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性价值管窥

2017-06-28 16:24朱庆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茴香豆酒客小伙计

朱庆国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挣扎于社会底层,生活贫窭不幸,最终被冷漠的吃人社会所吞噬的读书人形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孔乙己的定位存在偏差,所生成的是一个麻木不仁、恶习种种、不适于社会的滑稽形象。滑稽的本质是丑的,是把毫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因而这样的课堂往往呈现出欢笑的场面,学生对孔乙己也持一种嗤笑的、不屑一顾的态度。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是浮泛的,只看到了孔乙己自身行为的喜剧色彩,而没有深入地体味孔乙己人生的悲剧意味。

钱理群教授曾评价:“这是一个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只是这样的一个令人悲酸的知识分子的故事,文章却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使得其令人窒息的悲剧命运隐藏在快乐的情境中,并不外显,不那么易于为人所察觉罢了。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剥开可笑与可悲的外衣,孔乙己的人性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小说中的几处关键语句予以阐述,请同仁指正。

一、“君子固穷”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酒客都看着他笑。有的笑其貌,“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有的笑其行,“又偷人家东西了”;有的笑着佐证,“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众酒客的“笑”就是一把把无形的精神利剑,恶狠狠地刺向孔乙己。他们刺向的是孔乙己的穷困潦倒,欺凌的是其贫弱无用,“话中全是毒,笑里皆是刀”,不外如是。在众酒客的思想意识里,孔乙己没能升官发财,没有金钱地位,就可以肆意揶揄践踏,这是赤裸裸的“官本位”的功利思想。鲁迅先生在小说里用“所有”一词对酒客进行了范围界定,也就是说持有这种思想的是所有的阶层,涵盖了上位的长衫阶级,下位的短衣帮,逐利的掌柜等等。

孔乙己则一个人招架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先是用排出的九文大钱,无声地予以应对。一般认为“排”字是孔乙己的虚荣摆阔,其实不然,“排”字是孔乙己慢条斯理的动作,有潜意识里的一一回击,更是借若无其事的行为来维护自我清高的尊严。但是,孔乙己这点残余的自尊马上就被众酒客咄咄逼人的进攻敲击得粉碎,在众人不依不饶的攻击中无以招架,只能祭出“君子固穷”作为最后的心理防线。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用“君子固窮”一语,实是耐人深思。人教版教科书课下注释解之为:“语见《论语·卫灵公》。‘固穷即‘固守其穷,不以穷困而改变操守的意思。”当世人皆以功利为追逐之目标,当所有酒客以功利之剑刺来的时候,孔乙己所固守的读书人的安于穷困的道德操守乃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当时的社会风气,从这点来看,孔乙己也就有了儒家思想里安于贫穷的“士”的风采、君子的光彩。不过可叹的是,这抵抗太孤单、太弱小了,在逐利众人的眼里太不合时宜了,不合时宜也就形成了可笑的因子,随即就湮没在众人快活的空气里,沦为了所谓的“笑料”,不免令人悲叹!

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文章虽然没有明写,但也隐隐地交代了一笔:长衫主顾也拖欠酒钱。对于阔绰的他们来说,似乎说不通,但细细读读,自然能够发现这是当时社会阶级尊卑的必然。他们是社会的统治阶层,高高在上。“没有好声气”说明其对底层的伙计定然颐指气使,呼来喝去,“样子太傻”的伙计哪里伺候得了!想必他们对酒店也是横行欺霸,掌柜又哪里得罪得起?不仅如此,还要小心侍奉,否则,稍稍惹得他们不称心意,拖欠甚至不付酒钱也是常有的事。

那短衣帮为什么也能拖欠酒钱呢?这得从掌柜的欺诈经营说起。为了赚钱,掌柜指使伙计往酒里掺水,这一实情由无法胜任酒中“羼水”工作的小伙计披露。那酒客们对掌柜的欺诈经营知不知情呢?“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他们亲自过目的监督正是对掌柜的极度不信任,可见,对酒里可能掺水也是心知肚明。由此,短衣帮也相应地采取了圆滑的应对方式,即喝酒的钱先拖欠着。酒店卖给我们的既然是假酒,那么酒钱就可以一直拖欠着。

掌柜的以水充酒,以次充好,就没有了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喝酒付钱,理所当然,然而两类酒客或淫威、或世故,拖欠着不付,就没有了诚实做人的本分。只有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孔乙己一身始终不脱的长衫,时刻彰显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对于喝酒付钱亦是如此。哪怕潦倒不堪,饥寒交迫,也坚守着自己的清高。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乙己则是拮据必于是,潦倒必于是。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充斥着欺诈与世故的世界里,孔乙己以“从不拖欠”的儒家思想里“信”之清高,烛照了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欺诈世故的人心。不过可悲的是,孔乙己死前惟一被人念念不忘的就是他“还欠十九个钱呢”,不能不令人辛酸悲叹!

