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2017-05-30 09:18王占霞
高教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艺术院校模式

王占霞

摘 要: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属性和时代要求。艺术院校要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以合力育人为格局,以多元化实践平台为载体,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构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159-02

Abstract: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ce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elaborate analyses of the problems herein and construct their own patterns of the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content, joint education as the format, diversified practice platform as the carrier and systematized construction as the guarantee.

Keywords: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ce; pattern

一、實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属性和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一)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依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及社会要求,用特定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帮助、引导教育对象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一种外炼的过程,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①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产生、发展的动力及检验标准,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及行为的生成必然通过实践来确立。因此,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实践育人是新时期我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异质的价值观及多质性的伦理文化的冲击,党和国家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发〔2004〕16号文件,并专门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教社政[2005]5号文件,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又联合颁布了教思政[2012]1号文件,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 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同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要求高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文件和讲话精神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指明了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现状

(一)各部门单打独斗,缺乏统筹联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大思政”理念下充分调动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全体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党委集中领导、党政团和各系部共管齐抓、专兼职队伍紧密配合、统筹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践育人的格局。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相当部分艺术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将实践育人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寒暑期社会实践上。部分艺术院校虽然在教育各环节和各层面都开展了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缺少统筹安排,各主管部门之间和各教育环节之间都缺乏紧密联系,形成思政教师管教学、学生处抓管理、团委搞活动,各个部门与教育环节各把一摊、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局面。没有形成部门互动、环节互补的组织管理合力和系统联动格局。

(二)缺乏长效机制,“活动”“精英”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应覆盖所有大学生。近年来,艺术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部分艺术院校结合自身优势还推出了系列品牌实践活动,但很少有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纳入教学计划。相当多的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在师资配置、课时认定、固定的实践基地等方面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有的学校虽有,但利用率很低。许多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只停留于不定期的举办一场或几场实践活动,很多艺术院校在介绍经验时把寒暑假期间参加“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点和亮点,但这些活动一般只是挑选部分学生干部或成绩较好、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参加的“精英实践”,或在某个试点班级或某个表演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覆盖面窄,学生参与度低,多数学生无法从中受益。

(三)考核机制欠完善,激励机制缺乏

考核是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手段之一,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如同指挥棒,既可以对教学效果做出有效的评价,又可以发挥激励、引导、约束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及长效性的维持都需要考核机制和相关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但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普遍存在考核缺失现象,无法真正调动师生的实践热情。有的学校虽有一定的考核机制,但缺乏具体的量化细则,也没有形成文件。在对教师工作评价方面,工作量的归属和课时费的发放不规范、不固定,工作效果与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脱钩。对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单一,学生实践成绩与奖学金的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以及入党等的关联度不高。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性,也难以保证实践参与的广泛性、主动性和高效性,更制约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国之魂。艺术院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要做好、做实,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青春梦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动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践观念、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使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以统筹联动的合力育人为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全校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党委集中领导、党政团和各系部共管齐抓、专兼职队伍紧密配合、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通力合作、师生全力配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艺术院校学生由于成长经历和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和以往教育引导的片面性及艺术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较大,任务艰巨。这更需要艺术院校确立“大思政”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部门优势,各级组织相互协调、互有侧重,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切入点,以“三贴近”为原则,以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位,教育、管理、服务各司其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整体合力,努力开创艺术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三)以多元化实践平台为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实践平台理应多元化。艺术院校校园环境优美,艺术门类齐全,专业互补性强,文化资源丰富,学生思想活跃、才艺突出、创意性强,社团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专业实践机会较多。艺术院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渠道,搭建多个平台,发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载道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特别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在提高艺术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体会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引导学生对人生真谛、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让学生的专业实践真正成为“求真理,学真知,做真人;崇尚美,发现美,创造美;学无尽,艺无涯,精技艺;修其身,立其德,践荣辱”②的过程。

(四)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

藝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要想真正成为常态、覆盖全员、取得实效,需要完善的规范化的制度保障。艺术院校应由党委牵头,建立分工明确、统分结合、层层负责、互相协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组织管理机构,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实施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应提供足够的经费、时间和稳定、长效、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保障;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形成文件,保证严格执行;实践育人工作效果应与教师职称评定、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及干部业绩等挂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应纳入教学计划,运用学分制管理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形成每个学生必须选择参加相应社会实践课程并修满相应学分才可毕业的机制。当然,学生实践课程成绩要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奖学金评定、推荐入党、评奖评优挂钩,激励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实践参与的广泛性、主动性和高效性,从而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27.

②马向东,高铮.学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12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想政治理论课[2012]1号.

[5]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马向东,高铮.学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艺术院校模式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