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多样性是否促进了中国企业家精神

2017-07-05 07:52姜鹏张国林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

姜鹏 张国林

摘要:

金融多样性会提高个体创业获取资金的可能性,对创业活动具有关键作用。以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金融多样性对于个人创业活动的影响,可以发现中国金融多样性的上升显著提升了个人创业的概率。同时,金融规模扩张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进一步分地区研究还发现,金融结构的优化可能远比金融规模的扩张更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多样化;金融规模;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2.09

一、引言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创造就业、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等巨大挑战[1]。创业不仅给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还是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2-4]。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我国每年的创业绝对人数有大幅度增长,但创业比率却在2008年后呈持续下降趋势[5]。而且,与创新驱动型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相比较,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明显处于落后状态。数据显示,在中国,平均每24.5个人拥有1家企业,但在美国,平均每11人便拥有1家企业,美国华人更是平均每6人便拥有1家企业

数据来自:彭波.关于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J].银行家,2014(3):137-139.。为了激活中国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搞活金融市场,为创业融资提供便利,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表明我国政府对创新创业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金融发展不但有利于更多的人成为企业家并推动创新创业,而且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创新”,将使人们不再受限于资本或关系,而可以依靠知识、技能、努力以及创新精神来创造财富。然而,面对中国经济中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系统性风险增大等“新常态”,中国创业人数和比率却没有显著增加。阻碍创业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金融发展水平很低,融资约束严重束缚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进行“创新”活动[6]。有研究发现,中国仅有4%的创业者从银行获得了初始资金,仅有13%的人从银行获得了创业扩张资金[7]。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中国金融结构过于单一以及金融限制条件过多有关。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虽然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金融机构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是截至2014年年底,国有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仍将近50%。金融垄断已然成为“常态”,国有银行更倾向于为那些有“政治背景”或者资信度较好的大企业提供贷款[8]。此外,在中国,存在着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预及民营经济的信贷约束等问题。这种信贷约束使得中國的民营企业面临较高的信贷门槛,难以获得银行信贷以创造产出和就业机会[9]。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通过金融的多样性发展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创业资金束缚等问题。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将更容易帮助个人创业,金融多样性有利于使更多的人成为企业家并推动创新创业[10]。金融多样性也意味着更宽广的筹资融资渠道,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更多参与金融活动的机会,这对想获得资金的个人创业者或小微企业具有普惠性,进而从这一层面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受益边界,这会有助于个人创业或者企业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两个维度探讨金融多样性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影响;(2)及时回应政府努力推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政策。与本文最接近的研究可能是“企业生产效率,创新和金融发展”[10]。但本文界定的金融多样性是一个比银行业集中度包含了更多信息的概念,因为它不仅刻画了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分布的均匀性,而且反映了金融机构种类的丰富性。

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金融发展以及金融多样性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了实证设计,第四部分汇报并分析了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以及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渐式微,企业家精神成为一国核心竞争力之源。企业家大多会受财富的约束,这使得金融发展或者融资便利程度对企业家创业创新发挥着重大作用。

按照通常的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有助于拓宽个人创业所需资金的渠道,减少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忧患,从而放松预算约束,促进创业。事实上,大部分基于西方国家的实证研究都发现金融发展与创业率呈正相关关系。也即更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能够克服流动性约束和市场摩擦,打破原有的依靠关系和自有财富创造财富的局面,充分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潜能,从而提高新企业的生产率和自我雇佣率,并促进经济增长[11-14]。金融就这样通过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使企业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可以扩大企业家的创业空间。有学者从金融发展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出发,证实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扩大企业融资资源的获取渠道,增加企业研发资金来源,并促进企业创新[15]。更重要的是,金融发展能通过改变社会结构的方式让社会稀缺资源流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手中,从而创造更高水平的产出。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对于金融管制较强的国家来讲,金融发展可以缓解较多的管制束缚,但是放松的金融管制会加剧市场竞争程度,这会导致企业家作出更轻率的创业决策,不利于小企业生存[16]。

多样性金融体系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迅速提高一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金融通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能够使新技术或者新工艺更快地运用于生产过程[10]。一个结构多样、服务多样并有众多参与者的金融市场将更容易帮助个人实现创业,甚至帮助人们在更小的年龄就开始创业,因此金融越发达就越有利于使更多人成为企业家[17]。同时,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竞争者提供资金,能够降低产业进入的门槛,这将大大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18]。在公平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得以生存。因此,金融多样性不但有利于个人通过创业成为企业家,而且有利于刺激“创新”活动。有学者从提升个人创业的角度说明了构建一个有效的金融多样性系统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个人选择创业的可能性也就会越高[19]。

