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与定位好在教中的自我

2017-06-23 15:09黄路龙瑶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叙事成长

黄路+龙瑶

【摘要】本文论述L老师在参加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體培训项目的过程中,重燃教育理想,寻找自我定位,在实践中实现超越,从而成长为班级管理能手,并不断影响和辐射其他同伴,最终成为有影响力的优秀班主任,展现了农村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路径与过程。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 研修共同体 自我定位 成长 叙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14-03

L老师是一位有着十多年班主任工龄的女教师,就职于柳江县L镇中心小学。该校位于城郊结合部,生源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L老师的父亲原是一名农村中学管理后勤的主任,受父亲的影响,怀揣着美好教育梦想和满腔热情的她走进了教育职场,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但是,“理想美好,现实骨感”,接下来工作中的几经挫折,让L老师几乎放弃了教育梦想,直到成为柳江县区域班主任整体提升工程——“名班主任培养”研修共同体中“DXTX工作坊”的一名成员。

一、研修活动助燃斗志:重燃教育梦

L老师:名班主任培训项目启动时,L校长找到我,给了我一个参加培训的机会。我虽然参加了培训,但一开始只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以为这个培训和以往的培训没有什么两样,不就是几个专家做做报告?但别开生面的开班仪式、专家生动精彩的班级管理报告、研究团队文化建设等活动,还有每天在工作坊QQ群里与这么多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热情的同伴及导师的聊天,点燃了我那颗疲倦的心。这一次,我冷静地告诉自己:心、手、脑都要动起来,要不然三分钟热度过后必将把我打回以前的老路。

培训采用的全程参与、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与校长的鼓励,让L老师找回了“当年之勇”,使她重新燃起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尤其是在“DXTX工作坊”导师和伙伴们的共同帮助下,她开始反思: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二、寻找自我定位:双路径学习中反思

表面上的角色转换,内在却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社会化过程。“我是谁?我究竟在哪里,我在学校处于什么位置?我的班级管理现状是怎样的?什么是我的班级管理切入点?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班主任?其他老师究竟会怎么看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这些困惑的排解其实是L老师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特别是在“重新出发”的时候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过程。所幸的是,“DXTX工作坊”成立不久,工作坊就组织了一次以“个人班级管理提升计划”为主题的研修学习活动,这样的研修活动对于正在寻找自我定位的L老师来说恰逢其时。

L老师:正当我在为如何完成“个人班级管理提升计划”而犯愁的时候,“DXTX工作坊”集中开展了“班级管理提升计划”诊断与指导活动。这个活动持续了整整一天,首先由导师介绍撰写计划的有关要求,解读项目办提供的“个人班级管理提升计划”模版;然后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介绍如何对个人的班级情况进行问题分析,并找准班级管理切入点;接下来是各成员简要汇报自己撰写的“个人班级管理提升计划”草案;最后导师组的两位导师和工作室的同伴一起给每份计划提修改建议。这次活动让我们收获匪浅,之前我们的班级管理基本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从没有想过行动之前要制定计划,还要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提出的计划和措施要具体、可操作与可检测,由此我发现农村班主任工作之所以又累又烦、效率低,完全是没有科学和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计划惹的祸。这次研修活动的附加收获是,思维导图可以让纷乱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明朗,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思维方式。

在“班级管理提升计划”研修活动中,导师们给研修共同体的成员采用了“双路径学习反思”方式。L老师发现,即便是工作室内相对优秀的同伴(包括自己)过去在进行学习反思的时候,都采用“单一路径学习反思”方式,这次的学习反思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项目首席导师L教授是“双路径学习反思”方式的助推者。

L教授:著名的学者阿格里斯和普特曼(Agyris&Putman,1985)提出了“行动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是如何被设计并付诸行动的。其中区分了“双路径学习反思”与“单路径学习反思”,认为“双路径学习反思”不仅会注意到手段工具推理或解决问题,还看重行动者是如何确定情境或设定问题,失败可导致行动者对其原始框架有所反思,并设定不同的问题(如图2)。而单路径学习(如图1)则更多集中在手段与工具的理性上,很难做到当所追求的目标失败时,个体行动者去对工具做重新检验,从而寻找更有效的另一种工具。我们发现,双路径学习中的反思需往更深的主导变量层次延伸,反思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等,而单路径学习中的反思更多关注外显的行为策略。因此,“双路径学习反思”更有助于研修共同体中的学员们有效达成行动研究目标。

