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改革对大学英语 视听说教学的反拨效应探究

2017-07-01 08:14宁静班海东
现代交际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反拨效应产出导向法

宁静+班海东

摘要: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用新闻听力取代原有短对话以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反拨效应目前成为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领域研究的焦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当改革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正面或负面反拨效应,因此,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研究考试的反拨效应意义重大。在分析现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后,本文拟基于产出导向法,提出视、听、说三位循环模型,并在后续的系列研究中实践论证,以期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发挥积极的后效作用。

关键词:四级听力 反拨效应 产出导向法 视、听、说三位循环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09-02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2016年6月考试起对大英四级考试的听力试题作局部调整:Section A由原来的8个短对话变为3篇新闻听力,每篇新闻之后2-3题不等。原为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题型的新闻听力现成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考试难度。且考试委员会提供的样题中的三段新闻均出自BBC News,单词数从130-200词不等。

通常将测试对教和学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washback或backwash),而应用语言学领域则特别指语言测试,尤其是外语测试对相应的外语教和学产生的影响。[1]按其性质划分,反拨效应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促进或引导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另一类是阻碍或误导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2]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仅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能力的一种测试,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所引起的正面或者负面反拨效应,都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从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角度研究考试的反拨效应意义重大。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分析

1.“填补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初级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以语法和单词技能培养为侧重点,学生对语音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认识单词、理解篇章,就能学好英语,更不用说听力训练了。对英语的语音知识如重读、弱读、连读、语调等知识知之甚少。[3]一项针对西安某独立院校某届大一新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读写能力远远超过其听力能力。所以,大学的英语听力教学从某种角度来说,并非高中英语教学的延伸,而是对中学英语教学听力能力的查漏补缺,也就是“填补式”教学。

2.“问答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英语听力教学应该符合语言以交流为目的基本功能,使学习者能够与母语使用者进行交谈。但是,如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仍是传统的“问答式”教学。虽然多媒体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是播放音频,学生回答问题,选择A/B/C/D。这种教学方式只在侧重学习者基于听力任务而做出的结果为衡量学生听力水平,而未能将注意力转向听力过程本身和学生对听力文本的理解程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4]这样的机械教学,师生均未充分参与,课堂气氛沉闷。

3.“辅助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非英语专业学生每周大学英语为4课时,每两周可进行一次听力课。可见,即使是大学课堂,英语课也主要以读、写、译能力为主,听力则辅助性开展。此外,学习者在短短两个课时的听力学习后,课后未形成坚持听英语和使用英语的习惯,极度缺乏语言环境和听说氛围。那么在高中听力能力缺失,再加上辅助性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因此,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也仅仅停留在单向输入而缺少输出过程。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与其他环节割裂,不符合学习的相辅相成规律。

4.“独立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尽管全国很多高校逐渐开展对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逐渐融入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但是从目前教学过程看来,视听说三个环节基本完全独立,教学材料完全独立,无法形成循环。也就是说,教师从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上,将学生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完全剥离开来。而学生在消化吸收时,无法有效地将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起来。所以,学生无法有效地将视听说三者形成循环,造成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脱节现象。

5.“教材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教材知识涉及面广,趣味性足,但是音频资料中英美音交替混合现象明显,让学生较难适应。而学生能发现课堂规律,部分学生会提前从听力教材中找到答案,课堂上与教师问答正确,造成其听力大幅提高的假象。大学英语教师的侧重点未能从写、译转向听说,更不愿为短短两个课时寻找补充难度递增的新鲜材料,仅停留在教材教学,无法起到根本的改变作用,只能是“换汤不换药”。[5]在语言学习中,语言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材料不足,则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逐步造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教材式”现状。

二、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假设模型

为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适应新四级听力改革趋势,本文拟提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视、听、说三位循环假设模型,以期对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起到正面反拨效应。[6]文秋芳教授在其产出导向法(POA)中指出“产出”对应的英语是production,既强调产出过程(producing),又强调产出结果(product)。[7]以目前国内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看来,教师应既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即四级考试听力水平,又强调学生听力能力的后续产出结果,即口语水平。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有效形成视、听、说三位循环模型(WLT Model),起到正面反拨效应,不仅推动教师教学的发展,还对学生适应大英四级听力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其教学目标是:教师发挥其“中介”作用,力图营造一種仿真的英语视、听、说循环情景,能够提高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的转换率;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后能够合理利用该模型进行有效学习。

WLT Model

该模型遵循产出导向法的三个基本流程:驱动、促成和评价[8],将听力教学活动分为三个过程:课前准备、课堂活动和课后反馈。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根据四级听力改革要求,合理选择话题成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也就是说,教师应注意到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增加的新闻听力,在选择服务性材料时,需分析新闻听力题目的话题热点,并选择能够反映国内外新闻时政、热点话题的语言材料。此外,在课前准备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体现在资料的提供层面。在现代移动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教师提供学生自我补充材料和自我开发吸收的渠道。

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根据新闻材料话题分类,并巧妙地设计相应活动。课堂上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个体展示、小组展示等活动,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形式。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充当中介角色,贯穿于各环节,引导学生从听懂新闻,到模拟发音。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能够贴近学生知识,且具有一定的认知挑战性;其次,教师阐明产出任务,使学生明确模型三环节其所扮演角色及发挥的作用;最后,学生根据教师指引,完成模拟新闻播报输出环节,并认识到自我语言的不足,激发其不断模拟、发挥的欲望。

在课后反馈环节中,此模型不能采用“牧羊式”,让学生个人完成说这一环节而无后续跟进。相应地,教师应循序渐进,选择多种跟进方式,适时验收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了解学生产出能力的提升效果,并根据学生阶段性成果报告不断调整视、听、说循环模型具体操作流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评价,这种即时评价能够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掌控教学进度。教师的评价不能大而化之,大同小异。针对性和区别性的评价是学生特别期待的反馈。

三、结语

鉴于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改,教师需及时改变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起到正面积极反拨效应,引入英语新闻不仅能够增加听力素材的多样性,避免“教材式”教学,还能够摆脱传统的“独立式”教学。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注重学生产出过程及产出结果,设计的视、听、说三位循环模型,巧妙地将新闻设定为输入语料。围绕新闻开展系列应用,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以期真正发挥正面反拨效应,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辜向东.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实证研究[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初明,亓鲁霞.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看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J].山东外语教学,2016(4): 35-42.

[3]胡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2): 77-78.

[4]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63-65.

[5]肖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动机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 2011(12): 102-103.

[6]焦培慧,郭常红.四六级网考反拨效应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J].外国语文, 2011(6): 155-157.

[7]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547-558.

[8]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學, 2016,(2): 106-1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反拨效应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POA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CATTI对翻译教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测试对听力教学的反拨效应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反拨效应的区域性研究
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态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