的精力和对于工作百折不挠坚强忍耐的韧性;奉献是指个体对于肯定工作意义而产生的工作热情、工作自豪感并对工作产生的强烈卷入感;专注指不觉时光流逝而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愿轻易脱离并伴随愉悦感受的工作状态。Bakker等总结[15],敬业型员工工作投入状态表现在:(1)体验快乐,喜悦和热情;(2)享受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3)有更好的工作绩效;(4)显示出创造性工作的增加和提升个人资源的能力;(5)有能力转移他们的投入方向。而共情疲劳所带来的身心不适状态会降低个体活力,减少奉献意识并分散注意力。

大量的实证研究着眼于Bakker和 Demerouti提出的工作资源要求模型(JDR)。该模型假设每个职业独有职业特征,该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工作要求,二是正向积极的工作资源可以减少或缓解工作要求对个体幸福感的负面影响[16];个人资源则包括个体特质及其他心理资源。[17]

图1 基于心理层面的JD-R模型

基于该理论,针对医务工作者从事助人工作的职业特征,共情疲劳状态即“在工作中出现的需要个体投入生理、认知或情感方面的能力的一种要求,该状态是在医务工作者自然共情的情况下产生且使助人者降低其对救助对象或潜在救助对象共情的能力与兴趣,出现对助人工作的倦怠感,甚至改变自身原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伴生一系列身心不适症状的心理状态,可视为医务工作在医务工作者个体心理层面的工作要求。而心理资本则属于工作资源中的个人资源层面,是能够促进员工完成工作目标且有助于激励个体成长的能量,是一种心理资源。由此,参考相关研究[18],在心理层面建立的JD-R模型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医务工作者的共情疲劳与其工作投入间负相关;与其心理资本间负相关;与其工作投入间正相关;共情疲劳和工作投入间,心理资本可作为中介变量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

三、方法

(一)样本及步骤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M市的医务工作者,采取随机发放问卷,并匿名作答,确保真实、有效。回收卷 68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598份,男性样本24.2%,女性样本75.8%。

(二)测量

1.共情疲劳

采用Adams等编制的共情疲劳短版量表(CF-Short Scale),该量表含二次创伤与倦怠两个维度,共有13个题项。中文修订版量表采用李克特氏5点计分方法,从“从没有/几乎从没有”到“十分频繁”,所得分数越高表明被测者共情疲劳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85,职业倦怠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4,二次创伤分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0.708。在随后的初步因子分析中发现,Bartlett球检验显著,且KMO=0.900,较适宜因子分析。另外,Pearson相关性为0.618,在P=0.01水平呈双侧显著。

2.心理资本

采用由Luthans等编制、经由我国学者李超平等修订的心理资本量表PCQ(PsyCap Queationnaire)中文版。[6]该量表包含自信、希望、韧性及乐观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6个题项,共计24个题项,采用李克特氏5点计分方法,以1代表“非常不同意”,以5代表“非常同意”,分数越高代表被测者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已进行的研究表明,该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工作投入

采用Schaufeli等人编制的UWES-17对个体工作投入水平进行测量,该量表是目前国内外测量工作投入应用范围最广的自陈式问卷。量表包含17个题目,共分为3个维度:活力、奉献、专注。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方法,0代表“从来没有”,6代表“总是”,分数越高表示个体工作投入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使用张轶文、甘怡群等修订的中文版[20],本研究亦對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其信度系数为0.915,显著大于0.70,效度良好,可以进行施测。

四、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所总结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可见,本研究所涉及变量具有相对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同时,医务工作者的共情疲劳与其工作投入水平和心理资本间负相关,医务工作者心理资本与其工作投入之间正相关,验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

(二)假设检验

假设共情疲劳能直接影响医务工作者心理资本水平呈现,还可能通过心理资本水平对工作投入产生间接性影响,即心理资本在共情疲劳和工作投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为验证该假设,首先构建共情疲劳对工作投入的直接路径分析图(图2),并构建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模型(图3)及模型拟合指数表(表2):

由结果不难发现,自变量(共情疲劳)对因变量(工作投入)存在显著影响,自变量(共情疲劳)对中介变量(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影响,同时,共情疲劳和心理资本共同解释因变量(工作投入)时,心理资本的效应显著且共情疲劳的效应减弱,此结果符合Baron和Kenny提出的中介效应满足条件。[21]因此,可以对心理资本对共情疲劳和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相关检验依据,依据Aiken和West的主张,分析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并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检验发现其c′=-0.079,P=0.012<0.05,表明显著,根据中介效应检验可知直接效应显著,不排除存在其他中介的可能,由于a=-0.163,b=0.634,c′=-0.079,ab=-0.103342,都为负数,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且ab/c=0.567813,表明心理资本对共情疲劳和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验证成立,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6.78%。

