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有效参与的内涵理解及特征分析

2017-06-10 19:22樊志姜
关键词: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

樊志姜

摘 要:有效参与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式,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将有效参与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有效参与的内涵,分析得出地理课堂有效参与的四个主要特征:组织的系统性、形式的多样性、策略的层次性、评价的多维性。

关键词:有效参与;系统性;层次性;多样性;多维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无论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还是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要以学生的有效参与为前提。有效参与,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式,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综观地理课堂,有效参与在教学中已经有所体现,但对有效参与系统研究不深入、内涵理解不到位,而且具体操作问题还很多。因此,将有效参与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有效参与的内涵和特征,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地理课堂有效参与的内涵理解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参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应用于社会领域时,指的是“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目标做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有效参与可以理解为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参与效果。参与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参与活动结果与预期参与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参与是主体对活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参与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参与度;(3)有效益:指参与活动收益、参与活动价值的实现。

此外,还应着重理清有效参与的三个问题,即谁在参与?如何参与?为什么参与?也就是从参与主体、参与过程、参与目的来阐述有效参与的内涵。首先,地理课堂参与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共同参与。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地理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或许能学习,但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低效的。所以,一方面,教师通过寻求多种有效方法组织、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另一方面,师生在参与中共同分享已有的经验,共同体验新知的形成,共同感悟生命的價值与意义。其次,地理课堂参与以活动为平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每一条标准后面都有相应的“活动建议”,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性建议。因此,新课改倡导活动教学,活动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架起学生学习与知识建构的桥梁。当前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努力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着重体现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教材中“活动”明显增多。除教材上的活动外,教师还要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注重活动的质量,少一些浅层次、低端活动,多一些深层次、中端、高端活动,构建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实践操作、思维培养为行动取向的活动型课堂。最后,地理课堂的参与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教师对参与的课前设计、课中互动和课后反思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专业技能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地理知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树立科学的地理观念,提升地理素养。

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有效参与就是教师以生为本创设教学活动,指导全体学生在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特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师生共同取得进步或发展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方式。

二、地理课堂有效参与的特征分析

(一)有效参与的组织具有系统性

有效参与的系统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教学环节的整体性。改变教师忽略课前、课后参与,只重视课中参与的现状,有效参与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整体进行。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参与的目的和意义,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展和反思,教师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对学生的参与给予方向引领、方法指导,避免参与的无序、走形式。其次,教学流程的科学性。教师将学生参与的活动根据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进行合理的编排和组织,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参与的难度,提升参与的效度。最后,时间分配的合理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参与的时间视教学内容而定,教学重难点内容,参与的时间相对多一些;教学简单内容,参与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为例。

课中:[活动二]播放歌曲《太湖美》,通过图片了解“水做的苏州”。水在苏州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请大家讨论后说说水为苏州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活动三]出示江南和新疆的景观对比图让学生分析水资源数量与经济活动规模的关系,出示阳澄湖大闸蟹和恒大冰泉对比图让学生分析水资源质量与经济活动效益的关系,出示古代和近现代对比图让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从而分析水与发展的关系。[活动四]出示“地球水体存在形式及储量图”“世界水资源分布图”“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工农业用水量增加图”“一组水污染和水浪费图片”“中国与发达国家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对比图”,分析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活动五]出示水资源短缺相关资料,分析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展示学生课前“用水情况调查”统计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课后:[活动六](要求:二选一,并组织评比,选出最优方案集中展示)

1.独自或合作设计一份“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地理小报,主题自拟,图文并茂,能够起到宣传节约用水的教育目的。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家庭的用水现状,为自己家庭设计一套节水方案。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中,课前实践调查,课中分析解决问题,课后方案设计,参与具有系统性。教学流程安排先调查、后学习、再升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亲身体验,有话可说,少了虚假多了真实,可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节水意识。在时间的安排上,课前和课后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留有一周时间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中的活动四、活动五是教学的重难点,师生在交流、展示中解决问题,参与的时间相对多一些。

