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教学方式

2017-07-01 06:30宋红苍
现代交际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方式

宋红苍

摘要:文化是人类历史的智慧总和,它由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千,博大精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保证文化的传承性,又要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手中发扬光大,于教师而言,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 意义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46-02

一、何谓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就是文明演化,其是一个宏观概念,人类发展的所有历程均可称之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无明显断代传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虽然受到短暂时期内的特别原因产生中断或发生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因此可称之为无断代传承。

(2)历史悠久:从有意义的岩壁绘画到文字,文化传承延绵至今已有六千余年历史,中华历史的每一秒钟都有浩荡磅礴的文学之音响彻其间。

(3)文化总体内涵丰蕴,体裁多种多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前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4)代表人物众多,如群星耀灿,各领风骚数百年。

以上的种种,注定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的超然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信心对学生说:“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学好语文,传承这份伟大,是每一名同学的荣光所在。”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学的力量

(一) 美在有意无意间

文学的力量不体现在物理作用力上,也无法用一个化学公式来表达清楚,也许在某一个时间,在某一个地点,某一件似曾相识的事件发生,文学的力量就会莫名地直接作用于心灵,徘徊在脑海。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人能把这种突然涌现出的情绪形成文字,记录在笔端纸上。纵观传统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大体就是如此。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文字的力量,从一首古诗、一篇古文中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把一首古诗拓展开来讲解,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文字通过组合所产生的能量。例如:从杜甫的诗中体验人文情怀,从李白的诗中感受豪放飘逸,陆游的爱国、文天祥的气节、陶渊明的隐逸、韩愈的师说,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准则和普世价值观。

(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每一名中国人的骄傲所在,晚清之后的百年屈辱更鞭策着国人的自省与奋发向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大放异彩,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要继承,更要发扬;要利用,更要保护。2008年奥运会的昆曲惊艳了整个世界,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春联更是红得耀眼。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古诗古文了解当年的那个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会极有力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三)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准则

这方面的例子在语文课本中很常见,比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九年级下《孟子两章》中的一句话,在课堂上以此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人生需要一个志向,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失敗是成功之母,人生并不是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的。困境中不颓唐,逆旅时不沮丧,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目标。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八年下的《岳阳楼记》,千古名文。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由衷地希望学生做这样一个“优乐”之人,百年育人的评判标准正是如此,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现正是如此。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文字力量,结合当今实际,学生会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的今非昔比,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服务意识。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的诗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正确的爱国主义可以让学生树立严谨的世界观与道德观。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情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游子在外,思家情切,字里行间的那抹乡愁与情思激发起学生关于亲情的感念,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举例不过是传统文学在教学中的几点而已,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

(三)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及阅读理解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覆盖极广,但大部分都会体现在文字之上。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学中严谨的凝词炼句、语简意丰的内涵意境体现的讲解,

使学生学会如何用最简单、最精练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述,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凝词炼句的终极体现,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副由远及近的深秋寂寥景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此小令进行拓展开来的写作训练效果极佳。如果再配合讲解欧阳修的“逸马杀犬于道”典故,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写作热情。

三、讲解传统文化的多种途径与方式

(一)时间上的选择

除了在课堂上按照授课进度讲解课文之外,在传统节日中完全可以进行现时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大致有除夕、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还有“惊蛰、雨水”等节气,过年时的春联、清明时的祭奠、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明月……节日里的传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文学自然而然地就被学生学而知之。在传统之日讲解传统文学,不仅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地点上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让出门游玩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除了学校组织的郊游远足之外,很多学生还会在寒暑假期间去旅游。学生置身山川名胜之间,自然会有应时应景的诗词文赋。可以“一览众山小”,也可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还可以如《岳阳楼记》中描述的那样,看尽四时烟云变幻。借此机会,让学生写出游记或笔记,会让学生在饱览风景的同时不再抵触写作。

(三)形式的选择

读书会、辩论会、国学讲座、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灵活而有序的课程安排,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

习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书法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小竞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四)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配合

语文是文化中最基础的那一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涵盖包容其他学科的内容,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尤其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无数的历史事件直接催生出无数优美的文章,在课堂上讲解时,难免会用历史背景来分析,形成考核的知识点,因此,语文教学最直接关联的其他学科就是历史与地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在讲到这里时,作为语文教师难免要系统地全面讲解:庆历四年是那一年?滕子京是谁?他为什么会谪守?这是从历史范畴来讲解。巴陵郡又是哪里?课文后还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就是地理方面的问题。

七年级上中沈复《童趣》:“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查其纹理”,其后又描述蚊蚁等事物的特性,这其中也涉及了一些生物学中食物链的相关定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会对学生进行最基础、最夯实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更会在道德准则及行为标准上对学生产生终其一生的深远影响。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充沛的知识储备量必不可少,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