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7-06-14 08:16于秀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比喻传统作文

于秀敏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语文教学应融传统文化的继承于学习之中,作文教学更应如是。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借鉴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尤其要将教材中经典篇章的精华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在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给学生。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使学生作文文辞华美精致,必然要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多下功夫。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民族文学精华的篇章可以直接被学生借鉴到作文中来,让自己的作品遣词文雅、生动、精炼,这样无疑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的精品中学习锤炼语言的方法。比如用词简练精准可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形容词动用,精炼地表达了春天到来,江南一派生机盎然的动态过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再比如在学习王昌龄的《送魏二》“江风引雨入舟凉”时,不仅仅要分析“凉”字的作用,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借鉴表达情感时可以运用感官词……学会了这些词语和方法学生在书面表达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多用书面语,这样就可以使學生作文精炼、生动、文雅。

造句也是一样,如果能从传统文化精品中学会句式的多变、手法的多样,就能使平直的陈述具有更多的况味。传统文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比如《蜀道难》在写到蜀道之高时连用三个感叹,一开篇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巍峨形象,“难于上青天”运用比喻,层层推进地为我们讲述蜀道之难;《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就用了反问“夫晋,何厌之有”,既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又具有强调作用;再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证艰难困苦也会促使人努力成就自我,就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极具气势……学会了这些句式的变换、语气的多样、手法的丰富,学生在作文时语言将不再单一死板,说服力也会增强。

二、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年来考场作文多以议论为体,议论文写作除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之外,论证方法的多样是使议论更精彩的不二法宝。如果议论方法单一,语言直白粗糙,再好的观点,再深刻的见解都难以被读者接受和认同。所以我们老师就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精品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使学生的论证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1.学习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运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曹操在《龟虽寿》中就用了这种论证方法来阐释自己的宏图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开篇就用了比喻论证“王好战,请以战喻”,用战争做比喻,投梁惠王之所好,既吸引了他的兴趣,又深入浅出地为之阐释了“邻国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少”的原因。这种比喻论证既可以说明道理,阐释观点,又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古诗文中的比喻论证,无疑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又可见出写作者发散思维能力的高超。

2.借鉴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在我们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篇章中就有不少是运用假设法的经典。比如:汉代乐府名篇《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做假设,以此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让人惊叹;《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用了三个假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不阙秦”,多次运用假设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方式,会极大地加强说服的效果;而杜牧的《赤壁》更是运用假设成就了千古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仅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写的含蓄蕴藉,也引发无数后人的思考与想象。

3.使用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就是在先设定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过秦论》中的这样一段文字“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使用了因果论证法,发人深省,极具震撼人心的说服力……”往往对原因的进一步追问,总是更能牵动读者的心灵,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学习这些经典篇章时领会研习,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必会使自己的文章可爱而灵动。

4.运用类比和对比论证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正反对比使观点鲜明,论证透彻深刻。《劝学》中“圣人”与“众人”的对比,“骐骥”与“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的对照等等大量的对比论证的运用使文章说理透彻,观点明晰。

猜你喜欢
比喻传统作文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少年力斗传统
比喻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