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017-06-14 18:33刘超凡
黑河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互联网+互联网

刘超凡

[摘要]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延展,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逐步迈入数字化阅读时代。“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巧用互联网海量的阅读资源,以“互联网+阅读”的方式,巧用音像资源、网络阅读资源和网络平台,创新阅读渠道,让阅读和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课内和课外的大阅读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书香少年”。

[关键词]互联网+;课外阅读;培养

在大力建设“书香社会”,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积极立足课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实现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语文教师应巧用互联网海量的阅读资源,以“互联网+阅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巧用音像,激发阅读欲望

随着媒体的多元化,“音像阅读” 已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的习惯。信息时代下的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把丰富多彩的音像资源与阅读相结合,利用直观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1.欣赏影视,诱发阅读兴趣

互联网上,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拍摄的影视资源丰足。学生大多对影视作品充满兴趣,课堂上可截取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从而诱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1)看人物,感受个性。文学作品中大多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对书中人物的喜爱程度会让学生爱上阅读。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幽默诙谐,可上网截取电影开始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深深地被演员夸张而丰富的表情和语言所吸引,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势利和圆滑。看完之后告诉学生这段电影截取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然后出示和电影片段中相对应的文学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对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充满了阅读的欲望。

(2)看情节,引人入胜。情节是决定学生是否喜欢阅读一本书的关键因素,精彩的情节会让学生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化身为书中的人物去经历,去感受。如,为了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历险类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可借助六年级教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利用网络播放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一个历险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情节的险象环生,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心也跟着人物去历险。这样通过观看影视片段,学生阅读历险作品的欲望就呼之欲出。

2.静听阅读,飞扬阅读思绪

科学证明,用耳朵听的学习效果比用眼睛看的学习效果要快。信息技术下,各种阅读软件开辟了新的阅读渠道,各种有声书应运而生。运用有声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时,学生可以边听边学,无形中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还可以学到更丰富文法和词汇,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加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利用阅读软件,激发学生静听阅读的兴趣。

(1)巧设悬念,推荐读物。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课堂上只要有故事听,必定会聚精会神,兴趣盎然。教师可结合教材,适机利用阅读软件,播放声情并茂的故事,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教师就嘎然收声,告诉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软件和读物,学生课后必定会迫不及待地想着一听为快、一睹为快。

(2)巧用时机,爱上静听。信息技术背景下,利用阅读软件播放文学作品就和播放音乐一样轻而易举。教师每个月可下载一本经典作品开展班级每个月“师生共听一本书”的活动。可利用课间十分钟、课前三分钟等闲暇课余时间、零碎时间对文学作品进行连播,营造静听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享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静听阅读,养成了随时随处阅读的好习惯。

二、巧用网络,拓展阅读资源

网络空间储存着海量的阅读资源,信息技术让这些阅读资源“手到擒来”。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适时进行链接,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延伸相关资料,引发阅读乐趣

互联网的运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局限,教师可巧妙结合教材的特点找到延伸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扩充学生的知识和见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强大作用,从而产生阅读乐趣。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之后,链接其他人类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进行发明创造的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喜欢上相关的科普读物。

2.欣赏精美文章,点燃阅读热情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精美的文学作品,精妙的文字,传神的刻画让读者如痴如醉。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呈现更多精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强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而对阅读产生热情。如教学《桂林山水》,教学可链接阅读相关的山水的閱读作品,学生在享受作品巧妙的结构,细腻的文笔以及如歌如画的美景之后,一定会喜欢徜徉在此类文学作品的美好境界中。

3.推荐系列作品,提升阅读激情

目前,各种系列文学作品琳琅满目,教师可借助教材特点,利用强大的网络链接展示具有丰满的人物性格、叙事多样、富有正能量的系列作品作为学生的阅读清单,来唤醒学生的阅读味蕾,引导学生学会接纳更丰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素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作家沈石溪笔下的作品。学习此文,学生无不为作家笔下动物的灵性和它们与人一样细腻的情感而动容,此时教师可利用网络,链接沈石溪的相关动物文学作品的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沈石溪动物文学的精彩与魅力,然后再链接出示这一系列作品的书名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坚持利用互联网,“见缝插针”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并形成一种终生的阅读习惯。

三、巧用平台,丰富阅读体验

互联网催生了IM、博客、SNS和门户等多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以及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这些载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巧妙利用这些新兴的阅读门户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1.博客空间,分享阅读快乐

同伴之间的课外阅读交流对学生的阅读影响力巨大,而课内阅读交流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發挥同伴之间的课外阅读影响力呢?教师可成立班级博客平台,或者成立小组的博客空间,作为师生交流阅读体验的平台。学生看到了好的文学作品,在空间里进行推荐,还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空间里进行分享,也能将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在空间里和同伴交流。这样浓厚的阅读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即使平常不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也会在同伴的影响下爱上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博客访问量进行评比,这样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量会大量提升,在空间里发表阅读体验也更加丰富,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同时通过博客平台,学生收藏各种的课外阅读资料,丰富了自己的阅读量,也记录了自己的阅读历程,逐渐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网上共读”,畅玩阅读游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也诞生了另类的模式。“网上共读”的读书模式,把传统的读书和游戏结合在了一起。教师可利用这种风潮和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组织学生玩中阅读。由于“网上阅读”每周都有硬性的读书任务,每天都有具体的读书章节,还需要游戏者签到,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为了得到一定的排名,游戏者还会不断地参考好友的读书时间和读书数目比赛阅读,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就不断增多。

总之,“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的渠道和模式越来越多元,教师应巧妙利用网络信息,不断创新阅读渠道,让阅读和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课内和课外的大阅读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书香少年”。

参考文献:

[1] 杨陶玉.手机阅读内容盈利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5,(12).

[2] 袁菊华.学生课堂阅读能力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0).

[3] 李新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外活动探微[D].苏州大学,2009,(7).

[4] 房瑾聪.浅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6).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互联网+互联网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