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执政一年,“点亮台湾”了吗

2017-06-03 00:16王建民
世界知识 2017年10期
关键词:正义英文司法

王建民

蔡英文上台执政近一年,虽然致力于政治经济社会改革,谋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由于受其政治思维、意识形态的影响,结果是政治改革变为清算斗争,经济与社会改革混乱,争议不断,民怨升高。曾被外界视为“蓝皮绿骨”的前“立法院长”王金平也直批蔡英文当局上任至今,不仅没有实现台湾大团结,反而让台湾更加分崩离析。

政治改革变成清算

蔡英文上台执政后,并没有将她原本期待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放在施政首位,反而高举“转型正义”大旗,在“重政治轻经济”“重权谋轻策略”思维下,大力推进政治改革。蔡将目标锁定政治对手中国国民党及其泛蓝势力,对国民党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大清算行動。

蔡英文当政后,以民进党在“立法院”多数议席优势,主导“立法院”通过了《政党及附随组织不当资产处理条例》。同时,蔡英文当局随即宣布成立“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对1945年8月15日之后国民党及其附随组织的所谓不当资产进行清查、追缴、冻结。这一涉嫌“违宪违法”的立法与清算行动,连台湾的检察部门也看不下去,提出“释宪”申请,却遭到绿营势力的强烈攻击与对抗。

同时,蔡英文当局还全力推动制订“促进转型正义条例”的立法工作,预计将很快完成该项立法。由于这一法案只是针对战后国民党执政以来的历史进行“转型正义”,而不愿对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进行“转型正义”,从而被视为有选择性或有政治目的的“转型正义”。这样有明确针对性与选择性的“转型正义”,无法让广大民众普遍信服,只会引起更大争议,制造更多社会矛盾与仇恨。

蔡英文还借机推动旨在削弱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执政正当性的台湾“原住民转型正义”。蔡英文上台不久,就以台湾领导人的身份隆重向原住民表示道歉,随即要求立法及行政部门修法或颁布行政命令,以照顾原住民。但由于与少数民族在其最关注的“原住民传统领域划设”等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让少数民族质疑民进党“是假和解,真压迫”,所谓的“转型正义”是有特定政治目标的“原住民转型正义”,这给蔡英文当局执政带来新挑战。

不论是针对国民党党产专门制订的《政党及其附随组织不当资产处理条例》,还是正在制订的“促进转型正义条例”,甚至推动的“原住民转型正义”,都隐藏了很深的政治阴谋,都与污名或清算中国国民党有关,都与打击大陆在岛内的政治同盟力量有关,都与两岸政治连接有关,都有明显的“去中国化”的“台独”阴谋。

司法改革与正义背道而驰

蔡英文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在“总统府”下成立“司改国是会议”,提出了96项司法改革议题。只是,蔡英文对司法案件的表态与当局处理的数起司法案件存在很大争议,与司法改革与司法正义背道而驰。蔡英文在台湾行政部门做的第一个重大行政决策便是宣布撤销对参与“太阳花学运”涉嫌多项违法学生的司法控告案。2017年3月底,台北地方院宣布被控妨害公务等罪行的22名“占领立法院”的“太阳花学运”分子无罪。随后,台地方法院又对参与“占领行政院”的涉案学生10人判处无罪、10人数月轻罪(可缴罚金免罪)。这一判决与民进党大刀阔斧的司法改革背道而驰。这种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司法判决,不仅引起了很大争议,而且将留下严重后患,未来可能开启一扇“闹官有理、造反无罪”的门,任何人的违法抗议与“占领”行动都可“无罪”。台湾司法制度与法院判决,越来越多地受到所谓的人权、公民社会与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影响,法案的判决与普通民众的思维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偏离正常思维。

特别是,蔡英文推动的司法改革争议事项广泛。其中,初步决定改变司法终审权制度,建立“裁判宪法审查制”,纳入大法官的最终裁决权,即大法官对最高法院的判决可以“释宪”方式进行重新裁决,可以推翻最高法院的判决。另外提议大幅缩编最高法院法官人数,改由政治任命。这些司法改革动向预示了未来台湾整个司法体系与制度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改革失焦

