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2017-07-06 23:39贾宝红陈其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探究意识课程标准初中数学

贾宝红+陈其春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双语学校,山东潍坊,261000)

摘 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探究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笔者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激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就有了兴趣。数学教学是抽象的,但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形。利用现代媒体进行“生活化”的导入新课,创设一种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留给学生自己“提问题—找捷径—下结论” 的广阔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课时,我用“同学们,你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然后,利用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引导学生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再用几何画板放映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最后归纳出圆与直线的相切、相交、相离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该节课运用“现代化媒体+生活化”的导入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之趣、数学之美。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

教学情境是指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引导工作,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的问题,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投影与视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环节1:一道趣题——课堂因你而和谐。问题: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这四个全等三角形能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变得较为和谐,课堂也鲜活起来了。

环节2:一种实验——课堂因你而生动。学生的验证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如下:

生1:沿DE、DF、EF将画在纸上的△ABC剪开,看四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判断是否可利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生3: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对应的边及角,判断是否可用“SAS、ASA或AAS”判定全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上述三位同学采用了实验法推论,但存在误差,那么如何利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验证呢?

环节3:一种探索——课堂因你而鲜活。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呢?在前面图1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呢? 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之间开始互相讨论,积极发言。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如何证明这个猜想的命题呢?学生积极讨论,4个同学得出几种常用方法和大致思路,但还不够准确,步入下一环节。

环节4:一种思考——课堂因你而添彩。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交流、探索、思考、验证,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环节5:一种应用——课堂因你而升华。 做一做:任意一个四边形,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得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师生共同完成题目的最常见解法,其他解法由学生口述完成。

环节6:一种引申——课堂因你而让人回味。问题:如果将上例中的“任意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结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作为作业完成。)

环节7:一句总结——课堂因你魅力无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內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遵循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三原则。目的性,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数学问题;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即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即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确保问题能够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学生是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个数学问题情境中,由自主思考到自主探究,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分析归纳,最后形成数学概念。

三、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挑战

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等知识一经探讨出来,就要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但是练习中不可忽视的仍要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让他们在练习中积极去探索创新并接受挑战。例如:在引导学生解决有关圆的问题:已知圆的直径是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分别为4.5cm、6.5cm、8cm时,求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在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为学生出示生活实例: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50千米的A市正南40千米处,沿西偏南30度方向前进,问该市是否会遭台风袭击?并说明理由,并画出图形演示。通过这样的改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到模拟实践,并说一下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模拟应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巩固了数学知识。

实践证明,为把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索、创造成果,教师既要设计出稍高出学生现有水平,又要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又能激发学敢于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勇于创造,在探究中敢于挑战,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设置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就未来世界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福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孙海霞.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探究意识课程标准初中数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创设情境,构建灵动的英语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