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017-06-05 14:18杜星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呼吸肌延续性阻塞性

张 黎, 杜星珍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 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81)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张 黎, 杜星珍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 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81)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本院接诊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及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不再进行任何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护理3个月后,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用力肺活量(FVC)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呼吸症状、疾病对生活影响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给予延续性护理,可有效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延续性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部主要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咳痰等,在临床上的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在该病的治疗中,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所得到的效果不尽人意,临床上较多研究[2-3]指出,制定合理细致的护理方针,使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护理,在促进病情恢复上具有积极意义。延续性护理作为一种出院后的有效护理手段,主要是将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在临床上也逐渐得到普遍应用[4-5]。本次研究在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旨在探讨对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接诊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标准: ①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6]; ② 能完成随访; ③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④ 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肝、心、肾等疾病; ② 曾有过肺移植术、肺切除术的患者; ③ 肢体活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5~73岁,平均(67.84±2.31)岁,病程1~11年,平均(6.78±0.84)年; 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6~74岁,平均(67.93±2.28)岁,病程1~12年,平均(6.82±0.80)年。本次研究已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住院期间及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不再进行任何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主要内容: ① 定期随访:主要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并询问出院后是否谨遵医嘱,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是否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是否对慢性阻塞性肺部得到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等。在电话随访的基础上,每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家庭探访,了解患者的医嘱执行情况,若有不足之处,指导患者及时整改。② 院外指导:长期的家庭氧疗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改善,指导患者每天坚持吸氧,需夜间吸氧、饭前运动前等需要增加耗氧量时吸氧效果最佳,吸氧浓度控制在1~2 L/min, 在随访期间,了解患者氧疗情况,并规范患者吸氧操作,使氧疗效果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相关讲座,宣传疾病知识,包括疾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出院后积极护理等内容,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得到提高。并在随访期间,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运动、呼吸肌功能训练指导,给患者制定适当的运动锻炼计划,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注明呼吸肌功能锻炼、运动方法的锻炼方式。指导患者规范饮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食用高纤维、高蛋白、适量矿物质、脂肪、维生素,少糖、少盐为主,少食多餐,多饮水。

1.3 观察指标

护理3个月后,评价以下指标: ① 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 ② 肺功能: 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用力肺活量(FVC); ③ 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7]评分:评价患者呼吸症状、活动受限以及疾病对生活影响; ④ 生活质量:使用SF-36量表[8]评价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共8个维度,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各指标结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气分析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p(O2)、p(CO2)无显著差异(P>0.05); 护理后, 2组患者均得到改善(P<0.05), 但观察组护理后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变化

护理前, 2组患者肺功能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 护理后,2组患者较护理前均得到改善(P<0.05), 但观察组FEV1、MMEF、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护理前后SGRQ得分变化

护理前, 2组患者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对生活影响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护理后, 2组患者各结果均得到改善(P<0.05), 观察组呼吸症状、疾病对生活影响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 但2组患者护理后活动受限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 见表3。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mmHg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变化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SGRQ得分变化 分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2.4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护理前, 2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 护理后, 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P<0.05), 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患者的换气功能长期处于下降状态,肺组织病理严重改变,大量释放炎性介质,导致气道狭窄,增加呼吸阻力,降低呼吸肌收缩效率,且患者机体长期处于失代偿状态,呼吸呈短促表浅呼吸为主,呼吸肌过度紧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降低呼吸肌功能,致使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恶化[9]。

延续性护理模式在国外的起步较早,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护场所或者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得到协作性、连续性的护理,在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中应用较多。近年来,该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10]。秦玉霞等[11]学者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给予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结果显示出该其可促进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在徐钦娟[12]的研究中将延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在高血压患者中,并指出该方式可有效控制患者血液、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次研究中给予患者出院延续性护理,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坚持吸氧,进行有关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运动训练、饮食护理等,并通过定期随访对患者的医嘱情况进行了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气道狭窄降低了胸廓和肺的顺应性,活动力降低,收缩力下降,肺泡内的气体难以得到有效的排出,患者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而医生采取专业的指导,增加呼吸肌功能锻炼在改善呼吸困难上是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本次研究所进行的延续性护理中,包括运动、呼吸肌功能训练指导,结果显示,进行该护理模式的患者在p(O2)、p(CO2)的改善效果上均比常规护理的患者更为有利,提示通过延续性护理,可促进患者氧疗行为和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强化,保证患者在出院后养成较好的呼吸方式和康复运动习惯。在对患者肺功能指标中FEV1、MMEF、FVC的检测中,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患者改善情况更加明显,分析表明是由于呼吸肌功能训练可促进患者FVC的提高,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增加MMEF水平,进一步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 SGRQ是评价患者生存质量中一种敏感、有效的方法[13]。在SGRQ结果中指出,经过延续性护理的患者呼吸症状、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得分明显比常规护理的要低,提示该护理模式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情况得到降低[14-15]。此外,本次研究对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的评价结果中显示,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患者各结果均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提示表明该护理模式可有效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陕海丽[16-18]的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给予延续性护理,可有效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1] Fitting J W. The challenge of personalized care for all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16, 20(3): 289-290.

[2] 席明霞, 覃琴, 唐朝, 等. 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7): 509-511.

[3] Kawada T. Approaches to daily body conditio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 Clin Nurs, 2016, 25(21-22): 3279-3290.

[4] 雷佳芳, 莫蓓蓉. 延续性护理发展现况[J]. 护理研究, 2015, 29(1): 12-14.

[5] 许美丽, 王申. 国内外延续性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19): 28-30.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2014, 6(2): 67-80.

[7] 方宗君, 蔡映云, 蒋浩明, 等. SGRQ问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估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6, 5(1): 16-17.

[8] 许军, 胡敏燕, 杨云滨, 等. 健康测量量表SF-36[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 8(2): 70-72.

[9] Nm S, Rampure D M, Rajashekharappa G. 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hear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6, 64(1): 145-148.

[10] 黄乐春, 温贤秀, 吴玉芬, 等. 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的设置与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2): 173-175.

[11] 秦玉霞, 李惠萍, 韦学萍, 等.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1): 2517-2520.

[12] 徐钦娟. 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0): 1122-1123.

[13] 杜佳, 雷撼, 胡芸, 等. SGRQ、CAT和CCQ问卷在COPD患者生活质量中的评估价值比较[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12): 2313-2315.

[14] 钱爱萍, 任晓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雾化吸入的选择及护理[J]. 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9): 1745-1746.

[15] 王岫兰. 不同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中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4): 38-40.

[16] 陕海丽, 王妮娜, 支楠, 等. 延续性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10): 74-76.

[17] 莫建明, 尹慧, 宋卫东. 营养不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影响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15, 20(3): 484-486.

[18] 吉王琦, 邓小龙. 早期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3): 98-100.

Effect of continuity nursing on lung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ZHANG Li, DU Xingzhen

(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SichuanForestryCentreHospital,Chengdu,Sichuan, 61008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ntinuity nursing on lung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45 cases per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at discharg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nducted continuity nursing. After 3 months of nursing, nursing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CO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mean flow velocity (MMEF),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GRQ) score, and the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general health,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pain,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ntinuit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so it is worth promotion.

continuity nurs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ung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2016-10-11

R 473.5

A

1672-2353(2017)04-040-04

10.7619/jcmp.201704013

猜你喜欢
呼吸肌延续性阻塞性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Indacaterol获准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