蔡英文当局的经济发展策略主要集中在岛内经济改革与对外经济合作上,唯独没有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的论述,也就是她将两岸经济合作排除在了其经济改革与发展之外,这是蔡英文“重国际轻两岸”“重美日轻大陆”与“重南轻西”经济大战略的体现。

蔡英文提出并推动的以“创新、分配、就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不但未能获得企业界的普遍认同,反而受到了公开质疑与批评。他们认为,鼓励企业“创新”与改善“分配”相矛盾,这一经济发展新模式本身就不重视发展,反而更重视分配,自然是本末倒置,难以振兴处于困境中的台湾经济。

蔡英文上台前提出了“五大创新产业发展”计划,上台后逐步调整为“5+2创新产业发展计划”——以物联网为主的亚洲矽谷、生技医药、智慧机械、防务产业、绿能科技+新农业与循环经济,后又将半导体、光电与数字经济等纳入,变为十大创新产业,并成立专责机构,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希望以此活络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带动投资、培养国际化企业,让台湾产业脱胎换骨。然而,这些创新产业并不新,大多是既有产业的重新包装或改头换面,只有防务工业作为新的产业发展有点创意,但蔡英文又将防务工业与政治搞在一起,大力推动“国机国造、潜舰国造”的强军政策,有“以武抗统”之意,可能将会影响到军事工业本身的发展。

蔡英文上台后,为最终实现民进党长期努力争取的“非核家园”,下了很大力气。台“立法院”于2016年底完成立法,规划在2025年前投入3万亿元(新台币,下同)发展绿色能源或再生能源,届时争取再生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例由目前5%左右提高到20%,以填补“废核”之后的电力供应空缺,确定到2025年停止一切核能发电。只是这一过于理想化的“非核家园”目标,可能给未来台湾能源安全与电力供应带来风险。

在对外经济合作与发展问题上,由于美国退出《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伙伴协议》(TPP),让原本对参与TPP抱有很大期待的蔡英文当局遭遇重大挫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外经贸战略,转而强调与美日等的双边经济合作。只是与美日的双边合作又受到经济与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开放日本核辐射地区食品进口与美国含瘦肉精的猪肉进口在岛内引起巨大争议,导致与美日的双边合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了刺激投资、振兴经济,蔡英文着力推动“扩大内需投资计划”,(后调整为“前瞻基础建设计划”),计划未来八年投资8825亿元,并希望带动1.78万亿元的民间投资,预计GDP可增加接近1万亿元。这些基础建设项目主要是轨道建设、水环境建设、绿能建设、数位建设与城乡建设等,除数位建设外,其他项目与经济转型升级没有直接关系,与经济创新也没有关系,对未来经济长远发展帮助不大。规划还提出建设20个地方型产业园区,但在台湾已有诸多科学园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型园区难有作为与发展前景。在基建资源分配上,蔡英文当局有明显的“重绿轻蓝”政治考虑,将资源分配主要集中于绿营执政县市,有选举绑桩之嫌,引起争议。不难发现,在蔡英文整个施政过程中,始终有着“政治算计”与政治考虑,这会扭曲投资与经济发展。

扩大基础建设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公共投资或政府投资在台湾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甚低(不到3%),远低于民间消费(53%)与民间投资(17%)的比重。可见,仅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很有限的。蔡英文执政后,投资环境不仅未能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不谈两岸关系恶化对岛内投资环境与投资的影响,就纯经济层面观察,涉及企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尤其是工商界最关注的“缺电、缺水、缺地、缺人、缺才”的“五缺”与“环保评估”问题没有解决,反而问题更突出,影响了企业投资信心。2017年春,台湾再遇春旱,不得不限制用水,这对企业投资尤其是以半导体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带来很大风险,也是台积电有意赴美投资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困擾台湾多年、争议不断、过度严格与冗长的环境评估审核制度,严重阻碍了台湾企业投资与经济发展,台湾学者认为这一环保评估制度成为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隐形杀手”。投资环境与障碍问题不解决,要促进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是困难的。

