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国家标准酝酿出台

2017-07-05 15:25杜鸣皓编辑整理
中国品牌 2017年7期
关键词:面制品辣条甜味剂

杜鸣皓 | 编辑整理

“辣条”国家标准酝酿出台

杜鸣皓 | 编辑整理

随着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容和问题的增多,小小的“辣条”行业正在迎来重大的产业升级。

6月6日,媒体报道《问题辣条河南湖南出产最多》,呈现了目前辣条缺乏统一标准等情况,引发社会和行业关注。

6月8日,参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味面制品标准制定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了来自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团,共同走进豁达食品、漯河平平食品、津津友味食品、优粮生物科技等辣条龙头企业进行调研。

据参会专家透露,目前调味面制品(简称辣条)国家标准草稿正在制定中,行业标准已经制定完毕等待公示。其均对辣条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检测标准拟做出规范,将结束往日没有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

辣条安全几乎沦为“企业自治”

自2015年至今,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辣条制作生产的低门槛,也使得小作坊盛行。在131家企业中,仅49家拥有注册商标,占比为37.4%。

从具体不合格问题来看,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菌落总数、甜味剂超标是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其中甜味剂和菌落超标过半。

统计结果显示,195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这三种甜味剂出现了64次,占32.82%。其中,根据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规定,糖精钠不能用于调味面制品。

同时,共有79批次因微生物超标被通报,占40.51%,一些批次还同时存在添加剂超标、菌落总数超标等多项问题。比如2016年河南省尉氏县杏媛食品厂生产的小苹果(调味面制食品)因甜蜜素和菌落总数同时超标被通报

从不合格产品的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与湖南省为不合格辣条的重灾区,当地生产企业被通报次数占据了前二。其中河南省通报了78起,共计86批次,占总批次的44.1%。湖南省通报了54起,共计55批次,占总批次的28.2%,这“两南”地区,占了全国通报总数的72.93%,批次占72.3%,此外,安徽省通报了15批次。

值得注意的是,辣条知名品牌“卫龙”也上过黑榜。2016年11月24日,宁夏食药监局官网发布抽检信息,标称生产企业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卫龙”调味面制品因检出甜蜜素,被列为不合格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安徽、福建、河南、海南、江西等多个省份均对调味面制品进行过专项抽检,2015年,河南省食药监局启动了辣条集中整治活动,集中销毁70多吨标值100余万元的不合格辣条及不规范包装材料。同样在2015年,安徽省食药监约谈了省内49家辣条企业,发现99%标签标注不合格,多数产品的名称和内容严重不符,责令整改。

作为零食界的“扛把子”,辣条的口感与健康却未能两全,油盐糖“三高”的现实叫人警惕;更要命的是,两年内131家辣条企业被通报等质量风波更让消费者难以淡定。

在终端消费市场,辣条当然是有人管的。比如近期,北京启动了较大规模的“五毛零食”专项整治,但在城郊接合部或农村,问题多多的五毛辣条恐怕依然购销两旺。

目前,各地方食药监部门的检测标准简直有天壤之别,比如在因甜蜜素问题被查处的64批次中,因甜蜜素超标的有58批次,而认定为不合格的仅有6批次。该加速给辣条之类的零食生产制定国家标准,否则,辣条的质量安全就难免沦为“企业自治”。

辣条国标正在制定中

辣条这个名称红遍网络,鲜为人知的是,其专业名称及归类却始终缺乏统一标准,给企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也有不少地方标准出台。2007年,湖南三家辣条企业与平江县食品行业协会,联合申报面筋行业的地方标准,出台了《湖南省地方标准(湘味面粉熟食)》。在随后的标准升级中,对色素等食品安全添加剂使用作出了严格规定。

2007年,“辣条大省”河南,曾出台《河南省调味面制品地方标准(DB41/T 515-2007)》,但随着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该标准亟须更新。

为此2011年河南省卫生厅下达通知,征集2012年度河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至2014年2月,新的地方标准修订文本制定完成,送至河南省卫生厅和河南省质监局审核。但专家透露,由于各监管部门对标准中类别归属未达成统一意见,这一新地方标准一直无法公布实施。

2015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的监管工作的通知》,调味面制品纳入“方便食品”实施许可,生产许可证内容为“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