但是,上述良好愿望是否能与中国的情况一致,却是个需要谨慎研究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仅增长迅速,而且中国金融部门也取得较快的发展,私人信贷额占GDP的比重由1979年的70%上升到2014年的129%;资本市场从无到有,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年末也达到了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存在着金融规模庞大与金融结构单一化、服务种类稀少以及金融垄断的矛盾。有研究表明,中国的私营企业只能从银行获得2%的运营资本,而国有企业则可以获得36%-38%的运营资本[20]。也有研究表明,中国存在着不利于培養企业家精神的流动性约束或正规金融的歧视[21]。因此,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较高的信贷门槛,那些效率高的小企业和具有创业精神的个人往往被排斥在外,从而使得金融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个人创业率的提高。那么,在中国,金融多样性水平的提高是有助于提升创业还是成为阻碍创业的原因之一呢?

现有文献较多注重金融发展怎样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多样性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方面的经验证据显得并不十分充足。同时,现有文献只是从银行和市场的相对比例关系,或者是银行集中度等单一维度来界定金融市场结构[8]。与这些文献界定不同,本文是从金融机构主体多样性的角度来界定中国的金融结构,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

三、数据及变量定义

本文使用3期(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的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定量评估金融多样性对个人创业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回归方程设定在基于个人层面上的Probit模型。假定个人创业率由以下方程界定:

Pr(Entrepreneurshipij=1)=α1findevit+α2findivit+βXij)(1)

其中,下标i和j分别表示第i个城市中的个人j,被解释变量entrepreneurship是个人创业率,解释变量findev和findiv分别是衡量金融规模扩张和金融多样性的变量。

(一)个人创业率

被解释变量entrepreneurship是个人创业率,是衡量个人创业活动的哑变量,若个人当前从事创业活动,该变量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具体而言,可以把创业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当老板,雇佣他人做员工;二类是自我经营,没有雇佣他人,这也是目前文献普遍所采用的方法[22-23]。按照本文对创业的界定,参照CGSS2008调查结果,得到各省创业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创业率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湖南省(48.42%)、四川省(44.44%)以及黑龙江省(25%),排名靠后的分别是北京市(1.83%)、甘肃省(4.54%)、天津市(5.41%)以及上海市(7.58%)。有学者

基于上海市的案例研究指出,由于上海市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行的产业政策,抑制了私人创业的机会可能是造成上海市创业活动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24]。这项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北京以及天津等城市创业率低下的原因。

(二)金融规模以及金融多样性

本文以解释变量findev来表示金融规模的指标

中国各省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数据摘自各省人民银行历年发布的金融市场运行报告,报告中将金融机构划分为 11 大类,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机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邮政储蓄、外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他。因此,金融机构种类数 m 在本文中是 11。,具体构建方法在陈刚

衡量金融多样性指标的基础上,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GDP的比重来度量中国金融部门的规模。变量findiv表示金融多样性的指标

衡量金融多样性变量 diversity 的取值与如下二个因素有关:一是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的种类数 m,二是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规模分布的均匀性 si/s。因此,当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种类数一定时,金融多样性就由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规模分布的均匀性来决定。实际上,本文以 HHI 的倒数作为衡量金融多样性的指标,与生物学中衡量生物多样性的 Simpson 指数的构造思想一致。,本文以各类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测算的银行业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来测度中国的金融多样性[25]。但是,为了得到一个正向度量金融多样性的指标,本文最终以银行业HHI指数的倒数来度量金融多样性变量findiv[26]。2013年中国金融规模和金融多样性的散点图显示,金融多样性和金融规模并没有呈现显著的关系,这说明金融规模的扩大并不伴随着金融多样性的提高。

(三)控制变量

方程右边的X是可能影响个人创业率的微观特征向量。借鉴现有文献变量选取因素,本文在向量X中纳入了以下变量(见表1)[22-23]:

最终,本文运用2008年、2010年和2011年CGSS调查数据与各省数据进行匹配。表2汇报了主要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结果显示,在所有就业状态的受访居民中,他们的平均创业率是15.34%,这要高于2005年全国人口调查得到的13.1%的创业率[23]。同时,在这些省份中,金融多样性指数得分最低的是青海(3.29),最高的省市是天津(4.83),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金融多样性指数得分也很低(3.42)。

