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型组织”理念构建高职学习型课堂模型的探讨

2017-06-11 08:45张俊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高职教育

张俊

摘 要:“学习型组织”理念起源于市场经济下,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促进员工的自我提升,目前,“学习型组织”已广泛应用于军事、社区、学校和医疗行业。本文提出了在高职教育中的学习型课堂的过程模型,旨在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下应运而生的“学习型课堂”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课堂过程模型 高职教育

一、学习型组织概述

1.“学习型组织”的起源

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巴黎会上,由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提案中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进军”的目标;80年代是美国等国家制定了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策略。到1990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艺术问世以来,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建立。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形成,主要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竞争不断加剧、管理理念的不断变革以及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学习型组织的创立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内在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因此,学习型组织首先是在企业进行实践与运用,实践证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能够通过保证不断地学习,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企业创新、组织再造和激励员工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陈国权提出,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学习型组织强调开放、团结、协调及和谐;第二,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理念和信仰,不是静态的组织模式、强调智力的资源性;第三,学习型组织注重经验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统一。”

二、“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意义

1. 学习型组织在高校教学中的意义与优势

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每一个成员在其中都能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共同学习。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校中以“学习型课堂”方式进行呈现和运用,它具备以下三个优势:

2. 全员学习,达到共同愿景。

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乏看到的情形是: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师生缺乏互动,并且由于部分教师的课堂设计缺乏完善考虑,导致某些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玩手机、睡觉、缺勤等现象的出现。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就可以完全解决此类问题,因为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建的学习型课堂需要每个人贡献智慧的,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实施解决方案,继而通过分享的过程达到知识的共享。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全员共同学习的目的。

3. 创新思维,促进组织提升。

我国现阶段倡导各高校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许多高校已经把“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当中来。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能够根据当前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可以说,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

加拿大学者雷斯勒和德国学者弗雷德·汤普森在研究中提出了“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理念,他们认为“单环学习”是适应性学习,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化时,采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这就使组织不需要变革就可以继续保持运作。“双环学习”是创新性学习,它突破原有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要求用新的方式观察世界。

“双环学习”是一种以质疑态度和深层次研究问题的学习,它最终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1]

4. 知识共享,保障信息交流。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能够在最佳时机、最佳地点,以最合适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班级的每一位成员。在学习型组织中,营造适宜学习的交流氛围,每个成员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并且能够促使全员共同进步。

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习型组织”理念相紊合

现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高职、高专类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这类学校,应以“实用性强、技能高、成本低”为发展特色,以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的职业技巧为主要教学任务。

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利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开展学习型课堂的实践探索是符合当代高校教育要求的。因为高职、高专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专才培养,更加贴近就业的需求,教育内容也多偏向实践类的课程。实践类的课程更多的是给予理论的实践,多是从事该专业所需要的经验和技能,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特点,高职高专类的教学非常适宜使用“学习型组织”的教学模式。[2]

四、适宜高职教育学习型课堂的过程模型

在经济管理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型为“6P-1B”模型——即为“6个阶段”(6P:Processes)和 “1个库”(1B:1 Knowledge Base),其中6個阶段包括:“发现”、“发明”、“执行”“推广”、“反馈”以及“知识库”组成。

根据管理学的模型理论,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学习型课堂”模式构建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学生的有效学习首先来源于对问题的发现,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体现。当学生能够提出讨论问题时,说明学生已经开始对问题进行的初步思考,并尝试开始解决问题,这是学习型组织建立非常关键的一步。[3]

当刚刚开始进行学习型课堂时,学生和教师往往会面临“无问题”可论的局面,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了传统式讲课的模式,以“多听少说”为学习习惯;其二是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理论学习能力薄弱,在学习上不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这两点原因,初次尝试 “学习型课堂”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先由教师提出可以探讨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适应了此类学习方法,并在“学习型课堂”的学习模式下形成了思考与提问的习惯后,教师方可逐步把发现、提出问题的主动权归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

