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池:先周时期的“黄埔军校”

2017-07-04 19:20王恭
生活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

王恭

摘要:古代城池起源于夏朝,仁池,可以说是先周在周原根据地集聚剪商实力,培养军事人才的“黄埔军校”。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支撑这一推测的考古依据,但可以从地名的历史叫法,从《周礼》和相关史料中找到相应的佐证。

关键词:仁池;仁德理念;

仁池是一个自然村,是作者的生养地。

地名是人类资政、教化、文明的符号,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和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重要标志。作为文化现象的地名,既显示其发展、更替的历史踪迹,同时也浸染着时代的色彩、折射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是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历史最好的证明还是实物。岐山,作为西周王朝崛起和早期都城以及“剪商兴周”的根据地,有许多地名与军事有关。如有按军队编制大小命名的如大营、小营;有按驻军方位命名的如南营、北营、右卫营;有按兵种分工命名的如麦禾营、宣旗营;有按驻军首领姓氏命名的如沈家营、范家营等等。

岐山县有一个古老村庄的名字叫仁池,古往今来,很少有人了解它的来历。现在的仁池村,是岐山县蒲村镇双桥村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庄,距离岐山县城东北13公里,相距先周都城(京当)西南方向6公里处,先周时期仁池村所在的区域属于周公的采邑。新编《岐山县志》村落部分记载,岐山“村落明代始有著录,明万历十八年(1590) 岐山有235村,仁池村归属鸑鷟(yuè zhuó)乡。清光绪十年(1884)仍归属鸑鷟乡,增一村,分设为上下仁池两村。新中国成立后,仁池村属于周原乡管辖。按现行管辖上仁池归属鲁家庄村委会,下仁池归属双桥村委会。

关于仁池村名的来历,笔者小时候听到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有两个版本,一是说这个村子有一个面积两亩大小的池塘(俗名叫涝池),涝池在农村的主要用处是收集雨水饮牲口。据说有一年岐山遭遇大旱,将近一年多时间天没下雨,邻村的涝池都干涸了,唯有仁池村的涝池有水,邻村养牲畜的村民都到仁池村的涝池担水饮牲口,族长和村民也没有阻拦,不知是仁池村老百姓的慈善之心感动了上苍,还是应验了“久旱有久雨”的农谚,眼看就在涝池水就要见底的当儿,天降甘霖,涝池水又满了,周边邻村的涝池也有水了,为了感恩仁池人的赐水之恩,周边村子人就把这个村子叫仁池了。另一说法是说仁池村人全都姓王,族长和村民都很仁慈,周边村子人都很羡慕,人们把这村子直接叫仁慈(池),至今岐山人把这个村子还叫仁池(方言读音ci)而不叫仁池(chi)。也许这個村子一开始就叫仁慈而不是仁池,就像湖北孝感地名一样,有着许多关于仁慈的故事。

最近笔者阅读杨宽《西周史》、许倬云《西周史》和何志虎《西周历史与文化》等著作时,对仁池地名有了新的认识。在先周时期,仁池村其实是一座城池,城并不大,坐北向南,东西宽200米左右,南北长150米左右,有城墙,东、西、南三面有城门,北有城壕,城内还有通往村外的两处暗道。至今村上人还把村东头叫东老墙,村西头叫西老墙,村南头叫城门口。东城墙外有一块地名叫御校(jiao),与先周时期军事训练中驾车(御)科目极为吻合。村子西边和南边各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壕沟,西边的叫西坝沟、南边的叫南坝沟,这两处地形与西周早期军事训练科目射礼场地极相吻合。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仁池这个村子就是先周时期培养仁义之师的一座城池,简称仁池,可以说是先周在周原根据地集聚剪商实力,培养军事人才的“黄埔军校”。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支撑这一推测的考古依据,但我们可以从地名的历史叫法,从《周礼》和相关史料中找到相应的佐证。

理由一:仁池之名体现先周圣贤的仁德理念

古代城池起源始于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当时为了防御和居住管理,开始出现了城池。后来成了每个王朝必不可少的东西。那时的城池,有的是作为军事用途的,有的是纯粹作为某个地点的中心或居住用途的。作为居住用途的城池大多没有中心或军事用途城的城池那么具有标志性,防御性城墙也都不高。开创周朝的周文王,奉行“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德治,且以身作则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全国与仁有关的地名很少,仅有的如重庆有个仁沙镇,甘肃静宁有个地名叫仁大,河北迁西有个仁字峪,浙江余杭有个仁和街,天津有个纯仁胡同,再就是陕西岐山县的仁池村等。地名为什么与仁有关,按照孔的说法,“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先周时期,从古公亶父经季历到文王三代,励精图治在周原经营近百年,都是以仁德治国,其中体现仁的故事诸如芮虞争讼、画地为牢、灵台埋骨等至今流传。先周圣贤用仁德理念统一了周边诸侯小国,才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疆土,最后取得灭商建周的大业。因此,仁池在周都的京畿之地,成为一座培养仁义之师的城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理由二:先周兵民管理需要有培训的组织架构