(图1 单一路径的学习中反思)

(图2 双路径的学习中反思)

善于思考的L老师很快便发现和掌握了这种“双路径学习反思”方式,并在接下来达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中运用起来。

走向生命自觉的自主管理

——L老师“班级自主管理”行动研究

系列案例(摘录)

【案例1】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

时间:2014年9月—2015年1月

我把班级分为4个组,每组分派2个组长。首先,在选拔组长时,一改以往的任命方式,实行竞争上岗。第一天,没有学生上来竞选,显然,学生还不够自信。我在班上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优秀的人来培养,给自己一个机会,相信自己能行。我期待,明天有人能主动上来竞选,为我们的班级服务。”第二天开始有学生上来了。最后选出来的8个组长中,只有熊贝贝和欧喜妹同学做过班干,其他6人都未做过,是班上极普通的学生。他们能行吗?我心里有些纠结。可是又想,如果还是原班人马,那这改革还有什么意义?于是,我坚定地支持他们。选好了组长,我让他们自行双选,两人一组,自由组合。很快,他们就选好了自己的合作伙伴。接下来就是组长和组员双选了。我给组长开了个小会:“作为组长,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一定要让每个同学都有组,不能丢下任何一人!”结果,组长和组员的组建工作顺利进行,大家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学校每天都要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晨练、清洁区、教室卫生、午餐发放等,都需要学生协助管理,这就产生了一些岗位。以前这些岗位都是老师选定了班干,给学生分好工,由班干去督促完成。现在学生分好了组,我就根据学校的常规检查工作定好岗位,让组长给组员分工。记得《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中提到:“管理班级,一定要渗入竞争意识,这样才会让班级永葆活力!”于是在分工时,我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小组起好名字、定好目标和口号并进行合理分工,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果然,各组的成员都很活跃,组长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看到组长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后,我提醒他们:“你们是一个团队,要学会合理分工和合作。比如,有些组长写字不够漂亮,可以请写字漂亮的组员来执笔,等等。”经过我的提醒后,学生交上来的分工合作表十分干净顺眼。

看着学生交上来的分工表,我又灵机一动,说:“各组把自己的分工合作表拿回去设计一下,就像做手抄报、出黑板报一样,我们要评选出名次。”有了前面的提醒,组长们很快领悟了工作要领,纷纷派出本组的精英来设计分工表,只有第四组存在分歧,认为本组中的蓝凯月同学不能胜任这一工作。我说:“既然多数同学选了她,就要相信她,要给每个同学尝试的机会。我们要相信蓝凯月同学会尽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的。”第二天一早,各组就把设计好的分工表交上来了。我特别看了蓝凯月同学的设计,觉得挺不错,于是对她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表扬,让该组学生觉得选择蓝凯月同学来负责该项工作是正确的。接下来,我们采取民主投票决出胜负,采用举手的方式表决,并强调投票要公正。学生们第一次有了行使选举权的机会,都认真对待,每个人都公正地投上了自己的一票。

组建好工作组和分好工后,我便要求学生按组轮流管理班级,一组负责一周。先让第一组走马上任,期待第一组的学生能有个好的开头!

【案例2】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时间:2015年3月—2015年7月

自从“还权”给学生后,班级各方面的管理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管理模式似乎又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每天看着他们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事,我也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如何才能让班级重现活力?2015年3月底,我所在的工作坊研修共同体又组织了一项主题研修活动:到南宁市三塘小学跟班学习,该校韦宗诚老师“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模式又给了我新的启发。

如果说“还权”给学生让L老师学会通过团队来管理班级,那么“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模式则是在行动研究的实践反思学习中对目标的一次重新调整,它追求的是“人人自治”的高度。透过L老师的行动日记,我们发现这种在反思中把握自我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通过在学习教的过程中(班级管理)反思來定位自己,又有在体悟教的意义中进行自我反省和对自我的深层次追问。