四、实证结果

(一)基本结果

表3报告了对回归方程(1)的Probit估计结果,第一列中的解释变量只纳入了金融多样性指数findiv,它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第2列中将影响个人创业的金融规模指数findev以及其平方项纳入回归方程,此时变量findiv的回归系数仍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变量findev的回归系数在7%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而变量findev平方的回归系数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这似乎初步证明了金融多样性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金融规模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呈现先上升,达到一定规模后便呈现下降的倒“U”型。第3列中将影响个人创业的其他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此时变量findiv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而findev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则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回归结果表明,金融多样性显著提升了个人创业率,可能原因是金融多样性的提高能够消除融资约束,促使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才能的人进行“创业”活动。若基于第3列的回归结果来估算,金融多样性指数findiv每上升一个标准差(0.0374),个人创业概率将会提升3.7%。金融规模在扩张初期明显发挥了促进个人创业的作用,但是随着金融规模进一步扩张,垄断进一步形成,民营企业则面临着较高的信贷门槛,那些效率高的小企业和具有创业精神的个人往往被排斥在外,从而使得金融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个人创业概率的提高。

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大多符合理论预期。具体而言,其中男性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年龄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中共党员、受教育程度和个人创业率成负相关关系,平均而言,和非中共党员相比,中共党员的创业概率要低6%,而且,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年,创业概率就会降低17%左右。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共党员能够相对容易获得较稳定的工作,因此不太愿意冒很大风险去创业[22]。上述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受教育年限越高越不愿意去创业,可能的解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找到稳定的工作,并降低了个人从事高风险创业活动的概率[23]。

城镇户口也会降低个人创业的可能性,这可能与中国劳动市场上存在的户籍歧视有关,因为城镇户籍会帮助个人在劳动市场上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27]。结果表明,非城镇居民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要比城镇居民低18.5%。收入的增长增加了企业家创业所需要的资金,因此,收入的增长与个人创业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个人收入每增加1%,个人创业的概率就可能提高8.17%。

(二)稳健性检验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金融规模扩张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可能呈现倒”U”型,而金融多样性则提高了个人创业的概率。但是只通过金融资产规模指标可能还不能反映金融机构的活跃程度,因此,本文运用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倒数(1/HHI)来作为金融多样性的指标,并运用系统的回归方程(1),以检验之前的结果是否稳健。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变量findiv和findev的回歸系数分别为正,而findev的平方项系数则显著为负。除了第二列变量findiv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外,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金融多样性的上升显著提高了个人创业概率,而金融规模在扩张初期明显发挥了促进个人创业的作用,达到一定规模后,垄断进一步形成,从而使得金融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个人创业率的提高。

(三)不同地区的创业活动

由于不同地区金融发展状况以及创业环境的不同,很可能导致个人创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考察不同地区金融多样性发展水平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表5中1-3列是针对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以及海南等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是指: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回归结果。变量findiv的回归结果皆为正,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金融多样性的上升显著提高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个人创业概率。findev的回归系数除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外,其他地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第4-6列是加入其他变量的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同样地,findiv的回归系数为正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indev的回归系数除第5列外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部以及西部地区金融规模扩张对个人创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上述发现说明,金融规模扩张可能只是强化了金融发展的集约边际,但金融多样性上升则可能促使更广泛的群体获得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

(四)工具变量估计

基于回归方程(1)的回归结果中,金融多样性和金融规模可能与创业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因此这两个主要变量之间可能是内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遗漏了影响个人创业的重要变量,例如,个人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创业者可以不用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创业资金,而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获得创业启动资金。若事实如此,那么上述回归结果很可能有偏且非一致。

为此,本文选用前置10年的金融多样性与金融规模的样本数据作为当期主要变量的工具变量,并以工具变量来回归方程(1)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是以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占 GDP 的比例来衡量前置10年的金融规模,以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来衡量前置 10 年的银行集中度。。表6汇报了金融多样性对不同地区创业活动的Probit估计结果。结果显示,金融多样性显著增加了个人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除中部地区之外,金融规模对个人从事创业活动概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

本文以2008年、2010年和2011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金融多样性的上升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多样性上升将促进金融部门效率的提高,降低个人创业者进入金融市场以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并促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以便更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多样性发展,因此,中国金融多样性的上升显著提升了个人创业概率。同时,金融规模在扩张初期明显发挥了促进个人创业的作用,达到一定规模后,垄断进一步形成,从而使得金融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个人创业概率的提高。通过对本文进一步分地区样本的研究表明,金融结构要比金融规模更能促进个人创业。