先周时期,周人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其中军事制度称“军制”或“兵制”。军制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匹保障等各项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发展, 但实行以国君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军事体制。中央常备军力量不断扩大,拥有“西六师”、和“殷八师”等。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也有少量自己的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先周时期为了提高国家在军事上的竞争力,节省养兵成本还实行民兵制,就是让周地域内的老百姓农闲时训练,战事时出征。先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农耕业,采邑是它的基层组织。周人以采邑为单位,每年举行大蒐(sōu)礼。大蒐礼是训农成兵的礼节,分四季举行。大蒐礼是属于周礼中誓师、献捷礼的内容。誓师是临战前宣誓的礼节,献捷是战后向天子献战利品的礼节。周人注重以礼化人的作用,通过各种礼仪教育规范人们的行为。其中“武德”教育就是把军队培养成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的重要内容。西周的军事演习一般在农闲时通过狩猎方式进行。据《周礼·大司马》记载,这种训练活动一年四季都可能进行,大蒐礼仲春的教练叫“振旅”,仲夏的教练叫“茇舍”,仲秋的训练叫“治兵”,仲冬的教练叫“大阅”。训练的内容包括列队布阵、军前誓师、夜战宿营、献擒庆赏等。如遇战事,在出征前夕,周天子往往要以狩猎方式检验部队的战斗力。“大阅”以村社为单位,举旗来参加演练和比赛,按照周朝“六军之士出自六乡”的兵源制度,以乡为单位举行,每乡可组建一军12500人。周军大部分不是常备军,而是战时每家出一人,以地方官任指挥官的“寓兵于农”。当然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可能完全靠民兵。周军从上到下分为军、师、旅、卒、两、伍六级。“师”是基本战略单位。一般而言,一个军下辖5个师,一个师下辖5个旅,一个旅下辖5个卒,而“卒”则是基本战术单位,为100人。

西周军队的装备以战车为核心,所有部队均为战斗部队,实行车——步配合战术。周军“一师五十乘”(《周礼》),一“乘”五十人,周天子的部队战车装备应该2000辆上下,周军(包括诸侯)总共拥有战车6000~7000辆,加上备用战车,总数应该超过一万辆,这在3000年前不是个小数目了。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只有通过严格训练才能有战斗力。这种军事训练基地或者校场不可能距离都城太远。校场是古代是比武、演武的地方,是训练增强士兵体能的场所。平时操练比武或检阅部队训练情况都在校场进行。仁池就是相对正规、规模较大的校场,其中御校就是训练驾车的最佳场地,御校之名至今流传就是最好的证明。

理由三:先周的军事训练需要有相应的场地

西周的军事训练包含在“六艺”教育之中,六艺是指礼(道德合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射、御技艺最受重视,其成绩可作为奖励的依据。古代军训最早的记录要算是《周易》了,《周易》涉及古代军事多方面的理解和概括。对军事的描述,从田猎开始。田猎原是人类最古老的经济生活,在这种活动中,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经受着与自然、野兽搏战的考验,获得着有效斗争的经驗。田猎活动给予了人们最初的搏战意识和搏战经验。甲骨文中对田猎的这种多重性内涵就有过明确的记载。甲骨文所记的狩猎活动,其田猎的方法与战场实际运用的战法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围猎”一法,不仅适用于狩猎,也显示了战场上的阵法与战术运用,它本身就寓涵了与战场相通的军事演练意味。

射是练习射箭,御是驾车,用于培养兵士的军事本领。其中射是重点课程,因为在当时来讲,弓弩射箭是杀伤力最大的先进兵器,也可以说是远射兵器。御是难度较大的教习必修课程,训练的时间也较长。西周举行的射礼有四种:乡射、燕射、宾射和大射,其层次高低不同。《礼记·射义》说:“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则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泽,指泽宫。射宫,在都城中,近于公宫。

御是指驾驭马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射、御军训,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西周有经常化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包括普通的军事演习和专门的训练。据《左传》记载,所谓“春搜、夏苗、秋线、冬狩”,就是在农闲时练武,同时以狩猎形式进行会操,检阅技艺、演练阵法、交流经验,进行实战演习。《周礼》等书记载,西周时期司马掌管军队,“四时教民军旅”。在加强射、御为中心的战车中心战术的基础上,还加强了对步卒的训练。“五驭”技术,不仅要求掌握“左右旋中矩”等一般御术,还要求掌握实战中车与车协同、车步协同的动作要领,使其通过训练后,就能够直接参加作战。西周军队的主力军种是车兵,车战是主要作战形式。战车与步卒混合编组。每乘战车有30名乘员,其中甲士10人(车上三人,车下七人),步卒15人,徒役五人。仁池作为先周训练军人的“黄埔军校”在训练射、御技能和检阅训练成果的空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理由四:仁池村的地形符合先周军事训练要求

军事训练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随着战争实践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的。先周在岐山时的军事训练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是中国最后一个奴隶制国家,其军事制度的特点:一是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二是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三是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四是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矢、刀、戈、戟一类冷兵器的使用和车阵战术,常以围猎进行军事演习,培养军人坚强的体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其目的是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随时能执行作战任务。从军事管理的角度看,仁池这座城池不仅地理位置和地形符合训练的需要,而且距离先周都城(今周原遗址)很近,也便于周王管理和检阅。从先周军事训练的主要科目射、御对场地的要求看,仁池村的地形符合训练的目标要求,比如以射为主要技术的狩猎训练,村南的南坝沟、村西的西坝沟都是封闭狩猎的最好训练场地,村东至今还叫御校的地方,是训练驾驭技术的最佳选地。从仁池村遗留下来的如御校名称以及城内街道、防务设施的名称看都具有周人军事训练的诸多元素和特征。因此,笔者认为,仁池作为先周时期培养仁义之师的城池,培训军事人才的“黄埔军校”是有可信度的。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论黄埔军校对中国军政体制的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一期师生中的浙江籍中共党员
黄埔军校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口译“黄埔军校”盛产德国高翻
太行山上的“黄埔军校”
论鲍罗廷对黄埔军校所作的贡献
试论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
刘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