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幕现象谈电视剧对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2017-06-21 23:55曹曦冉
新闻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弹幕建构

曹曦冉

【摘 要】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及弹幕文化已随着部分影视作品、网络用语等的走红开始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其文化产物出现在了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及省级卫视的广告及节目中,并引起较广泛的传播,表现出一种弹幕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趋势。在《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通过弹幕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表达方式参与到这部“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电视剧的观看中,本文通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弹幕;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建构

在当今互联网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与冲击,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呈现出诸多问题。与人民大众最为贴近的电视剧作为当代社会最普遍、最通俗的叙事艺术,与价值观的联系最为明显也最为深刻。

近期热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获了青年群体的好口碑。作为长期浸润在网络亚文化中的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反叛的网络原住民们,青年群体通过弹幕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表达方式,参与到这部“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电视剧的观看中,并且以一种娱乐化的传播形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青年群体对政治的理解与主流价值观,弘扬了当下社会倡导的反腐倡廉的主旋律。青年群体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发表即时弹幕互动,自身的价值观得以重新塑造,并与现实社会构成新型的对话关系。

一、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内容

(一)消费时代金钱观的重新审视

传播学者格伯纳有一个著名的“培养理论”。该理论认为电视是既定社会秩序的助力,它为统治阶级巩固、强化国家当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服务,电视传播具有强化观众对既定事实接受的能力。[1]该剧第一集贪官藏的一整面墙的钱出现时,弹幕内容有“我们明明都很渴望金钱,艳羡别人的巨额财富,却又不愿意承认”、“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要清清白白呀”,更有弹幕开始反思当今消费时代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虽短暂的拥有了钱,没有解决自己心理的问题,钱还是会溜走的”、“钱是有灵性的,它喜欢被自由的运用,合法的获取”等弹幕均反映了《人民的名义》在金钱观上对青年群体的引导作用。

(二)踏实肯干的职业观

这部电视剧部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情况。在对弹幕内容的观察中,发现有受众在质疑当前的职业观:“现在不贪污受贿的就已经是少见的好官了,这个职业观正确吗?我们对官员的底线什么时候压的这么低了?”在看到祁同伟太聪明了,攀援上位,最后被人当作笑柄时,弹幕称“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在普通人看来愚昧、实在、不讨好、不占便宜只图布施”,从这些弹幕内容可以看出,踏实肯干的职业观已潜移默化的通过剧中角色的刻画与现实的对比,深刻的烙在青年群体的心中。

(三)公平正义的正能量

被弹幕称为“官场现形记”的《人民的名义》将现实问题公开地摆在了台面上,用影视化的表现手法予以呈现,让青年群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央反腐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压力和阻碍的巨大。我们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如何处理腐败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年群体非常关心的社会问题。剧中陈岩石老检察长用自己的身体当火把守住大风厂工人利益的一幕让人感动。弹幕纷纷评论他心中住着人民,真切地爱着人民,“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号,老一辈革命家躬身践行的示范,就是青年群体最好的榜样。

二、主流价值观的建构策略

(一)自嘲与娱乐:弹幕内容弱化主流价值宣传的距离感

弹幕具有娱乐性的特点。观众不仅可以边观看边吐槽,且评论字幕从头到尾都在屏幕上乱飞,让观众在观看节目内容的同时也可从弹幕语言的诙谐和吐槽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弹幕的互动性给予了观众表达个人趣味的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青年群体不再是传统观影情境中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互联网时代下积极主动的意义生产者。

就《人民的名义》来说,这部电视剧除了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外,还可在爱奇艺、芒果TV、PPTV聚力、搜狐、腾讯这五家视频网站在线观看,这些视频网站几乎都有发表弹幕功能,开启弹幕电视剧在播放过程中即有网友的评论在屏幕上方飘过,更有甚者会在引起争议或赞同的剧情中出现满屏被弹幕霸占看不清正剧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在观影过程中,《人民的名义》本身作为反腐题材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自上而下的疏离感和距离感,使青年群体对该剧产生亲切感,从而想去观看这部电视剧从而建构主流价值观。

同时,青年群体对弹幕的使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吐槽式的抵抗解码,创造性的解码成为了他们弹幕表达的主流形式。通过对视频的二次编辑,把原本严肃的话语加以改写变成了随意反叛的表演,多了一份戏谑与自嘲的倾向。在《人民的名義》播放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高频词汇,如“汉东男子天团”、“达康欧式双眼皮”、“达康书记背锅”等,还有一些网友更是将《人民的名义》调侃成“官场高配版狼人杀”。狼人杀本是青年群体热衷的推理趣味桌游,《人民的名义》中扑朔迷离的线索、心口不一的对话与狼人杀游戏有着一定的相似度,这种比喻让年轻受众眼前一亮,将反腐正剧通俗化、幽默化解读,这并非消解该剧的社会意义,而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反腐正剧的重生。取得如此效果得益于一支戏外自发形成的“热心网友队伍”,说明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已敞开心扉认同反腐的意涵与路径,是意识形态叙事由宏大切入微观的一次成功抵达。