当前,金融结构单一、金融服务种类稀少以及金融垄断是限制个人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不仅提高了创业者融资的难度,而且会进一步抑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因此,构建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是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能要进一步消除金融领域的一些歧视性壁垒,积极采用“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模式,以进一步丰富现有金融体系,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深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速我国金融体系由垄断走向竞争格局,以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同时,配合全面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让庞大的金融资产真正发挥促进创业创新的作用,让“水”流向不同的金融层次,流向经济的末梢循环,以此构建一个机构种类多样的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吴晓瑜,王敏,李力行.中国的高房价是否阻碍了创业?[J].经济研究,2014(9):121-134.

[2]A.Banerjee, A. Newman.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2):274-98.

[3]H. De Soto. The Mystery of Capital: Why Capitalism Triumphs in the West and Fails Everywhere Else[M]. London:Bantam Press/Random House, 2000.

[4]De Mel,S. D.Mckenzie, C.Woodruff. Returns to Capital in Micro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4):1329-1372.

[5]陈怡安,陈刚.社会保险与创业——基于中国微观调查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6):73-83.

[6]M. Bianchi. Credit Constraints, Entrepreneurial Tal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Small Bus Econ, 2010(34): 307-328.

[7]S. Djankov, Y. Qian, G. Roland, E. Zhuravskaya. Who Are Chinas Entrepreneu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96(2):348-352.

[8]林毅夫,孫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9]J. Aziz, C. Duenwal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rmediation Nexus in China[R].IMF Working Paper,2002.

[10]E. Dabla-Norris, E. Kersting, G. Verdier. Firm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R]. IMF Working Paper,WP/10/49,2010.

[11]T. Beck, R. Levine, N. Loayza. Finance and Sources of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1):147-180.

[12]T. Beck, A. Demirguc-Kunt, R. Levine. Bank Supervision and Corporate Financ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9620,2003.

[13]J. Klapper, R. Amit, M. Guillen, J. Quesada. Entrepreneurship and Firm Formation across Countries[R].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4313,2007.

[14]A. Demirguc-Kunt, R. Levine. Finance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R].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4468,2008.

[15]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金融研究,2011(5):171-183.

[16]W. Kerr, R. Nanda.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Entrepreneurship[R].NBER Working Paper, No. 15498,2009.

[17]L. Guiso, P. Sapienza, L. Zingales. Peoples Opium? Religion and Economic Attitud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3, 50(1):225-282.

[18]R. Rajan, L. Zingales. The Great Reversals: 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69:5-50.

[19]李磊,郑妍妍,刘鹏程.金融发展、职业发展与企业家精神——来自微观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4(6):193-206.

[20]J. Dollar, S. Wei. Connecting Two Views 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Can We Make Further Progress?[J].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20(4): 459-481.

[21]F. Allen, J. Qian, M. Qian.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 57-116.

[22]L. Yueh. Chinas Entrepreneurs[J]. World Development, 2009,37(4):778-786.

[23]L. Li, X. Wu. Housing Price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4,42(2):436-449.

[24]Y. Huang,Y. Qian. Is Entrepreneurship Missing in Shanghai?[R].MIT Sloan Researching Paper, No. 4707-08,2008.

[25]陈刚.金融多样性与财产性收入——基于增长和分配双重视角的审视[J].当代财经,2015,364(3):44-55.

[26]沈婷,陈刚.金融多样性与收入不平等[J].当代经济科学,2014(4):26-36.

[27]陈钊,陆铭,佐藤宏.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和生产率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9(10):121-132.

Abstract:

Financial diversity plays a key role in entrepreneurship, because it improves the possibility of acquiring capital. How expansion of scale and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 contained in financial diversity influence entrepreneurship is a problembased inquiry. Based on CGSS data in the year of 2008, 2010 and 2011, we conducted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how financial diversity affects personal entrepreneurship.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crease of financial diversity evidently improved the possibi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while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 showed the opposite effect. Further study also found that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 tends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expansion of scale. This paper offers an important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gram strongly promo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lso, i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financial deepening reform”.

Key Words: financial diversity; financial structure; financial scale; entrepreneurship

本文責任编辑:邵海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
大学英语教学中企业家精神培养问题研究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农民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论企业家精神与成本的关系
双创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内涵辨析
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人格特质差异分析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
论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