(二)有效参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地理教学的有效参与不能只是一问一答、读读、写写、做做等简单参与,要避免热闹而无效的形式参与。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立体开发教学资源,注重参与活动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地理课堂的参与活动可以是实验、调查、访谈、角色扮演、演讲、主题辩论、游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参与的广度,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而且还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升参与的专注度。以“锋与天气”的教学为例。

[活动一]课前让学生在11月23日至27日一周的时间内观察、体验天气变化,记录这段时间的气温、降水、风力及穿着情况。

[活动二]出示11月23日至27日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描述天气预报有哪些内容。

[活动三]水槽中用加了蓝墨水的冷水与加了红墨水的热水相遇后的运动实验模拟冷暖气团相遇,学生分析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画出锋面示意图。

[活动四]冷暖锋运动的动画演示,分析讨论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并绘制气压变化图。

[活动五]在学案上画出冷暖锋示意图,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活动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锋与天气”的教学中,设计了生活体验、问题情境、实验观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动,活动形式既多样性又不失趣味性和实用性,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每一名学生热情参与,交流讨论活跃,展示积极主动。多样的参与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乐学、愿学、能学,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学会了学习,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三)有效参与的策略具有层次性

课堂参与常见的一大误区就是热闹而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活动“秀”,没有聚焦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这样的参与无价值无意义。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的循环往复不断重现的发展过程。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认知策略,由浅入深,从浅层次策略到依赖策略,再到深层次策略,逐渐深化。学习的本质是思维,地理课堂有效参与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重要的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参与,逐步发展学生空间、推理、综合等多种地理思维,要注重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大胆质疑,提升參与的深度。以“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为例。

第一步:问题导学,自主学习的浅层次策略

参照书本,分析导学问题,写出相应的结论。

1.赤道及其附近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该气压在地球上呈什么形状分布?

2.赤道受热上升的空气在高空向北流动过程中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会如何变化?

3.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如何运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变化?

4.在近地面,赤道与30°N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流最终将如何运动?

5.在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动的气流最终方向如何?

6.北极地区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气流在近地面如何运动?

7.在近地面,副高北上的暖气流和北极南下的冷气流在60°N附近相遇,而后气流将如何运动?该运动导致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如何变化?

8. 60°N高空气压状况如何变化?根据高空气压分布情况,30°N与60°N以及60°N 与90°N的高空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第二步:空间逻辑,教师引导的依赖策略

制作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空间逻辑中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见图1、图2)。

第三步:生生演示,探究规律的深层次策略

1.学生座位分为六竖排,1、2排代表赤道、30°N,3、4排代表30°N、60°N,5、6排代表60°N、90°N。各组讨论交流如何演示描述,1、2排派4位同学上台演示描述低纬环流,3、4排派4位同学上台演示描述中纬环流,5、6排派4位同学上台演示描述高纬环流。

2.在图3中添画箭头完成北半球三圈环流,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展示评价后,在图3中绘制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思考描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最后,学生产生质疑:(1)赤道与南北纬30°的近地面风为什么叫信风?(2)赤道和南北纬60°上空,为什么会形成云雨?(3)中纬环流高空风的最终风向为什么没有偏转成东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课程标准是“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就绘制而言,学生背诵、记忆、绘制即可,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必须在学生彻底理解气压带、风带形成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绘制。教学中让学生在空间逻辑中亲历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进行观察、思考、理解,由浅入深参与地理学习,知识建构实现“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断理解并内化地理规律。

(四)有效参与的评价具有多维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有效参与的评价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三方面展开。评价目标是对学生在参与中达成教学目标的测量、判断,注重激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评价内容主要从学生参与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个维度展开。评价手段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观察量表为例。

教师通过如下活动让学生完成表2,并对学生的表现按表3进行评价。

1.如果你是张家港市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人员,你如何通过招商引资洽谈会向投资人介绍张家港的投资环境?(1、2、3小组合作完成)

2.如果你是企业投资人,你最想了解张家港投资环境的哪些内容?(4、5、6小组合作完成)

本课以学生活动展开参与学习,列举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在组内合作中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组间竞争中展示交流、相互评价,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共同提高学习水平。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引导、激励和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学生参与度的观察量表对学生参与进行科学评价,目的是评价学习活动能否促使学生的有效参与,能否促进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