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思想浅议

2017-06-21 00:25肖军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融入传统文化意义

肖军

【摘 要】 哲学课堂融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准则;“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四个方面论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文化;融入;哲学课堂;意义;内容

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讨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与其它课的区别是,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哲学课的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大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1]。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本义就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广泛探讨并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齐治平、笃学致用、刚柔相济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乃至亚洲多国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及世界交流。在世界上中国人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的价值体系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大学哲学课堂,在发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活动中,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传统文化向心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最终凝聚,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最终表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活,繁衍的这块热土。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由最初的趋利避害、惜己爱身、到老少相养、个群相依,再到推己及人,仁者爱人,逐渐升华为保家卫国,家国统一,“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至上的精神境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以天下为己任,丹心报国,天下为公者比比皆是。他们或是以政兴邦;或是勇于革故鼎新;或是为了国家民族赴汤蹈火、舍身忘死、马革裹尸。正如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中咏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先哲们的浩然正气使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诸葛亮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受任危难之际,奉命困顿之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兢兢业业,忠诚于蜀国前后二主,开拓边疆、三分天下、兴修水利、振兴经济、治理国家、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历代景仰。我们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马援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里读到:“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哲学教师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汲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认识[2]。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说:“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吃尽千辛万苦,弟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力量。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3]。孔子用执著阐释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種文化自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几千年来无数学者大师为中国文化筚路蓝缕,他们仰望天空,俯察大地,九问上苍,究探人世,济世安命,厚德载物,饱蘸心血书写华夏文明篇章,他们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治学、品德等方面超越自我,心胸宽广,积极向上,坚定信念。

三、“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准则

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以坦诚和信誉获得社会或他人的认可,是搞好人际活动的基本前提。所谓诚,是诚实无妄,表里如一,“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诚是天之道: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即追求诚心善性是为人的准则。所以,真诚是自然的本质,为人真诚是做人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尽性》[4]。其大意是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天赋的本性、个人的本性、所有人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诸多本性共生共助,进而能够帮助天地养育万物;由此才能与天地并列。诚总是通过“信”表现出来的,“信”最初是指在神前祈祷时不可妄言。诚与信是辩证统一的,诚是自然根本,信是做人根本。内心有诚,言行上才会有信,两者无法割裂,信以诚为基础,离开诚也就无所谓信。马克思指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诚实信用,以诚相待,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并付诸实践,成为治国,邦交,交友等社会活动的价值承诺,也是个体人格操守的重要规范。《庄子·杂篇·盗跖》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说的是古时侯,有个叫尾生的男子和自己心仪的姑娘在桥下约会的故事,尾生先到桥下但遇上河水上涨而姑娘还没来的情形下,为了不失信姑娘,因坚持抱住桥中石柱,导致被河水淹死。待水退后姑娘才匆匆赶来,见此情景悲痛不已,也殉情而死。在今天某些人看来,尾生的行为非常迂腐,不懂变通。但正是这种“迂腐”,正是这种天真的“守诺”,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诚信,让那些言而无信,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之人无地自容。信是一种个人品格,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信是一种国家责任,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信更是一种价值理念,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目前社会上假冒伪劣层出不穷,欺诈谎言屡见不鲜,培植诚信理念和养成诚信行为规范尤为重要,对个体而言,诚信是取得他人,朋友和社会信任的基础,是朋友交往,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保证。

四、“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历经千年的古老观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当前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当前正在进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当前的历史进程相契合。它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5]。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同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百花争艳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优秀文化不是一个密封舱,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的体系,百舸争流,海纳百川。中国先哲们说,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外科学的东西,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注 释】

[1] 兰明.哲学:提升人生境界的智慧[J].黄海学术论坛,2012(2).

[2] 丁志高,李传军.传统文化:“中国梦”的历史根基[J].学习月刊,2014(18).

[3] 赵建成.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9-15.

[4] 金涛.四书五经典藏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5] 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5(01).

【作者简介】

肖 军(1959-)男,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社科教学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融入传统文化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