由于国际经济复苏的带动,台湾经济自2016年底开始逐步走出低谷,经济景气明显趋于好转,外贸出口已连续近6个月呈现正增长态势,工业生产与商业营业额均明显出现正增长,2017年经济增长预计在2%左右,远好于2016年的“保1”目标。然而,台湾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仍没有解决,两岸关系陷于僵局导致两岸经济合作受到很大冲击与影响,严重制约与影响了台湾经济发展。即使台湾经济形势在外部经济大环境趋好情况下出现好转,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仍没有解决,投资环境仍没有改善,经济竞争力在弱化,未来台湾经济难有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改革争议多、民怨大

蔡英文当政后,由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政治改革与政治清算,经济改革混乱,社会改革也引起巨大争议,不仅民生问题未有明显改善,反而激化了新的社会对立与矛盾。

蔡英文一直非常重视“长期照护”问题,在原有法规政策基础上完成了新的立法,以因应台湾老龄化发展带来的养老照顾社会问题。尽管通过修法基本解决了最为关键的财源问题,但却面临“长期照护”服务人员严重短缺,制约了“长照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年金改革问题上,由于台湾现行年金制度有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面临巨大的财政缺口,因此年金改革需要顾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当局支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而蔡英文当局却一直将“世代公平”(核心是照顾青年)与减少军公教群体年金待遇作为改革的主轴方向,引起很大争议,改革困难重重,至今尚未最后定案。

在劳动工时制度改革上,在改革仍然存在巨大争议的情况下,民进党依靠在“立法院”的多数优势强行完成“劳基法”修正案,即“一例一休”制度,制订定了史上最没弹性的工时休假制度,劳工与资方均不满意,反对声音四起。“一例一休”新制实施后,造成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也迅速下滑。

蔡英文还极力推动“婚姻平权法”,即从法律上承认同性婚姻及其赋予的相应法律权利,引发了“挺同”与“反同”两大社会群体的相互抗议。如果这一法案完成立法,将会对未来台湾社会关系与社会伦理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低薪现象仍是一个难解的课题。蔡英文上台执政一年来,尽管失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准(2016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3.92%),但工资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依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资料,2016年,受雇员工经常性薪资平均为39238元,年增长1.35%,加上加班费与年终奖金等总薪资为每月48790元。虽然薪水略有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质月总薪资为46422元,仍低于16年前(2000年)年的46605元的水平。还有,台湾薪资不均现象更加严重,这与蔡英文期待的改善分配问题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未来执政难有起色

蔡英文上台前打出的竞选口号是“点亮台湾”,而执政近一年后,却看不到任何执政的亮点,更没有“点亮台湾”,反而是一片混乱与忙乱:两岸关系陷入僵局,改革陷入困境,政治更对抗,社会更对立,民众更焦虑。“中信文教基金会”与联合报公布的台湾2016年度代表字是“苦”,随后的“变、闷、弯、狂、滞”等年度代表性汉字,充分体现了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冻、经济闷、人民苦”的社会真实状况,也是民生问题的集中反映。

蔡英文2016年在获得选举胜利之后,民意支持率与民众期望值颇高,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年的实践检验表明,蔡英文及执政团队是无能的,改革是没有建树的,民众对蔡英文的执政是非常失望的,台湾又一个政治神话“蔡氏政治旋风”宣告破灭,台湾民主政治再次失灵。3月27日,亲绿营的《美丽岛电子报》公布民调显示,满意蔡英文执政表现的只有29.5%,不满意的高达58%。

尽管未来蔡英文依然大权在握,但只要政治思维与指导思想错了,施政与改革方向偏了,未来执政同样难有起色。

猜你喜欢
正义英文司法
英文摘要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论司法公开的困惑与消解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