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迈向“意义生成”还是坚持“质量话语”?

2017-06-07 20:41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话语意义

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第二期的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各地政府、各级研究单位制定了多种评价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和改善。然而,當前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工作却呈现出“质量话语”欲舍不舍,“意义生成”欲求难求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由政府管理部门根据各地方制定的幼儿园分级分类标准对幼儿园进行自上而下的质量评价。这种贴标签式的评价具有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质量话语”的特点,即对质量标准权威性的推崇,以及对质量水平普遍性和同一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层面采用幼儿发展档案袋、作品取样系统、学习故事等途径对儿童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性评价。这种记录式的评价具有非常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意义生成”的特点,即推崇背景化的意义,夸大真实性、解释性、差异性。

那么,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到底何去何从?

其实,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生成”是对标准体系的超越。之所以可以谈得上“超越”,是因为标准体系已经存在,并且发挥了基础的指引、规范作用。后现代主义所要超越的是标准体系的普适性,要凸显出的是标准体系之外的个性和差异。因此,后现代主义要进行对话、解释,要生成意义,首先需要以标准体系为基础建立起质量的平台,之后才能在对话、解释、判断的过程中生成意义,彰显差异。

因此,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需要超越的是“质量话语”所代表的僵化、守旧以及对个体差异性和教育的复杂性的忽略,而不是抛弃标准和质量。我国是一个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前教育质量评价还将处于对现代性的追寻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建立合理的标准体系与评价工具,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进行指引。

(本文选摘于《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2016年9月4日第1版)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话语意义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诗里有你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