心理资本是影响工作投入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心理资源之一,是个体自由的工作资源,有助于帮助个体降低其遇到的工作要求,起到保持个体身心健康的效果。即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医务工作者通过抵御共情疲劳现象的发生而提高其工作投入水平,在共情疲劳与工作投入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提出假设:心理资本在共情疲劳与工作投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经由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及中介效应分析所得结果证实本研究假设成立。

本研究通过AMOS结构方程建立了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模型图,在该模型中,自变量包括了共情疲劳及倦怠和二次创伤这两个维度,中介变量为心理资本及自信、乐观、韧性与希望四个维度,结果变量为工作投入及活力、奉献和专注这三个维度。模型拟合指数显示:χ2/df=4.174,RMSEA=0.072,均达到各自的参数标准,其它模型拟合参数结果良好,除SRMR值未达标准外,其它统计量都达到标准值,根据相关统计标准可以判断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为理想,研究所提的模型图假设获得统计上的支持。结果表明,共情疲劳、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路径模型拟合结果良好,且经中介分析结论可见,作为资源的心理资本在作为一种工作要求的共情疲劳与工作投入之间起到了中介效应作用。具体而言,个体承受共情疲劳水平越高,心理资本对于其的承受能力表现越强,对于工作水平提高的作用也就越明显。本研究发现,当医务工作者处于高水平共情疲劳状态时,会对工作投入产生负向影响,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且更难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或达成工作目标,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资源,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可能遭受的共情疲劳风险,此外,心理资本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更倾向积极面对问题,更具工作热情并更倾向于更高水平地投入到个体工作中,因而具有更高的工作投入水平。

[参考文献]

[1]http://www.medscape.com/.Carol Peckham. Medscape Psychiatrist Lifestyle Report 2015[EB/OL]. America: Medscape.2015.

[2]Linzer M, Levine R, Meltzer D, Poplau S,Warde C, West CP. 10 bold steps to prevent burnout in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J]. J Gen Intern Med,2014(29):1820.

[3]Marchand A. Mental health in Canada: Are there any risky occupations and indus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2007(4):272283.

[4]李智博,严征.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194196.

[5]Luthans, F., Luthans, K., & Luthans, B.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 Business Horizon, 2004(1): 4550

[6]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 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7]仲理峰. 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 482487.

[8]Figley, C. R. Compassion fatigue as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 overview, In C. R. Figley (Ed.), Compassion fatigue: Coping with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ose who treat the traumatized[C]. New York: BrunnerRutledge.1995:120.

[9]Stamm BH.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selfcare issues for clinicians, reserachers, and educators[M]. 2nd ed Baltimore, MD: Sidran press, 1999:10.

[10]Flarity, K. Compassion fatigue[J]. ENA Connection, 2011(7):10.

[11]Figley C, Charles R. Treating compassion fatigue[M].NY:BrunnerRoutledge.2002:157.

[12]Boscarino, J. A., Figley, C. R., & Adams, R. E. Compassion fatigue following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s: A study of secondary trauma among New York City social work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ntal Health, 2004(2): 110.

[13]孫炳海, 楼宝娜, 李伟健,刘宣,方侠辉.关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劳的涵义、结构及其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0):15181526.

[14]Schaufeli, W. B., M. Salanova, V. Gonzalez Roma and A. B. Bakker. 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2(3): 71 92.

[15]Bakker, A. B., J. J. Hakanen, E. Demerouti and D. Xanthopoulou. Job resources boost work engagement, particularly when job demands are high[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7(2):274284.

[16]Bakker A B, Demerouti E.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State of the art[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7(3): 309328.

[17]Hakanen, J.J., & Roodt, G.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engagement: Analysing a conceptual model. In A.B. Bakker, & M.P. Leiter, (Eds.). Work Engagement, A Handbook of Essential Theory and Research[C].Great Britain: Psychology Press.2010: 85101.

[18]郑宇姝,张琳琳.医患关系对医务工作者工作倦怠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23128.

[19]田喜洲,谢晋宇.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1):2329.

[20]张轶文,甘怡群.中文版Utrecht 工作投入量表(UWES)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268270+281.

[21]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6): 11731182.

[22]Aiken, L. S., West S G.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1:118.

[23]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745.

[24]何昭红,赖林,吕兆华,等.边境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心理资本的调节与中介作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7882.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工作投入心理资本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城管执法人员工作压力及其影响的实证调查与启示
工作—家庭中心性与延迟退休态度的关系研究
社区匹配、工作投入与人才离职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