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7-06-14 12:28孙雪倩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学人文核心

孙雪倩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基于学生的成长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笔者重点从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探讨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语文素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一、借助“互联网+”。创新网络教学形式

当下,“互联网+”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字教室、智动课堂、教育云平台、城市智慧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对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能力,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有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式,才能创新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构建高效课堂。

下面以学生对专题阅读效果的呈现为例来简要说明。

信息化背景下的學习效果呈现不是“一次性”的,应该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一个“历时的”呈现。具体流程如下:

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自己的阅读选题发到网络平台上,每人选择一个专题进行写作,如需修改、补充可以跟帖形式呈现。

2.每人每天至少必须登陆一次,并在平台上留下写作的痕迹。

3.限期提交自己的阅读写作成果,包括准备展示交流的课件。

4.从提交的成果中择优在课堂上集中展示。

这样的设计,既契合了新课程自主积累、合作探究的理念,又增强了核心素养中技术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

二、依托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内涵习养机制

“国学教育进校园、国学知识进课堂、国学精神进心灵”早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如何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上人文底色,是创新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终极目标。但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从客观来说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深入研判;从学生个体在接受、理解、消化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更需要因人而宜,因势利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要重时代元素弃循规蹈矩;重诵读体味淡死记硬背,做到自由不呆板,活泼不教条。

在《论语》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部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从中找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语段,分类整理记忆并撰写学习心得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研读、交流、践行的过程中,丰富了人文积淀,涵养了人文情怀,培育了审美情趣,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培育担当意识,创新“大语文”活动

最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模拟联合国”是一项健康积极、极富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同学们组织、策划、筹款和财务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公开发言和辩论的能力,解决冲突、寻求妥协和达成一致从而缔结合作的能力,运用英语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还能够增强同学们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认识,促进他们对于当前的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围绕着这些议题的全球进程的参与精神。

社会参与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加深他们对国际理解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语文教育责无旁贷。课本剧表演、名著阅读沙龙、模拟联合国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行之有效、守正出新的“大语文”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积蓄了巨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国学人文核心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