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

2017-06-10 09:01邝洪波
教育界·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建议

邝洪波

北方工业大学

【摘要】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探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模式,是当前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创新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拓展育人途径,搭建育人平台,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努力把每一个受资助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意义;困难;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明确提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出了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生精准资助水平。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探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模式,努力把每一个受资助学生培养成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意义

(一)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载体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高校资助工作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当前,如何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供给侧改革,对占大学生总数20%以上的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精准资助工作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对他们在经济、心理及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给予行之有效的资助,真正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公平。

(二)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是学校实现资助育人目标的要求,也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但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还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上实现精准资助,都体现了平等公正、爱国感恩、自立自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三)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也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

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保障每一位大学生都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其家庭脱贫致富、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资助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福祉,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确实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

二、当前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局

(一)精准识别资助对象,保证“有困必助”存在的困难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要根据学生提供的各种证件、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采用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程序进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通用方法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缺少数据支持,精准判别困难

目前,在我国高校还不能做到与公安、民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没有真实可靠、可核实的数据来源。还有某些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因为自卑、性格内向等,没有向学校说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导致学校不能精准判别。

2.缺乏量化标准,精准认定困难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个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含义比较模糊,学校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同时学生提供的各种证件和证明,一方面相关证件的真实性、可信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全部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走访核查,导致认定依据的资料可能失真、失准,导致对学生的精确认定困难。

(二)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应助尽助”工作存在的困难

实施精准资助,贵在精准帮扶。高校建立了“獎、贷、助、补、减、免”“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但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不能做到真正的全覆盖

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助学金总覆盖面达到在校生的20%,但是一些其他社会类资助项目,受益学生往往与国家助学金相重叠,因此,实际受资助学生的数量增加并不多。部分地区由于受到本地政策的限制,在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出具上比较严格,如北京市民政部门除发放低保证和低收入证外,不再出具其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这也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得到相应的资助。

2.不能做到真正的“应助尽助”

现有的资助体系不能做到学生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添什么,对于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没有形成点对点、人对人的帮扶办法。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多侧重于经济方面,现阶段的资助模式主要是将资助费用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上,而并没有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长远目标,在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上下功夫不够。

(三)加强精准管理,在实现资助工作“精、细、实”上存在的困难

1.专业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数量偏少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曾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成立由校级领导分管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但实际情况离要求相去甚远,大多数负责学校资助工作的机构仅是学生处的下属单位,专业工作人员少,任务多。辅导员的工作事务繁多,资助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同时由于专门的资助工作方法的培训内容和时间偏少,也比较缺乏资助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2]。

2.资助管理模式单一,动态化管理水平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还是以人工模式为主,没有建立学生资助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对资助学生的动态管理。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时,应变能力滞后,不能精准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资助档案建设薄弱,极易造成某些学生反复集中受到各类资助,而另有一些遭遇突发变故的学生无法受到应有的资助。

三、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确保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

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资助学生的前提。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有利于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首先,提炼指标,建立健全的认定体系。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要根据本校的实际,从生源地、家庭情况、学生情况、学生在校表现多个维度识别资助对象[3]。其次,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反馈机制。在认定的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保证评议过程规范、公平、公开。认定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公示,公示期间,任何教师、学生均可通过不同形式反映意见和建议,学院和学校及时处理,及时反馈。

(二)创新精准资助工作模式,在做实、做细上下功夫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绣花”精神为标准,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资助育人新模式。首先,创新思想,改变现有单一的学生资助工作体制。各级资助管理机构、学生辅导员、教师要广泛开展深度辅导和家访活动,主动深入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在“实”上下功夫,明确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需求,对应需求变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差异性帮扶,由“漫灌”式资助向“滴灌”式资助转变。其次,实行“因人施策、一人一策”,在“细”字上下功夫,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及帮扶记录登记表,明确需要帮扶解决的问题、帮扶措施。

(三)不断提高精准资助水平,力争实现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轉型

新的形势对高校的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在保障资助全过程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同时,要讲求时效性,不断提升日常工作效率,快速反应,在困难发生的第一时间能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及时的帮扶。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如结合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需求和个人能力发展需求,开展工作礼仪培训、计算机办公软件能力培训,公文写作能力培训;面向有考研、学业能力提升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参加培训班提供学费,报名考试提供报名费;面向未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求职提供经费,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组织开展一次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的就业求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努力把每一个受资助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22-25.

[2]季超,王玲.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100-101.

[3]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09):46-49.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建议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选择困难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