三、“很恳切的说”

且从几处说话的态度来蠡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各色人等说话的言语态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酒客对孔乙己:“有的叫道”“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便又问道”“便接着说道”。

掌柜对孔乙己:“忽然说”“伸出头去,一面说”“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对小伙计: “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

酒客们对孔乙己是高声的嘲弄、是故意的取笑、是一步接一步紧紧相逼的奚落,在孔乙己尊严被反复践踏的痛苦神情里享受着快活的空气。其实,这些酒客也大多和孔乙己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饱受等级森严的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诸多苦难。可酒客们对孔乙己非但没有同情,却在揶揄、蹂躏孔乙己的伤疤痛处中忘却了劳作的苦重,麻醉了自己的人性。鲁迅在《华盖集》中说:“中国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这小小的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不依不饶的肆意凌辱映射的正是当时社会底层民众人性的卑劣和愚昧!

掌柜是因为中秋结账,发现了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才忽然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掌柜心中,装的只是自己的十九文大钱,至于孔乙己的死活,是毫不在意的,所以当他伸出头看到“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的孔乙己时,一面依旧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孔乙己濒死的状态没有丝毫的关心,仍像平常一样取笑,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孔乙己在他心目中无足轻重的地位,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酷无情、唯钱是图的麻木市侩。

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孔乙己与小伙计恳切的谈话才闪出一丝温热的光彩。“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在“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的封建社会中,在读书人与普通民众有着森严等级的制度里,孔乙己教授非亲非故小伙计,言语中绝不是炫耀自己的学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是閃耀着士人的无私、儒师的高风亮节。除了孔乙己,小说中再也看不到别人对一个底层伙计有这样一颗温热的心。前一个“记着”是从知识的角度对小伙计的殷切期盼,后一个“记着”又考虑到了小伙计的将来。在自己衣食无着的境地中,心里还能装着别人,想着未来,也许这正是孔乙己被“吃人”的社会所格格不容的原因吧。可惜的是,孔乙己的诚恳和热心,并没有得到小伙计的理解和尊重,而是“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这一热心、一冷淡,一诚恳、一不屑,互相对比中,映射出冷漠社会对孩子的同化,不禁让人记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早已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

四、“便给他们一人一颗”

孩子们听得笑声,围住了孔乙己,更围住了孔乙己的茴香豆。一碟茴香豆,对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的长衫阶层而言,只是一碟普通的下酒物;对短衣帮来说,是不肯多花一文来买的,看得见却买不起的奢侈品;对这群底层民众的孩子,可能就是一种难得的珍馐;那对“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孔乙己呢?对宁愿挨打,也要窃书买酒、要一碟茴香豆的孔乙己呢?细读小说,可以发现,茴香豆是孔乙己苦痛生活里的必需品,是窘迫人生中的享受。可当孩子围过来时,便给他们一人一颗,毫不迟疑,毫不手软。小说中写明“有几回”,说明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如果仅仅将之归纳为孔乙己的善良,是远远不够的,是一种在食不果腹、山穷水尽的窘迫境地中的慷慨和大度,更还有散发出来的能够让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温情。试看长衫主顾和掌柜,哪一个不比孔乙己阔绰,孩子们为什么不围上他们?只不过是见了他们的“凶脸孔”,听不得他们的“好声气”,远远躲开罢了!

在西方,马丁·路德张贴在德国维滕堡教堂大门上的《九十五条论纲》有句名言:“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在东方,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是不是也在发出这样的质问:“长衫主顾本是社会阶层中最阔绰者,为什么不是他们分茴香豆给孩子,而偏偏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孔乙己呢?”

不过让人痛心的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也在笑声里忘却了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更在笑声里曲终落幕。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孔乙己的死活不仅冷漠的成人世界里无人关注,在孩子、小伙计的儿童世界里亦是无人知晓,小说又给这一抹温馨的亮色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阴云,覆压得让人难以喘息。

从古代到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或价值观而活着,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之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远离喜剧的色彩看孔乙己,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到鲁迅先生所描写的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先生的文字就如一坛陈酿,需要我们细细咀味,慢慢下咽,才能尝到欢乐背后的苦涩,冷静背后的炽热。

读罢《孔乙己》,我们是当对着孔乙己付之一笑,还是怀着悲悯的深深同情?咸亨酒店快活的空气留给学生的是戏谑揶揄,还是窒息悲哀,值得每一位教者深思。

[作者通联:江苏邳州运河中学初中部]

猜你喜欢
茴香豆酒客小伙计
《孔乙己》中小伙计的形象再解读
《孔乙己》中小伙计的形象再解读
《伤寒论》“酒客病”探微*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一只蛐蛐一张犁
梅信
酒客病辨析
男人的空巢
绍兴名吃
创造社小伙计若干问题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