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7-06-09 17:22谭文淼
高中生·高考指导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学类大纲考试题

谭文淼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2017年的考试大纲将过去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了“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将“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改为了“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此外,增加了“理解”层级。在“理解”层级下有两点说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从考试大纲与高考试题的关系来看:考试大纲是“体”,高考试题是“用”;考试大纲是指导,高考试题是落实;考试大纲划范围,高考试题定考点。

所以,考生应该以考试大纲为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自全国新课标卷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选材时均采用小说。高考试卷一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这“三要素”设题。考生应该知道,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常常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具体分析命题情况,全国新课标卷对小说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从设题形式来看,小说阅读题以前一般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修订考试大纲后,可能设一道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

2.从考点来看,以前的选择题侧重考查对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三道简答题侧重考查对标题、语言、情节、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修订后的考试大纲除减少一道简答题外,考点并没有变化,设题情况可能如下。

高考命題人设计问题时,往往注重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可能在以下内容中选择三个进行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品味、赏析语言;④赏析环境描写;⑤概括、探究主题;⑥理解小说的标题;⑦赏析艺术技巧。

命题角度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设题内容关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01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点应该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考生可以参照往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复习。

考生在备战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需要精选一定数量的试题进行训练,把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这应该是备考的中心任务。下面归纳了一些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以供考生参考。

1.理解与赏析题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首先需要把握词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等)。如果是代词,则要理解其在文中的指代义(即指代的内容)。如果运用了修辞,则要把握其在文中的修辞义。其次,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一般先要找到句中含义丰富的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然后概括句子体现的感情。

赏析文中的形象(人物、景物)。要求赏析人物时,考生可以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要求赏析景物(环境)时,考生首先要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环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与人物、情节、主旨等的关系。

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这类试题可能设题的对象有: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等。在备考时,考生务必对这些对象的常见作用了然于心。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内容的分析应由表及里。

2.分析与概括题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一要抓住文体特征,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三要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四要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五要注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概括文意,理解主旨。概括文意,关键是把握各个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文意概括准确之后,理解主旨也就不难了。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③人物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他人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探究题

考试大纲对“探究”层级有三点说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以,在解答探究题时,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显得至关重要。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文章的内容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主旨找到了,并且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

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呢?

考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①从标题上“窥视”文章的主旨;②从开头段中思考文章的主旨;③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文章的主旨;④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主旨;⑤运用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此外,考生在备考时,还要想明白以下问题。

从哪些角度探究?

不管散文还是小说,高考考查的要素不外乎人物、景物(环境)、情节结构、艺术表现(包括语言)、主旨、标题等。而且,这些要素是紧密相联、互相作用的。所以,不管题目要求探究哪个方面,考生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思考如何答题。

是否延伸到文本外?

有些探究题只要求对文本展开探讨。有些探究题则要求联系现实谈自己的感受。考生必须看清试题要求。同时,要明白探究题的开放性准确来说是指答案的不唯一性,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脱离文本和试题中的限制性要求,天马行空地随意阐发。即使是要求延伸到文本之外的题目,考生也要在深入领会文本的基础上合理延伸(与文本相关联)。

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考生要根据自己已有的论据(现成材料,包括文本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等)来确定观点。观点表达要严谨,要合情合理,不能为求新而哗众取宠。确立了观点之后,就要围绕观点来组织答案。

猜你喜欢
文学类大纲考试题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应试良方
显示或隐藏“大纲”或“幻灯片”选项卡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