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改革研究之声带机能的训练

2017-06-01 15:10匡泓锦
艺术评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改革研究机能声带

匡泓锦

摘要: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声源器官,它在歌唱者整个发声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声带的良性闭合能够节省发声所需要的气息,使头腔、胸腔、腹腔相互连接贯通,形成通畅的歌唱共鸣腔,能够使歌声更加动听。虽然当今国内声乐教学已经形成固定的体系,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共鸣、歌唱的咬字吐字,缺少对声带机能的专题训练。本文试图从欧洲美声教学、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艺术精髓”,结合生理学研究声带的机能机理,探讨把控声带的技巧,希望能够借此方法为声乐教学另辟蹊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气”与“声”的协调关系,从而解决学生“压喉”“撑喉”“漏气”“声音黯哑”等问题。

关键词:声乐教学 改革研究 声带 机能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101-03

人体发声器官包括声源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若想获得圆润、明亮的歌声,就需要它们在歌唱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器官的作用与活动能力,将歌唱器官的机能发挥到极致。但是,无论它们之间如何协作都离不开声带的作用。

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声源器官,它在歌唱者整个发声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声带是人体天然的乐器,倘若人体没有声带就无法发出人声。声带的良性闭合能够节省发声所需要的气息,使头腔、胸腔、腹腔相互连接贯通,形成通畅的歌唱共鸣腔,能够使歌声更加动听。虽然当今国内声乐教学已经形成固定的体系,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共鸣、歌唱的咬字吐字,缺少对声带机能的专题训练。本文试图从欧洲美声教学、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艺术精髓”,结合生理学研究声带的机能机理,探讨调控声带的技巧,希望能够借此方法为声乐教学另辟蹊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气”与“声”的协调关系,从而解决学生“压喉”“撑喉”“漏气”“声音黯哑”等问题。

一、声带的结构特点及发声原理

声带位于人体颈前部由肌肉和软骨组成的喉头中部,它由左右两片对称的带状体(即声带肌、声带韧带)组成,表面附有一层弹性极强的粘膜,而粘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围绕在声带皱襞的边缘,包含许多弹性纤维和横纹肌,具有十分坚韧的弹性。

声带的发声原理跟口哨的簧片一致,都是通过气流冲击发音体,产生振动,传播声音的。喉头中各种披裂肌的放松和收缩牵动着披裂肌软骨,促使两片声带呈现靠拢、分开、拉紧、放松的运动状态。两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裂,当气息吹到声带上时,披裂肌收缩,两片声带会随之闭紧,声门裂缩小,气息源源不断地吹动声带,从而发声振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长期不遵守声带的科学发声规律,如气息过猛地冲击声带或者发声时不注重声带的闭合,过长时间地发声训练等等都会导致声带病变,其中包括声带肥厚、声带小结及声带麻痹等,这都会导致学生声音嘶哑,严重影响歌曲演唱的效果。因此,作为声乐学生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声带的结构特点及发声原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走“弯路”,节省歌唱气息,提高歌唱声音的音质。

二、声带机能训练

众所周知,欧洲美声教学中讲究“三腔一体”,即要求头腔、胸腔、腹腔形成统一的发声通道。声带的良性闭合能够为“三个腔体形成一体”创造条件,从而建立了通畅的共鸣腔,通过共鸣腔的作用,歌唱声音的音量扩大、音色美化。虽然根据歌唱者的先天条件不同,声带机能也会不一样,但是声带机能是可以通过一系列长期的科学训练来加强的,声带机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歌唱中声音的音质。笔者在长年的声乐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声带机能训练的方式、方法,现将具体操作流程阐述如下:

