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2017-06-14 14:06李曼琳
报刊荟萃(上)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

李曼琳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平台的持续更新,网络化、信息化已成当今社会的常态属性。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重要接触及使用者,存在着对媒介信息思辨能力弱、使用媒介过于娱乐化、自控能力差、道德意识淡薄、法律观念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由政府引导、媒体协助,共创健康媒介环境,高校也应积极组织开展媒介教育,创造和谐健康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新媒体;高校媒介教育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平台的持续更新,网络化、信息化已成当今社会的常态属性。媒体互动的不断开放、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让每个人参与新闻、制造新闻、传播新闻的机会大大增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app等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新闻、参与新闻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使用者,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相关知识储备欠缺、思辨能力有待提高,经常会产生被不实信息误导,造谣传谣,网络诈骗,网络言论不当等行为。在这种现状之下,大学生不仅要加强技术层面对媒介的认知,提高使用能力,更要从思想层面、意识层面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社会法律道德责任意识。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包括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理解能力和新媒体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手机是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满足社交需求的重要渠道。笔者对自己所带的30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达98%的学生以手机为接触媒介的最主要形式。一部分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上课、走路、吃饭时也都要抱着手机,俨然成为了“手机控”。近两年来,在网络上引发全民大讨论的热门话题,如“北大硕士雷洋案”、“魏则西事件”、“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案”等都不乏大学生活跃的身影,而“帝吧出征FB”的队伍中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媒介的接触度高、参与度高已成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质,也导致媒介接触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1.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思辨能力弱

大学生正處于广泛接受信息,逐渐提高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被暴露在大量信息,更甚至是虚假信息充斥的大环境中,被大众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所包围,而这些环境又是物理活动范围局限的大学生没法亲自体会感受的,很容易造成对客观事实的认知不足,对事情产生片面、非客观的批判。

2.情感丰富,易冲动,对信息理解能力不足

大学生正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级,看待一些新闻的时候,在尚未充分理解其内涵的情况下,容易掺杂个人感情色彩,产生一些极端行为,或发表不当言论。在新闻内化到再传播的过程中,容易传播不实信息,进而给周围同学制造紧张氛围。

3.媒介使用过于娱乐化

大部分学生对媒介的接触还停留在以娱乐休闲为主。媒介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更丰富的有效信息。但一部分学生由于新闻传播知识有限,媒介使用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媒介有效信息的传播。

4.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弱

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快节奏的高中生活中来到大学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部分学生产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在曝光在大量媒介信息环境里,更容易产生媒介依赖,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5.道德规范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

新媒体能让每个参与者有自己发生的平台和渠道,但在网络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时候,还有道德规范及法律的约束。大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产生网络上散布谣言、未经授权转发文章等行为,最终构成违法事实。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1.政府引导,媒体协助,共创健康媒介环境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重视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支持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法律来规范媒介行为。通过政府的引导不断形成较为成熟健康的媒介传播环境,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大环境。

从媒体角度来说,主流媒体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具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声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构建健康校园文化环境

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来看,高校目前都已建立起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发展自己的新媒体队伍。高校新媒体更要严格筛选和把关发布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复制、粘贴层面,要贴近教师、学生生活实际,生产制作出更“接地气”的原创内容,积极引导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3.高校积极开展媒介教育

高校媒介教育可从多个层面展开:

辅导员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已成为辅导员老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辅导员老师首先应该对媒介使用有正确的认识。在班会等班级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接触媒介,不传谣、不造谣,进行道德观念教育、法律意识培养。

开展媒介素养讲座及论坛。邀请学校新媒体负责人或专业教师,结合身边实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理论教育。对媒介的使用,也要有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媒介获取信息、辅助学习。

开设媒介相关理论知识课程。针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应建立专业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应从媒介素养基本知识、媒介接触行为、媒介选择和利用能力、媒介制作能力、媒介评价和批评能力以及媒介道德等六方面建立。学校应针对除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以外的学生,开设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的选修课。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