三、实践中超越自我:“生命教育”在行动

L老师:我有幸走进了北京“生命教育”课堂,通过全身心参与练习、游戏、训练、分享等方式的“体验式学习”,由体验引发探索、省思与感动,进而回归内在,增进认知,达到“知行意情合一”的境界。这是我初次接触“生命教育”。在这次“醒觉之旅”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最初的自己,从而更坚定了找寻最初的自己的决心。

更幸运的是,我和几位同伴因为先一步在北京学习了“生命教育”课程而成为A区“醒觉之旅”的助教。助教的经历,让我有机会重温“醒觉之旅”的课程,又获得一次成长机会。在这段学习成长历程中,我常想:我们在教育中,应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能否用“生命教育”的一些理念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本质、价值、目的和意义,燃起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渴望,克服消极厌学等不良情绪,有效提升学习动力,树立激情、喜悦、尊贵、幸福的高品质人生信念?

带着这样的想法,L老师开始尝试把“生命教育”课程的一些元素带入班级管理中。

全力以赴,守住承诺

——L老师“班级自主管理”行动研究

系列案例(摘录)

记得那是一次为我们班学生传递“生命教育”中关于“信守承诺”理念的主题班会。我问孩子们:“大家想不想在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是否想过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来守护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问题一抛出,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师生终于达成共识:要创造一个高效、守时、洁净、友学、友爱的学习环境。接下来我又问孩子们:“这是我们承诺要共同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那么,谁知道什么是承诺?”孩子们说:“承诺就是说到做到,说话算数,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听着孩子们说的答案,我很欣喜,看来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什么是承诺。接着,我引导孩子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孩子们说:“尽量、坚决、一定、尽力……”我又告诉孩子们,当你使用“尽量”“尽力”等字眼时,都不算承诺,都在给自己留后路,都没有想过要去兑现。你必须用肯定的语气和态度,这样才能实现承诺。经过不断的引导,孩子们终于得出了兑现承诺的关键词:全力以赴。最后,我让一位组长把承诺和关键词写在一张白纸上,每天上课前读一遍,再加上“YES”,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自信的力量。此后,每每有孩子出了错或影响了课堂,我都会问他们:“有什么比你的承诺更重要?你做到全力以赴了吗?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没想到这么几句简单的话语,竟能让孩子们乐意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也许是因为自己本身具备了一定的能量场,当孩子们表现浮躁的时候,我没有用批评的语言去制止他们,相反,我会用以静治动的方法(眼神)去安抚他们。看着孩子们的眼神和及时的改变,我知道在我所及的范围内,孩子们更阳光、更自信、更自觉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由人的精神财富外化而来的和谐的交响曲中,最微妙、最温柔的旋律当属于人的心灵。”L老师无疑是睿智的,她通过自我反思和学习,抓住了管理学生的金科玉律,同时也找到了独具特色的班级管理理念,这样的努力不仅造福了她的学生,同时也为自己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添砖加瓦。

四、工作坊和学校的合力支持:成果延伸与拓展

随着L老师班级管理成效的出现,她在柳江县区域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L老师的班级管理理念在L中心校校长的支持下得以在全校推广。

L校长:在小学阶段,班主任的优秀与否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班主任是距离孩子最近的人,他们的素质至关重要。我十分关注以L老师为代表的中年骨干班主任的成长,努力营造积极向上、适合他们发展的校园文化,在班主任选拔、培训、评价上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最后L老师告诉我,作为语文老师,她理解起国学来不难,但是国学和教育的结合还涉及心理学知识。虽然现在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她自己已经开始担心下一步的发展了。因为自己非专业出身,无法从整体上科学合理规划整个学校各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她需要共同体中的导师和同伴提供更多指导与帮助。

班主任的专业发展需要个人的发展意识和能力,更需要环境的支持。L老师在研修共同体和学校的帮助下重燃了自己的教育梦想,同时,她对自己“重新出发”的路径进行了审慎的思考。更可贵的是,做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因为谦虚好学,她努力获取了研修共同体中各种资源的支持。L老师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经验值得广大农村班主任借鉴,更值得组织各类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组织者借鉴。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叙事成长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