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夏区气候季节的划分及特征分析

2017-06-23 13:21黄娇郁
南方农业·下旬 2017年2期

黄娇郁

摘 要 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统计江夏区57 a(1959—2015年)气温资料,按照气候季节的划分标准和分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季节划分方法出现的日期和持续的时间有明显差异,由于气候季节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选取适当的方法划分并分析当地气候季节的特征。

关键词 气候季节;统计季节;天文季节;江夏区

中图分类号:P4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6.056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国季节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第一种是天文季节,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第二种是统计季节,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第三种是气候季节[1],以气候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10 ℃为冬季,≥22 ℃为夏季,10~22 ℃为春秋过渡季,这是目前从天气气候角度来划分的四季,对人们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江夏区位于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以平原为主,其两侧为平坦的冲积平原,东侧为梁子湖底地。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在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呈东西向带状。为了客观科学、准确地划分江夏的季节,充分发掘和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根据江夏区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分析江夏区季节的划分及特征。

1 资料整理与统计

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气候季节划分》[2]气候季节划分方法,选取了江夏区国家基本气象站57 a(1959—2015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运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结合四年一闰年的规律,计算江夏区历年日平均气温≥10℃和≥2℃的起止日及季节长度。对历年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日期也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多年的平均日期[3]。

2 江夏区气候季节的特征

2.1 各种季节划分法的差异

按照气候季节的划分标准,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江夏区春季平均起始日为3月21日,平均终止日为5月23日,春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64 d;夏季平均起始日为5月24日,平均终止日为9月20日,夏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120 d;秋季平均起始日为9月21日,平均终止日为11月21日,秋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62 d;冬季平均起始日为11月22日,平均终止日为次年为3月20日,冬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119 d。四季中夏季和冬季平均季节长度只相差1 d,都约4个月;春季、秋季持续时间较短,各约2个多月。

江夏不同季节划分法的四季起始和终止的日期、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差异。与天文季节相比,春节的气候季节开始时间一样,但是结束时间却提前近30 d;夏、冬季的开始时间都有明显的提前,其中夏季开始时间提前了近30 d,冬季开始时间更是提前了30 d,这也是江夏区夏季和冬季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夏季结束时间只提前了2 d,冬季结束时间跟天文季节中冬季的结束时间相同;秋季开始时间虽有提前,但只提前了2 d,结束时间也提前了30 d左右。

2.2 气候季节的年际变化趋势

图1是1959—2015年气候季节的四季开始日期的年际变化趋势。由图1可见,江夏春、夏两季的开始日期都呈提前的趋势,但提前程度不同;秋季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冬季则呈现明显的缩短趋势。

2.3 武汉江夏区气候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日平均气温五日滑动平均≥10℃和≥22℃起始日、终止日,可视为上一季节结束、下一季节开始的日期。据气象统计数据可知,江夏各年代≥10℃的平均起始日(冬季结束、春季开始)相差在15d左右,2011—2015年最早,平均出现在3月13日;1961—1970年最晚,出现在3月28日;各年代≥10℃的平均终止日(秋季结束、冬季开始)相差在10d左右,1959—1960年最早,平均出现在11月16日;2011—2015年最晚,出现在11月26日;≥22℃的最早起始日(春季结束、夏季开始)在1971—1980年,平均日期为5月22日;比1959—1960年最晚平均日期5月26日相差4d;≥22℃的最早终止日(夏季结束、秋季开始)相差7d,最早出现在1971—1980年,最晚出现在2001—2010年及2011—2015年。

2.4 气候季节的季节长度特征

根据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气候季节早晚等级划分标准,依据D可分为5个等级,D<-15为特早,

-15≤D<-5为偏早,-5≤D≤5为正常,5

D>15为特晚,得到各季节早晚等级年数统计表1。以当年某一季节长度与常年季节长度的差值(即距平)划分季节长短的等级,分为特短、偏短、正常、偏长和特长5个等级;各等级所对应的指标分别为超过常年15 d为特长(短),5~15 d为偏长(短),5 d内为正常。

由表1看出,江夏不同季节长度有一定差别。春、秋季长度以偏短的年份为主,特别是秋季;夏季长度以偏长较多,正常年份相对较少;冬季长度以偏长较多,正常年份出现频率也比较高;春、秋季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夏、冬季持续时间较长。春冬两季持续时间正常年份出现频率较高,说明春冬两季的气温变化相对稳定。

2.5 气候季节长度的年代变化

据统计资料,江夏各年代春季长度在60~72 d,最长为2011—2015年,1961—1970年时期最短;夏季长度在115~124 d变化,1959—1960年最短,2001~2010年时期最长;秋季长度在58~67 d变化,1991—2000年最短,1971~1980年最长;冬季长度在98~127 d变化,1959—1960年、1961—1970年和1981—1990年三个年代平均季节长度最长,近20年多年冬季长度变短,2011—2015年最短。各季节的年代变化特征证明了冬季气候变暖的趋势。

2.6 气候季节的早晚情况

根据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气候季节划分》气候季节早晚等级划分标准,依据D可分为5个等级,D<-15為特早,-15≤D<-5为偏早,-5≤D≤5为正常,515为特晚,得到各季节早晚等级年数统计表2。

从表2得知,江夏气候季节春季和冬季开始时间的正常年份比较集中,说明春季、冬季开始时间比较固定,冬季开始时间早晚变化比较明显,夏季次之。春、秋季出现特早、偏早年份明显多于特晚、偏晚的年份。其他季节变化不明显。

3 结语

首先,气候季节能够比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当地的气候和具体的物候现象,客观、贴切地反映农业与气象的关系,能够更好地对比分析不同地方的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分析和农业气候区划,进行农作物引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强的实用性。根据分析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地划分了武汉市江夏区的四季,更好地反映了本地的气候特点。

其次,江夏区各种季节划分法有显著的差异,表现在四季出现的日期和持续的时间有明显差异。与天文季节相比,江夏气候季节的春秋两季持续时间偏短,夏、冬季两季持续时间偏长。

再次,气候季节的具体出现时间无法固定,每年气候季节开始、结束时间不同,具体日期不固定,不易记忆和流传。同时,气候季节的划分主要以温度因素为主,没有考虑降水、光照等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不能全面反映不同气象要素组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宝堃.中国四季之分配[J].地理学报,1934,1(1):1-47.

[2]中国气象局.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S].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3]吕学梅,张磊,付信玉,等.1961—2008年临沂气候季节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64-1316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