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6-05 18:39马瑾
中国市场 2017年15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

马瑾

[摘 要]创新人才要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科设置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有益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精深,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及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创新能力,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或创新的研究方法为基准,强调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开拓思维模式;搭建学术平台,营造学术氛围;建立研究团队,强化合作指导,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23

如何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关键点。一直以来以学科设置的专业面较窄,专业分工过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和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呈现出的多样化以及复合化,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要求。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综合发展,通过跨学科教育,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培养具有知识交叉与融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人,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1 创新人才的概念

创新人才虽尚无统一定论,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把握专业前沿的能力是其所必备的最基本素质的特征之一,即①精深的专业造诣:创新人才要精通专业理论,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即:某一专业领域有特长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之一。[1]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各行各业那些试图通过变革来引领发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2]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谁就会在日趋激烈的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4]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其在理论研究、服务社会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包括多个方面: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决定了其创新的方向,也标志着其创新的特点是核心能力特征;自学能力、实践动手、组织沟通和人际协调、表达陈述能力是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的质量,对创新同样重要。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日趋复杂及交错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呈现,这些都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单一的思维方式无法理解的,只有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或创新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其得以解决并实现创新性突破。而创新既是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科研方法的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阶段,是以知识创新为学习目的,以科研创新为培养手段,从而使学生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不仅能克服专业知识的“纵深发展”所带来的褊狭性,具备扎实的、广博的知识,更具有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基于多学科之间相互相融、相互交叉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形成交叉的思维方式,培养其交叉思维能力,吸收其他学科思维方式的精髓,为本学科的思维方式注入生机和活力,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优化原有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将两种或多种学科的特定思维模式融合起来,使其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去了解、观察、分析、探究,摆脱单一学科思维模式的束缚,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研究方法,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2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1 夯实专业知识,拓展思维模式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造就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集中反映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创新之源,创新如果没有知识,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丰富的知识不仅是创造力的源泉,为创新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迪人们的创造灵感,举一反三,创新地研究问题。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经过变迁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凸显,越来越多的学校鉴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重视跨学科教育模式。大多数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在考虑本专业需求的同时,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特别为跨学科研究生开设了所修的课程。相对于本学科的研究生来说,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更要求具有扎实的及广阔的基础及综合知识。因此,夯实专业知识,是他们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导师来说,他们要为跨学科的研究生制订学习计划,确定阅读书目。因为跨学科的学生对于在对本学科的知识尚未形成完成体系之时,会对诸如阅读书籍甚至科学研究等一切感到茫然,所以,导师要帮学生制订阅读中外文献的计划,并要求他们做研究报告或读书笔记,以不断提高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是人首次获取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创造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定心理特征,也是独特性的表现。[6]因此,培養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过程。而跨学科教育恰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到了教育的首要位置,不再过多地强调本领域、本专业的优势,而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弹性化的特点。构建起合理的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为跨学科研究生的长足发展,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

批判性的反思精神、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判断力、无畏的质疑精神、锐意进取的毅力、乐观向上的心态、开放的胸怀及强烈合作意识都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7]。科学研究往往是一个充满艰辛,跌宕起伏,有时会陷入僵局或死局,不断面对失败打击的过程,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毅力,没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很难实现最后的成功,或享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喜悦。

2.2 建立研究团队,强化合作指导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大多是“师傅带徒弟”的学院型模式,而跨学科研究及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学科较多,绝不是一个导师的知识所能涵盖的,因此,研究团队建设,合作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①导师制度: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导师制。通常是根据跨学科研究的方向,以一名导师为主,吸收相关学科的导师参与,体现多种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使得跨学科研究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能充分了解并熟练运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也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走出壁垒森严的堡垒,进行学术交流及相互合作。在项目申报及成果评定上,对跨学科研究给予政策上一定的倾斜,及资金资助。这也将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走上一个良性循环道路。②国内外合作:在科技高度发展及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整体化地综合发展的今天,一所学校,一个科研机构甚至一个国家的科研环境和设备条件,难以培养出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加强与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与交流,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计划地派遣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学习、访学、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学术上的新知识,创新自己的科研方法。③集体培养:这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学科或边缘学科。由于导师自身知识及专业的局限性,一个人并不应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集体培养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团队中个体的不同优势将促进各学科、各种知识的渗透和融合,优势互补,定会促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

2.3 搭建学术平台,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

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跨学科学术平台对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互惠渗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形式。高校可以走出象牙塔,加强与其他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横、纵向联系,进行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的学术活动,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还可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例如,跨学科的研究实验室、跨学科的研究所、交叉研究中心等,以此为平台,吸引来自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促使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以能适应高层次学术研究的要求,再加上高校里造诣高深的导师的指导,使得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5.

[2]高晓明.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5-67.

[3]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59-63.

[4]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9):19-23.

[5]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6]郭中华,黄召,邹晓东.高校跨学科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3-186.

[7]姚秋蓉,杨蜀康.跨学科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77.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