(一)气泡音训练法

在声乐发声训练中,很多学生存在困惑,不能将声带结构理论和发声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更不能直观地感受声带的运动,演唱时出现“压喉”“撑喉”“漏气”“声音黯哑”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气泡音训练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喉腔底部发力,发出低喉位的“e”音,学生可以感受到类似于气泡的声音集中于声带上的某一个点,这就是声带闭紧后的着力点,然后启发学生学会利用气泡音来调整声带的厚薄。根据物理学原理,我们知道细的橡皮筋弹动时发出的声音音比較高,粗的橡皮筋弹动时发出的声音音比较低。因此,薄的声带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高,厚的声带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低,那么,学生可以调整低喉位的“e”音气泡的大小来改变声带的运动状态。练习高音时,让学生减少发“气泡音”的气流量,把声带闭紧的着力点减小,要求学生运用气息拉动声带三分之一部分,让声带边缘部分不断震动发声,从而形成赋予穿透力的声音。练习低音时,让学生增加发“气泡音”的气流量,把声带闭紧的着力面积增大,从而达到发低音时声带所需的机能状态。

气泡音训练法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结合跳音练声曲进行训练。对于初学者来说,声带的机能不够强大,因此声带的闭合动作不是太灵活,因而将气泡音训练法嫁接到跳音练声曲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加深学生对声带突然激起的控制力。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准声带闭合的启动力和着落点,而且声带保持持续闭合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提升。

这一训练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存在的“撑大喉咙”的歌唱习惯,将喉腔多余的力量转移到声带上,能够很好地杜绝“躲着嗓子唱歌”的现象,从而将原本空洞的音色转变为纯净的音色。另外,能够帮助学生很直接地找到声带着力点,原本虚的声音马上转变为金属般质感的声音。

(二)呵气训练法

声带机能训练不仅要在声带本源上找到训练方法,而且要结合气息进行训练,从而找到“气”和“声”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练习要求学生端坐在凳子上,将双手稳稳地支撑在大腿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类似于哮喘病人“呵气”的动作,尽量将气息排干净,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人在训练者的一旁推动肩膀,在排气的过程中,横膈膜随着下降,小腹略微回收,膈肌的弹性促使学生发出“he”音,此时此刻,声带在气息的带动下处于积极闭合的状态。该训练如果积极、正确,训练者的屁股将紧紧地贴稳在凳子上,声音共鸣非常强大。反之亦然。

(三)喊嗓训练法

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歌唱能力很难迅速提高,特别是男声的训练很难在短时间突破高音,很多都是把控不好声带的运动规律导致的。中国传统戏曲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男声利用喊嗓的方式可以轻松地唱到HighE甚至HighF,同样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戏曲中获得启发,并将“喊嗓”运用于声乐发声训练当中,要求学生采用“yi”“ya”两个传统母音进行说唱训练,训练时同样将发力音集中于声带上,且用“喊远音”的方式对这两个母音进行假音转换,音越喊越高,越喊越远,越喊越久。随着训练时间地推移,学生的声带机能增强,歌唱能力明显增强。

(四)“公鸡打鸣”训练法

声乐发声中有很多技巧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小细节、小感受同样能够启发学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公鸡打鸣”训练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反复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这一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极限高音练习“公鸡打鸣”,此时学生的喉头下端会出现凹陷的竖沟,沟越深越长就越证明声带的机能越强,声带处于积极的拉伸中,最终实现了“三腔一体”,歌唱共鸣效果良好。

(五)“蛤蟆音”训练法

“蛤蟆音”训练法是笔者在武汉学院跟随导师秦丹老师学习的技法。该练习的要求是歌唱者将整个舌头伸出来,此时舌头与后咽壁的空间增大,结合狗喘气式的气息将喉头底部的声带部位吹响,发出类似于“蛤蟆”的声音,训练时尽量练习低音,从而找到“气”与“声”在低音时的巧妙配合。

综上所述,声带机能训练是声乐教学改革道路上重要的举措,而且训练的方式各式各样。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每一位同学的声带机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提高学生声带机能的目的,从而获得高亢、明亮、通透,具有穿透力的金属般的音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声乐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声乐方面的疑难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声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运用所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歌唱技巧,结合声带机能训练将人体所有歌唱器官、共鸣腔体进行协调控制,希望气泡音训练法、呵气训练法、喊嗓训练法、“公鸡打鸣”训练法、“蛤蟆音”训练法等声带机能训练法对声乐教育者和声乐学习者有所启迪。

猜你喜欢
改革研究机能声带
机能时代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群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每月新鲜
刑法机能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