(二)拼贴与重构:弹幕视频文本二次加工再造吸引受众

弹幕的意义不止于视频内容的本身,更是对视频内容的解读及二次创新。文本的二次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原有视频或多个视频经过UP主再改造,第二个方面是空耳弹幕,这两个方面都是对原有文本的重新颠覆性创作。弹幕的传播内容不是在“一无所有”中被创造,而是在现有的语境中进行转换。将多个视频进行杂糅式拼贴,是弹幕网站中常见的视频模式。拼贴是亚文化最显著的风格之一,通过借助已有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进行对物品的挪用或重构来实现。[2]观众将视频内容当做一个开放性文本,通过点评、颠覆、解构、吐槽或调侃的方式重构意义。青年群体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发布弹幕,此时的弹幕被赋予了文化符号的作用,青少年热衷于以观看和发射弹幕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抵抗精神。弹幕文化风格中的抵抗精神被弱化,而抵抗精神的宣泄被转移到了弹幕各种文化符号中,更多的通过图像符号的表征系统去消解原有的话语体系,使其成为多元素的集合体,主流文化中的许多作品被弹幕的独特风格重构,变得更加栩栩如生,更贴近受众的需要。

在哔哩哔哩弹幕网搜索“人民的名义”这一关键词,出现近1000条搜索结果,这些内容包括:视频UP主纷纷剪辑与重构视频,推出几分钟看完的《人民的名义》,介绍剧情与关键人物,其中UP主“木鱼水心”解读该剧的短视频播放18万次,弹幕数量达到1500条;截取剧中经典搞笑片段制作视频发布,如《陈清泉学习外语》《孫连成修仙》《达康书记怒斥群臣》《老秦王开始你的表演》等;将多个节目片段杂糅到一起并赋予新的内涵,如《守护达康书记的嘴炮》《达康书记的一天》《背锅小能手》等视频均引起了网友的点击和播放,弹幕密集甚至多过原剧。

青年群体作为求新立异的一代,价值观的多元化程度更加明显。《人民的名义》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虽为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但通过弹幕这一青年群体喜爱的形式,使其在观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代际的人群对价值观都有各自的理解,而青年群体表达这一主流价值观的形式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积极向上的主流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抒发与沟通:即时弹幕提升认同感促进价值观坚挺

由于弹幕本身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弹幕族可以不顾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的抒发内心情感和观影感受。观众可以凭借昵称隐匿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身份,为观众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平等的机会。所发表的弹幕大部分与视频内容相关,因此也加深了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沟通,为同时观看视频的观众提供了意见整合的平台。

沟通性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要求,弹幕的传播内容也具有很强的沟通性,有时是由于对视频内容观点不一致的激烈辩论,有时是意见一致的欢呼雀跃。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多样化,由传统的“一对一”发展到“一对多”,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开创了“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弹幕则创新性的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传播模式的非固定化和无障碍传播特点,类似于滚雪球式的传播模式,模糊了传播固有的方向性,使文化的传播更自在、更多样。

在《人民的名义》第一集中,侯亮平抓获首个巨贪赵德汉,经过一夜斗智斗勇辗转三处,最终查获了赵德汉私藏现金的别墅。摆满整个房间的2.3亿现金的镜头,视觉震撼难以形容,“小官巨贪”令人唏嘘不已。播放到此刻,爱奇艺中的弹幕也引人注目:“教科书般的剧情”、“温水煮青蛙,够狠!”、“现实中没有抓到的贪官还多着呢!”、“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但穷人有穷人的小幸福”、“真是触目惊心呀”……此刻也潜移默化同化了没有发表弹幕的青年群体,端正了他们的价值观,进一步凸显贪官一时富有后患无穷,得不偿失的主流意识。

大多青年群体在以前不喜欢看严肃剧,《人民的名义》这种电视剧从剧名上就难以吸引青年群体。而出乎意料的是,《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片,触发了观众积蓄已久的追求正能量的压力点,这是一种内心需求的厚积薄发,从而才产生了如此之高的收视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的名义》既是提升观众品读水准的催化剂,也是检验大部分观众价值取向的测试剂,依据多数弹幕内容来看,大多青年群体已有了价值观的坚挺提升,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收视率如此火爆,不仅是因为创作水准的突破与提升,也是因为观众品读水准和价值观的坚挺与提升。

结语

众所周知,青年群体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群体,他们被“污名化”,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了自我、任性、狭隘等众多标签。[3]对于青年群体自身来说,只有主动融入主流价值观中才能为自己“正名”,将自身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民的名义》的剧情加上弹幕技术的推动,通过柔性的政治传播力量,实现了观众与视频文本的即时互动,加深了对剧情及所要传达的思想的理解,塑造了关于反腐的政治表达和主流意识的建构,在形成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上取得令人称赞的效果,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注释:

[1]田静.对都市平民电视剧热播现象的文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邓欣欣.网络视野下青少年亚文化的解构与重构[J].青年探索,2015(4):16-21.

[3]江畅.我国主流价值文化与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建设[J].中国考试,2013(3):3-11.

(作者: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弹幕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建构游戏玩不够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