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之路:汉代务川朱砂的开采与汉文化南渐

2017-06-15 14:03李飞
当代贵州 2017年23期
关键词:务川麻阳大坪

丹砂之路:汉代务川朱砂的开采与汉文化南渐

李飞

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海龙屯考古工作站站长。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南考古,研究成果曾多次获贵州社科成果奖,2016年5月获中国考古学“金爵奖”。

务川是贵州汉代墓葬的重要分布区,也是汉文化由北向南渗透的桥头堡。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我们曾两次对处在石垭子电站水淹区内的大坪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中朱砂的发现,用实物证据改写了贵州矿产资源开发史。

47座汉墓中共24座发现粉末状或颗粒状朱砂,占墓葬总数的51%。对此,我们提出两个问题:朱砂从何来?在墓中作何用?对第二个问题,陕西咸阳永平三年(60)镇墓陶瓶上朱书可以给出答案,有“扆药辅神,冢墓安宁”的功用。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发掘过程中着力解决的。

从古至今,湘、黔、渝毗邻地区,都是朱砂的主要产地。其中,贵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汞生产基地,曾被誉为“汞矿之乡”“世界汞都”。而务川已探明汞矿储量占全国的22%,在全国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献记载,务川朱砂开采的历史至迟可上溯至明代。嘉靖《思南府志·风俗》称居人以“采砂为业”。务川老虎沟一代,至今仍遗有许多仅能容一人匍匐前行的小矿洞,民间传说此系麻阳人所为,并称麻阳人身材矮小,行动敏捷,见风即化,善采丹砂。宋朱辅《溪蛮丛笑·辰砂》记,“麻阳即古锦州,旧隶辰郡”“辰、锦砂最良”“砂出万山之崖者为最,仡佬以火功取”。由此观之,所谓“麻阳人”,其为宋时人亦未可知。

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居民就用朱砂作彩绘颜料,殷商时期的墓葬中有用朱砂撒盖死者的实例。自战国时期起,由于炼丹术的兴起,朱砂成为炼丹的主要原料之一,经秦汉,在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宋代都有应用。中国古代,朱砂被用作彩绘颜料、药品、炼丹原料和宗教物品等用途,历数千年而不衰。秦汉时期,朱砂的用途十分广泛,需求也特别巨大。文献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汞矿是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其对汞矿(朱砂)需求之大可以想见。更有人因开采朱砂而名留青史。“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乌江流域从很早就开始开采朱砂,当地居民如濮人、巴人、楚人以及后来的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就对朱砂进行了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朱砂开采成为乌江流域最古老的产业之一。

联系务川朱砂开发的相关记载和其在秦汉之际大规模使用的历史背景,朱砂在大坪汉墓中出现就并非偶然。从目前的资料看,大坪西汉早期的墓葬中(如M32)即已使用朱砂,并一直贯穿整个墓地的始终。再结合务川本地朱砂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现实,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墓中所出朱砂即产自本地。为解决这一问题,发掘过程中,我们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中心合作,对墓内、矿山和河流中的朱砂进行了采样分析。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各地点朱砂的S同位素一致,这表明,墓内的朱砂即出自当地。这将务川朱砂开采史自明代大幅度提前至汉代,并用实物证据改写了贵州朱砂开发史。

大坪汉墓墓内出土遗物显示,秦汉时代,曾有某个或某几个人群逆乌江及其支流或其他线路进入务川的移动趋势,而当地丰富的朱砂蕴藏可能是促使这一人群进入该地区的重要原因。汉文化的扩张和周边文化融入汉文化的动因与进程,已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汉王朝对边疆的经营,除却政治、军事等因素考量外,对重要资源的控制也应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肯定的是,黔渝交接地带的朱砂在秦汉时代已经有着相当规模的开采。秦汉时代朱砂的广泛使用(如可作颜料、可入药、可炼水银,是方士炼丹所必须的原料,秦始皇的地宫更用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无疑使得朱砂成为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经营丹砂生意的巴寡妇清因此能进入秦皇帝的视野,并为其筑“女怀清台”。有理由相信,秦汉时期务川本土的朱砂、水银已远销各地。汉墓在务川的分布,与朱砂的分布区基本重合。

而随人群的南来,大量丹砂顺乌江而下,如任乃强先生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所说“其丹循此水,转乌江至枳,运销全华”,由此织成一条红色的“丹砂之路”。(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务川麻阳大坪
回首大坪,驿路情深
回首大坪,驿路情深
陶珊珊作品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麻阳: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苗·汉”双语教育调查报告
卜算子·戏题大坪箐合影
打造山水园林城
“骑在羊背上的务川”
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