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质疑

2017-07-07 13:37李贞贞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郑渊洁上学家庭

特约撰稿_李贞贞

“在家上学”质疑

特约撰稿_李贞贞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是“在家上学”的成功案例,而女儿郑亚飞却选了学校教育,因为她很享受来自老师的表扬。图为郑亚旗与女儿,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在家上学”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很多家长认为家庭是优于学校的教育场所。但是,“在家上学”仍然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且在国内外都存在较大争议。

一、家长能否胜任教育者角色

的确,大多数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都是出于为子女提供更优质教育的目的,他们尽力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以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潜能。也的确存在“在家上学”的优秀个案,比如著名作家郑渊洁教子的案例;再比如,成都女孩蓉榕长期由母亲王俊在家教育,17岁考入南加州大学(《成都晚报》2011年12月19日)。

但不可否认,多数家长毕竟不是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一些家长自身的教育程度也有限。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接近半数“在家上学”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超过11年义务教育。在孩子年纪较小时,他们尚可作基础科目的辅导。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大,可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二、教育质量如何监管

避免学校的考试压力是很多家长选择“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但确保每一个儿童接受教育并从中受益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部门应尽的职责。英国1998年颁布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儿童在家上学文件》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指派有关的“在家上学”督导人员监督、随访“在家上学”学生。但文件同时也规定,家长有权拒绝督导人员进入家庭居所。这样,政府对“在家上学”学生的学业和教育质量监管实际等于“零”。

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在家上学”的质量更难以得到保证。尽管存在“缓学”、即保留孩子学籍的政策空间,但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或初高中阶段进入学校后,学习成绩是否能跟上,到时候家长又埋怨谁。

三、“在家上学”的价值取向

由于未成年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一些“在家上学”可能并非孩子自愿,而是出于家长的教育取向。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家上学”课题组调查显示,家长存在以下几种主要取向:

1、学校取向

家长依然采用学校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复制到家庭中,做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孩子的个性化特点。其中约38%的家庭选用了学校教材。

2、“非学校化”取向

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孩子的天性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游学、在生活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等。郑渊洁儿子郑亚旗即是这样的经典个案。“非学校”取向的家庭约点30%。

3、中华传统文化取向

这就是正在复苏的读经私塾。以“三百千”、四书五经为经典诵读教材。这一方面是由于王财贵、蒋庆等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推助,另一方面则来自佛门如南怀瑾先生、净空法师、星云大师等的提倡。据课题组2017年调查显示,这部分占比在5%与10%之间。

4、宗教取向

调查显示,20.15%的家庭主要是出于宗教原因而让孩子“在家上学”,高于我国国民10%有宗教信仰的比例。其中,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比例最高

(《当代中国宗教状况报告》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 卢云峰)。

5、儿童特长或特殊需求取向

以上的几个数据,可反映出这个时代价值多元的风貌,但家长的价值倾向是否更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这才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郑渊洁上学家庭
郑渊洁兑现诺言
家庭“煮”夫
上学啦
恋练有词
雪兔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双色人生
郑渊洁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