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2017-06-14 22:52袁永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山水诗诗文山水

袁永生

比较阅读,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适当拓展课外资源,对多篇同题材或同体裁文章進行多角度比较,以达到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培育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可了好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围绕“创新”的理念,教师们在课堂上想方设法,以生为本,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价值,这里面学问就大了。

下面,以《归园田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三首山水诗为例,将我在山水诗比较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分享于同仁。

一、山水诗比较阅读的程序

同题材文章比较阅读的教学程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是先介绍诗文作者及时代背景,还是先让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以为赏析一篇佳作,就要先看作品。因此我一般都是把阅读放在首位。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因教师过早地灌输信息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学生独立阅读之后,便可以开展自由讨论。至少在这两个环节上,教师没有干扰学生,基本上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我的教学步骤大致是:

1.学生自由朗读作品。

2.有感而发,说出感受,提出问题。

3.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4.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学生交流成果。

5.师生共同就交流成果再次深入评价。

6.求同存异。教师帮助小结师生一同达成的共识;同时允许保留个人看法。

以上六个步骤仅仅是一个基本程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灵活调度。当然,中心主旨还是在于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二、扩大学生讨论的自由度

在学生讨论问题这个环节,一定要注意扩大讨论的自由度。不能以教师事先准备的标准答案,或参考书上的权威答案为“正宗”,急于纠正、打压学生的观点,替代学生的感受。

只有允许学生质疑权威,挑战标准答案,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考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比如关于山水诗文的形成时间,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东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允许学生质疑。比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蒹葭》中有水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有山有水,而它们都不能算作山水诗?对此,老师可以做出适当引导。当然,在教师引导之后,依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

曾有一位名师说过:“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我学会了在课堂上放权,不再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而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也许有些讨论在表面上是无序的、随意的,但是正是这些无意间进发出的思想火花才是最有意思的,这样的时刻标志着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而且是向一个未知的前方前行。”这个观点值得借鉴。

三、提升学生阅读的成效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基本懂得了读诗要知人论世,然后才能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提炼升华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如有学生在成果展示中这样写道:山水诗常见的情感类别大都有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官场的厌倦;但是也有一些诗文借山水来写个人抱负和仕途愿望;还有一些诗文借山水来写禅意、禅趣,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山水诗常见的情感类别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的方向,但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的作品的情感都存在差异,一首诗的情感往往也不是单一的。

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山水诗的比较阅读

我在山水诗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引向哲学的高度

《归园田居》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强调遁入山林,回归自然,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烦恼。这些观念都是《归园田居》的精神本质所在。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被援引的心情。这充分说明了作者仍然怀抱一线“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家思想是其精神内核。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诗句,非常明显地透露出禅宗的意境;同时又隐含着玄学的妙趣。

将学生引领到这样的哲学高度后,对学生深化理解三首山水诗背后的思想依据与哲学流派的不同十分有利。儒释道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支柱,而这三首诗的思想背景恰巧分别归属其一。

2.引向文化的深处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山水文化的常识。如山水文化的定义与形成;山水文化的艺术品类——山水画、山水诗文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山水与宗教的关系。如道教与佛教无不将山清水秀之地作为修炼、栖息之所;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亲密关系。

从南朝道士陶弘景对隐居地茅山的描述中,足见道士对山水之美的沉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讨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与拓展。魏晋时期特立独行的士^群体形成。他们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体价值开始觉醒。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把山水作为纯粹的美的客体,并在这一客体中逍遥散怀、陶冶性情。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是一种审美距离来欣赏山山水水。司空图说“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二十四诗品》),也是构建出一种剔透玲珑,如镜中之像、水中之月般的审美境界。

总之,在山水诗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扩大讨论的自由度,又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最终达到师生一同开拓视野、增长智慧,汲取中华文明养分,提升学科文化素养等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山水诗诗文山水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朋友
瞻谢公亭
走遍万水千山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