随后,食药监总局于2016年11月提出调味面制品行业国家标准立项,由河南省口岸食品检验检测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机构牵头,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制定好辣条的国家标准。

据参与专家透露,目前调味面制品行业添加剂标准扩项正在申请中,国家标准也在加速推进,相关检测数据已经汇总,文本草案和编制说明正在紧张进行中。新标准出台后将会对辣条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

防腐剂和甜味剂或允许用两种

此前,关于辣条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各地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出现了地方标准相互“打架”的情况。

如按照宁夏的地方标准,辣条为方便食品,不得添加甜蜜素,而依据河南省地方标准,辣条执行糕点类标准,允许限量添加甜蜜素。

此外,名称的相异,添加剂使用的种类以及用量都有所差别,并且检测依据不一,导致很多产品异地销售得不到认可。河南省津津友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惠隆说,“比如安徽省执行的是膨化食品的标准,而辽宁是按河南省的地方标准,因此完全一样的产品可能在不同省份销售出现不一样的检测结果。”

按照此前河南的地方标准,甜味剂能用7种,防腐剂能用5种。现今,大多数企业是用3~4种甜味剂,3种防腐剂。新标准将解决添加剂混乱的问题。长期关注辣条产业的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张国治表示,未来辣条或将可以使用脱氢乙酸钠与乳酸链球菌素这两种防腐剂,以及甜蜜素、三氯蔗糖两种甜味剂。用量将会参照糕点类别,进行严格风险评估。

“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将有效改变调味面制品食品企业的现状,发证统一、检测统一、数据统一、标准统一。”郑州市平江商会秘书长李长根说。

4000家河南辣条企业淘汰只剩236家

根据郑州市平江商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拥有调味面制品食品生产企业580家,年总产值330亿元,市场销售额已达510亿元。

但在初创期,却冒出大量作坊式企业。仅在2000年,河南的调味面制品企业多达4000家,“当时全是手工作坊,加工粗糙,除了一台挤压膨化机外,再难找到第二件像样的食品机械,每天产能在几百件以上的微乎其微。”郑州市平江商会秘书长李长根说。

不过,近几年来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据郑州市平江商会统计,河南调味面制品企业从2000年的4000多家减至2009年末的1000多家,2017年全省仅剩236家,年产值却由2009年的80多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5亿元。

目前,正规辣条企业也在加紧生产装备升级换代,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在卫龙辣条的生产车间,其配粉、调味、输送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在面料投入膨化机后,经挤压、切条后进入拌料桶加料后,由机器进行包装后经检测合格方可出厂。而在所有生产车间中,都有臭氧装置进行消毒,而车间内工作人员需穿戴专门的制服,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

“辣条行业必然是走向集约化,小作坊和无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被淘汰。”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院副主任谭斌说。

油盐甜“三高” 辣条不宜多食

北京市食药监局委托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近日对97个“五毛零食”样本的脂肪、钠和甜蜜素进行了专项营养含量测定。其中,调味面制品54个、调味豆制品43个。结果显示,“五毛零食”呈现油盐甜“三高”,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利。

检测数据显示,68.5%的调味面制品样本钠含量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食用不到200g此类产品,钠的摄入量即达到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同时有近1/3的样本脂肪含量达到20g/100g以上。

北京市食药监局风险监测处负责人张卫民表示,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加工的调味面制品,不应使用“三剂”:即甜味剂(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等)、防腐剂、人工合成着色剂。从检测情况来看,“五毛零食”生产企业违规使用糖精钠、甜蜜素现象仍然突出。

“如果一个食品中含有多种添加剂,更容易累积在人体里面,甜蜜素作为甜味剂,为的就是增加或调节食品的口味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解释,即便食品中甜蜜素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但长期食用,体内的甜蜜素也有可能超标,对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猜你喜欢
面制品辣条甜味剂
天津地区市售面制品微生物污染调查分析
甜味剂安全吗
酸汤子优势乳酸菌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降低油炸面制品中脂肪含量的对策思考
以数字感知聚拢需求,做大做强产业链条——湖南平江:一根辣条的走红之路
辣条城,我来也!
冷冻面制品的研究现状及改良进展
甜味剂还是糖?这是个问题
辣条“国标”将火热出炉
百密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