2. 提出解决方案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习型课堂”上必须以创新的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意识思考问题,建立组织的核心能力,以不断提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方案,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 甄选方案

“学习型课堂”除了能够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外,还必须能够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甄选出最为适宜的解决方案。因为课堂内的学习时间和课外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能够甄选出适切的方案后从而进行实践演练,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经验,并且甄选方案可以使下一次的创新建立再更高的起点上。

4. 实施方案

选择的方案必须经过有效的实施才能使组织学习发生。好的实施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高职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可分小组对甄选的方案进行角色情景模拟,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加具有系统性、操作性。

最初进行甄选方案是,学生往往不能够进行准确地判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一套判断适宜方案的标准,让这个标准成为学生在甄选方案时的“拐杖”,学生可以在最初的“学习型课堂”中利用这个“拐杖”对方案进行价值判断,这样既能有效利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又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功需要。[4]

5. 经验分享

“学习型组织”中真正能够促进共同学习的是对知识的经验与分享,在每个小组进行了实施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经验的分享,分享环节能够突破学习小组的界限,使知识和经验拓展到其他的学习小组,使好的经验和做法能够传播到更多的领域。经验的分享为知识与经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验分享的方式也更加广泛,除了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分享外,更多的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型媒体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例如:使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云盘等方式,使更多的该领域的人群共同参与进来。[5]

6. 反馈提升

在完成了前五个环节后,为了提升学习的效果,必须要对结果进行评估以促进该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评估可以对学习方式、组织形式、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面的反馈和评估。做好反馈评估能够更加提升“学习型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改学习方法的核心竞争力。

7. 知识积累

经过了上述六个步骤的学习过程,必定会有知识和经验的产生,把经过集体智慧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贮存和积累,才能更加促进“学习型组织”的成长。人类的学习包括守成与创新两种方式,只有做好了已有经验与知识的积累,才能进一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知识的积累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见图1

五、学习型组织在高职课堂应用中的思考

1. 全面开展“学习型组织”式学习的可能性

学习型组织创建模式“创新性学习”强调:持续不断的试验和反馈。创新学习的要求用新的方式来观察世界。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习者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正是这种质疑与研究的精神,使得学习者能够探究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解决方案的产生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模式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因此该学习方式与在课堂中用有限时间掌握该学科大量基础知识的教育目标有冲突。由此可见,所有学科、所有教学内容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原因有二:其一,该学科教学任务要求的限制。在高校教学中每门课程每周2-3节课,16-18个教学周,因此教学时间有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多,因此不利于所有内容采用该形式。其二,学生的自身知识与学习能力的限制。学生首次接触该学科内容,对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处于零基础的水平,而使用“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方式时,应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礎知识上开展,因此对于该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比较适宜,在学生接受了一些该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后,对于实践类较强的课程,更适用于“学习型课堂”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解决问题、沟通、组织等多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掌握该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验。

2. 适宜开展学习型组织的课程类型

在我校高职学前教育学科教学中,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园课程概论和幼儿游戏论;专业技能课程包括:视唱与练耳、钢琴、美术、舞蹈、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教法(健康、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语言),职业技能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教学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三个类型。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大致分为教育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类课程以及实习类课程,根据学习型课堂的特点来说,适宜开展“学习型组织”的课程是教学方法类的课程,这类课程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践的部分,因此最适宜使用学习型课堂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8):86-94

[2]于凤霞,温承革.学习型组织——西方学者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8):83-87

[3]齐卫平,李春来.国外关于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J].长白学刊,2011(6):32-36

[4]施宙,王桂媛.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10(4)):119-121

[5]耿永华,“学习型课堂理论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J],2007(8):50-52

猜你喜欢
学习型组织高职教育
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发挥的作用
关于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组织建设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源驱动与学习型组织建立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国企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我国学习型组织现状和对策研究
我国学习型组织现状和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