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教子智慧

2017-06-07 00:08陈泰山
共产党员·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子书教子家书

陈泰山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然成为智慧的象征。作为后人敬仰的智者,他是如何教育自己后代的呢?

诸葛亮早年无子,曾把其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嗣。直到46岁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诸葛瞻,中年得子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诸葛亮在忙于国事的同时,对于儿子的健康成长非常关心。他曾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谈到了对儿子的看法。“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他一方面为儿子的聪明可爱而感到高兴,一方面又担心儿子早熟长大后恐出息不大。这种矛盾的心情反映了诸葛亮对儿子前途的关心,充溢着父爱亲情。

著名的《诫子书》,就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这封家书没有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一些大的方面谈起,而是在具体事情上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虽然仅有短短86个字,但对为学、做人有着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

后世学者称:“诸葛亮一生的学问汇聚于这一封家书之中。”《诫子书》也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千古绝唱。

诸葛亮不仅以此教子,他的一生也是以此为戒。诸葛亮青年时代隐居隆中,勤奋治学,博览群书,过了十年的耕读生活。与此同时,他广交名士,博采众长,看似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洞察天下大势,正是这种“静”的功夫,使他从一个普通青年逐渐成长为识时务的俊杰,被时人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有感其诚,提出著名的“隆中对”。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开始在东汉末年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辅佐刘备从弱势起家到三分天下。印证了儒家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

诸葛亮在蜀国丞相位置上有13年之久,身居高位,生活俭朴,他曾上奏后主刘禅一道表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做到了“及卒,如其如言”。有人说这是古代高级官员的家庭财產申报表。中国古人讲:“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俭德思想是古代名士所崇尚的品质和信念。“俭以养德”不仅是诸葛亮对前人智慧的总结,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是他自己齐家之道的概括。青年时代的躬耕生活,让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知道物力维艰,从而养成了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廉洁奉公的品格和作风。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诸葛亮可以说是完美的体现者,他也是理想人格的典范。18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也不曾忘却。历史记载,桓温征讨蜀地,遇见了诸葛亮当政时期的小官吏,已经有一百多岁了。桓温问他:“你觉得现在有谁比得上诸葛丞相吗?”小官吏回答道:“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自从诸葛亮去世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诸葛亮从一介布衣到一代名相,一生清廉,不重名利,为兴复汉室呕心沥血,六出祁山,直至喋血五丈原。他传世的作品很少,却非常有名。其中之一是《出师表》,体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极致。而《诫子书》则体现的是他为人处世、为学教子的智慧。

《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他的后世子孙从中获益,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子书教子家书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教子无方
一封家书
“不靠谱”的教子经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