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学生鲜活的音乐体验

2017-06-23 21:50季兆霞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鲜活歌唱教学小学音乐

季兆霞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感受与鉴赏教学、音乐知识学习等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全身心地感知、体验、表现音乐,从中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鲜活 音乐体验 小学音乐 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45-02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全身心地感知、体验、表现音乐,从中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他们而言,音乐艺术不只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实践体验,只有引导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才可能使其获得鲜活的音乐体验。如何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在音乐课堂中翱翔,给学生鲜活的音乐体验?

一、在歌唱教学中激活学生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一)巧用律动,以舞代词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唱法是歌唱教学的基本手段,学生可以在反复的听唱中掌握简单的旋律。但学生识字不多、对歌词不理解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让律动进课堂,以舞代词,既可以使歌曲形象鲜活起来,又可以激活学生的音乐体验。如人教版第二册《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中,教师为简单的四句话加上摇臂、骑马、挥鞭、拥抱等简单的律动,学生就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歌曲情境,理解歌词内容,不但能记住歌词,还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再如第三册《快乐的音乐会》教学中,在拟声词的地方加入拉二胡、敲鼓、吹喇叭的舞蹈动作,既可以模拟歌曲情境,又能让学生在舞蹈体验中感知和学唱歌曲。学生在舞蹈律动的辅助下,可以全身心地体验和感知歌曲,领会歌曲的美感。

(二)巧用韵母,突破一字多音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谱、学谱能力都不强,往往习惯一音一字,很多时候一字多音就成了他们学习歌曲的难点。在一字多音的地方加一些简单的韵母,既是一种歌唱的方法,又可以高效地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如教学人教版第二册第一课《布谷》时,在几个一字多音的地方“吧、到、的、么”加上韵母“吧(ɑ)、到(ɑo)、的(e)、么(e)”,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字多音变成了简单的一字一音,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巧用乐器,激活歌曲情境

小乐器是小学音乐课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活跃课堂气氛,让歌曲情境更加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如二年级《过新年》一课,歌曲描述了过新年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人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幸福情景。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加入打击乐器的编配:

鼓:2/4 咚咚 咚咚| 咚 0 |咚咚 咚咚| 咚 0 |咚咚 咚咚| 咚 咚| 咚咚 咚咚| 咚 0 ||

锣:2/4 0 0 |呛 0 |0 0 | 呛 0 |0 0 | 呛 呛| 0 0 | 呛 0 ||

叉:2/4 才 才 |才 0 |才 才 |才 0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0 ||

学生边演奏边唱歌曲,身临其境地感受过新年的气氛,锣鼓声振奋人心,营造了喜气、祥和的氛围,让学生仿佛过了一回新年。

二、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激活音乐体验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才能把音乐的艺术魅力发挥出来,让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提炼文字形象

文字形象是具体、感性的现象形态,指的是用文学语言构造的具有审美倾向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情景(人物、景象、氛围、情感、情绪等)。在音乐教学中把无形的音乐转换成有型的文字形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与鉴赏音乐。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故事内容,认识王二小;接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从语言文字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的音乐想象之门彻底打开;然后再让学生练习演唱,当唱到“……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时,学生都哽咽了,个个都热泪盈眶,仿佛亲眼见到了二小惨死后鲜血染红了大地的情景……

(二)塑造舞蹈形象

舞蹈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如韵律感、节奏感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塑造舞蹈形象是将音乐感受转换为自身体验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较好把握音乐的方式方法之一。如《渔舟唱晚》是五年级第一课《朝夕》中的一首聆听曲。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在聆听主题旋律2中的3.56ⅰ 55|2.356 33|1.235 22|6.123 11|5.612 66|3.561 55||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摇臂来感受波浪的起伏,再通过四个大组的卡农表演,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海面掀起波浪的场面。最后还引导学生通过摇臂幅度大小的练习来体会音乐旋律的下行。学生通过摇臂这一简单的舞蹈动作感受了音乐的情境,感悟了音乐的旋律走向,让无形的音乐活灵活现起来。再如教学人教版第二册《鸭子拌嘴》时,在音乐的开始,笔者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强弱的对比,像鸭子一样扑哧翅膀争先恐后地挤出鸭窝,再翘屁股模仿鸭子大摇大摆地走路,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很快進入了音乐情境,抓住了音乐形象。

(三)巧用美术形象

美术与音乐是息息相关的姐妹艺术。利用美术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同样能为学生的音乐欣赏起到辅助的作用。如《打字机》是美国指挥家、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一首描绘性非常强的管弦乐小品。乐曲时长一分四十三秒,虽然短小却诙谐有趣。全曲分为ABA三部分。第一主题旋律快速平稳,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第二主题的旋律以波浪式行进,与第一主题形成明显的对比。而在第一主题的音乐中,作曲家还用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打字机的美妙声音。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头的声音三种声音是这首乐曲的精华所在。我校陈老师通过版画的形式(------°/,

------°/,------°/,--/--/°°°°°,

--------------°/)直观地展现了该段乐曲中出现的三种声音,将该段乐曲的节奏特点完全展示出来。学生根据这个图形谱就能轻易地掌握音乐中所表述的节奏,从而感悟和体验音乐。再如欣赏人教版第三册《小闹钟》时,让学生通过画线条来表现音乐中的木鱼声(表示时针走动)和闹钟的闹铃声,学生的-----和~~~~~~不但准确地表现了音乐的特点,而且形成了小路和溪流的绝美画面。

三、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激活音乐体验

音乐是由音乐要素构成的。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小学生对于这类枯燥的音乐知识往往缺乏兴趣,但如果我们能把音乐知识形象化、鲜活化,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

(一)巧用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将音乐知识拟人化,让理性枯燥的知识像人一样有生命力,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想象力,将节奏与音符都变有生命的人——节奏娃娃、音符娃娃。在教学节奏和音符的概念知识时,可以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像交朋友一样去认识它们,既有意思又有效果。如“X”四分节奏介绍说:“嘿,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四分节奏娃娃,我不带任何的小魔棒,我表示一拍,你们也可以叫我走。”学生只要记住这个自我介绍就认识四分节奏“X”了。

(二)巧用比喻

比喻就是將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进行解说,帮助人们深入理解。通过比喻,可以把枯燥、理性的音乐知识变成形象、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让学生轻松掌握,并且乐学、易学。如四分休止符的教学中,笔者把休止符比喻成红灯,它们不仅外形上特别像,而且意义上也相像,休止符是音符娃娃与节奏娃娃中间的红灯,汽车遇到红灯要停一停,休止符也不例外,学生通过这个比喻便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知识。

(三)巧用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过并且掌握的一些基本常识,它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脑海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理性的音乐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让它随着生活常识一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一拍是什么概念,划拍该怎么理解?笔者给学生一个篮球,叫学生拍一拍,并数一数拍了几下。学生问什么叫“一下”,笔者解释说球拍下去又弹回来叫“一下”,学生由此理解了一拍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划拍“v”。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妙用。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挖掘甚至创造,才能让音乐形象更立体,让音乐体验更鲜活,让音乐课堂更给力!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鲜活歌唱教学小学音乐
数学教学的一些策略
让初中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新时期歌唱教学三部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