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级三能”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7-01 02:52蒋安纳韦素云刘晓峰张黎宁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培养学科竞赛

蒋安纳+韦素云+刘晓峰+张黎宁

摘 要: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看重看好。“四级三能”的学科竞赛培养模式,通过制订相应的教学培养计划,构建运行保障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增强了团队组织协作能力,实现了学生自我价值,为深入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四级三能;学科竞赛;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1-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0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现阶段本科培养目标,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们提出基于“四级三能”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四级”学科竞赛为契机,实施培养“三能”人才方案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我们积极构建了“四级三能”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共四个级别的学科竞赛,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三种技能。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将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开辟了新的思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1.强化日常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教师自主编写了《C程序设计教程》《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大学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能》等多本教材,开发了《C程序设计教程》上机操作考试系统,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计算机理论、操作技能的学习。

2.成立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保证培训工作稳步有效进行。由科研、教学经验丰富、责任感强、乐于奉献的教师组成一批较为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担任赛事指导老师,根据每年的学科赛事安排制定详细的辅导、选拔方案,筛选出各年级的优秀学生参加比赛。

3.举办有梯度有层次的学科竞赛,促进教学相长。由学院团委主办、学生会承办的“未来之星 程序设计大赛”面向全校学生,只要学习过程序设计语言皆可报名参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则主要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省级初赛和全国总决赛。能进入“蓝桥杯”全国总决赛的学生往往会成为ACM(国际计算机学会)的主要队员。“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则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往往需要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组成团队,发挥各自专业特长,通力合作完成作品。四个层次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赛事,可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教风、学风的改善。

4.总结学科竞赛经验,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培养实践技能。学科竞赛结束后都要分析賽事过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竞赛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5.形成团队梯队,以老带新。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由高年级的同学引领低年级的同学,形成梯队团队,传授竞赛经验,分享学习方法,加强团队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保证团队整体实力得以延续。

6.申请创新项目,培养创新技能。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拓宽了专业视野,体会到了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创新意识,进而申请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形成了由学科竞赛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以“四级”学科竞赛为契机,扩大学校影响力

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良的实验条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成绩斐然。

1.未来之星程序设计大赛(校级)。自2010年开始,由院团委主办、学生会承办“未来之星程序设计大赛”,不仅受到全校学生的热情参与,甚至还吸引了外校的学生前来参与。大赛分为笔试初赛、笔试复赛、上机总决赛。

2.江苏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省级)。由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主办。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其应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并进一步编程实现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2015年我校团队获江苏省优胜奖。

3.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国家级)。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目的是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向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全面推动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进程。大赛分初赛和复赛,采用统一命题、全程4小时封闭机考的形式。

2016年指导学生获全国二等奖2名,全国三等奖3名,全国优秀奖4名,江苏省一等奖9名,二等奖13名,三等奖14名。2015年指导学生获全国二等奖4名,全国三等奖3名,全国优秀奖1名,江苏省一等奖9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0名。2014年指导学生获全国二等奖3名,江苏省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1名。

4.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国家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组成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体落实、进一步推动高校本科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潜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服务。endprint

2016年指导学生获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二等奖2项,江苏省三等奖1项。2015年指导学生获国家三等奖1项。2014年指导学生获国家三等奖2项,江苏省二等奖3项。

5.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级)。由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一年一届的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比赛。采用统一命题、全程5小时封闭机考的形式,3人为一组的团队赛。

2016年我校团队获亚洲区铜奖(江苏省第六名、南京市第五名、省属高校第一名)。2015年获亚洲区优胜奖。2014年获亚洲区优胜奖。

“四级”学科竞赛充分调动各专业、各年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理论应用、动手实践、思维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随着参与竞赛人数逐年递增,获奖总人数逐年递增,每年都有学生进入国家级复赛,并获得奖项。提升了我校在全省、全国甚至亚洲的知名度,扩大了我校在兄弟院校中的影响力。

三、依托“四级”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教师教学改革

学科竞赛对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学科竞赛的相关问题融入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教师通过指导学科竞赛,引入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有效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手段、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革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完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加各项学科竞赛,不仅学习到了更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同时也更容易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创造潜能。

2013-2015年期间,教师团队指导省级重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3项,指导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4项,其中1项获得优秀。

在高等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学科竞赛在形式内容与保障制度方面的不断改进,它的开展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显著。大学教育必须面对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巍,胡智喜,费贤举.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福建电脑,2016.32(2):159.

[2] 刘洪江.科竞赛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电子测试,2016(24).

[3] 鄭明辉,胡涛,周慧华.以“项目+竞赛”模式引领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15):47-51.

[4] 张书钦,董跃钧,董智勇.基于科技竞赛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7):14-16.

[ 责任编辑 谷会巧 ]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培养学科竞赛
基于CDIO理论的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常微分方程与大学生创新培养的联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