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贵有“三味”

2017-06-14 23:00江誉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化杜甫人文精神

江誉忠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而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歌,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较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欣赏古诗的语言美、神韵美,认识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领略诗歌展现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进而体验诗人的心灵美,同时对于陶冶个人性情、培养高尚情操都很有好处。

诗歌教学的途径很多,而用“文学味”“人文味”和“生活味”去设计诗词教学,让诗歌教学课堂“三味一体”,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味,使诗歌教学“诗化”

诗歌教学,是一种鉴赏教学,它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如果教师只是抓住高考考纲要求单纯地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特色,而没有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语言去用心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那么,诗歌教学的课堂必定枯燥的,更不要指望诗歌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了。

要想不让诗歌教学被异化成传授分析和答题技巧,必须凸显诗歌教学中的文学味,让诗歌教学“诗化”。在这个过程中,应抓好两个重点:

首先是导入的精妙。

精妙恰当的导语,声情并茂的范读,生动活泼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走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的心里。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诗化”。

欣赏唐诗、宋词、元曲,品味其中的昂扬、豪迈、飘逸、洒脱、浪漫、低沉、幽怨、沉郁,只要教学过程不纠缠于考试的知识点专题训练,注入文学味,“诗化”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欣赏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学生不断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最终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感受到诗歌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二、人文味,使诗歌教学深化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這种人文精神可以铸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体现诗歌的人文味。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中,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傲视王侯的英气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积极昂扬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爱国情怀。在中国古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表现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

2.亲情主题。亲情包含爱情和友情。如《诗经·静女》所表现的男女之爱,说明当时男女恋人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爱情生活热烈而欢快。

3.人生感悟主题。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写了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三、生活味。使诗歌教学生活化

诗歌教学要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吸引学生学习的激情,才能使诗歌教学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要想诗歌教学具有生活味,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擅于灵活迅速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内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从某种角度看充满生活情趣,教师要是把握住“生活味”,就能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杜甫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地挂在了树梢,低徊地沉到了塘坳。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杜甫却真的动了肝火,这里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显得那样的率真。

诗歌即生活,从这首诗不难看出杜甫也是一位具有浓郁生活味的诗人。

诗歌以传达感情为宗旨,那么诗歌教学也应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净化灵魂为宗旨。诗歌教学中突出“三味”,其目的也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双手去创造美,使诗歌教学课堂真正成为享受美的殿堂。

猜你喜欢
诗化杜甫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登高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绝句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