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你”

2017-07-07 13:37冬青谭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个体孩子文化

“都怪你”

如果希望还给孩子个体的独立性︐就不要陷在“怪谁谁”的阱里︒

张冬青: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6年创办日日新学堂,并提出“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著有诗集《可能生活》,合著《中国古代教育研究》,论文《“亭”之于京剧的文化意蕴》《诗意红楼—论红楼梦的诗化人生》等

2017年2月25日,在某大学,四个大人围着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其中一人是孩子的妈妈,其余是妈妈的同事。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关心这个孩子。此刻,孩子在流鼻血,一个大人在帮助擦拭,另外的人在心疼地埋怨:都怪你给孩子穿这么多,都怪你让孩子吃那么多肉。

“都怪你”“都怪他”“都怪我”……这样的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绝于耳。虽是可以轻易出口的平常话,背后却有深刻的文化心理。

几千年的伦理文化,使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依赖大于对个体独立的需求。每一个个体都被家庭关系、家族关系、邻里关系、乡党关系层层包围,既互相扶持又互相牵绊,既是安全感的来源又是人际矛盾的肇始。每个人都不是他自己,他是谁呢?

他的发肤受之于父母,他是属于父母的,他要保管好自己,是因为不能辜负父母的赐予。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由他的意愿,而由另外两个因素决定。

一是他是什么“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个大原则下,还有一个原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如此,一个人由“种”决定了不可变的命运,又由神秘的“不同”带来了变化性。各种人生轻易地就被理解了。也会有不符合这两个原则的,那就被归于变种,变种的事是老天爷的事,人不需操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思想从反面证明了“种”的意识的垄断性。

决定他成为什么人的第二个因素,是家庭或家族希望他贡献什么。我们的文化重视上下关系、前后顺序,忽视平行关系。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中,夫妇、朋友是平行关系,但平行关系却为上下关系所左右。就夫妇关系来说,结为夫妇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妻子嫁入夫家就如同就职一样,即刻就要担起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的职责。夫妇相敬如宾的平等思想,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礼。由礼出发也能发生爱,那要看双方有无缘分了。北师大教授李山先生在研究《诗经》时指出,婚姻是两姓的结合而非两性的结合。如此,人类自然的爱情被理性文化挤进了闺房之乐的私密空间,不能在大地上铺展。再看朋友关系。这应该是非常平等的关系了吧?好像只有知己关系保持了各方的独立人格,人们总习惯将朋友关系血缘化,或正式结拜为兄弟——结拜兄弟的关系甚至比亲兄弟关系还要忠诚——或称兄道弟、称姊道妹。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将自然阴阳化。我发现,中国人还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戚化,比如我们小的时候,见到陌生人,父母总是让我们叫他们:伯伯、叔叔、婶婶、姨、奶奶、爷爷等。由于伦理文化的长期传承,个体的人就像一个个结,被粗粗细细的各种关系线穿过,一张大网就织成了。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出于自己的渴望,而是出于父母的心愿、家族的期盼、国家的需要……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报效祖国、叶落归根、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都是有志者的理想。

另一方面,中国父母的责任很大,既然望子成龙,就要为把孩子培养成龙努力。所以,一个成功实现理想的人,往往是家庭举全家之力勉力为之。如果没有能力成龙成凤,家庭也会接纳,但接纳中总有一丝无奈。所以,大部分人生活在一种自卑、自轻、自贱的心态里,使我们的文化里缺少崇高精神、尊重精神。

一个人,自己不能决定自己,那他不如意的时候当然不能怪自己。所以,怪天怪地怪别人就成为中国人的潜意识。孩子摔倒了,大人会打地来安慰孩子;孩子病了,家人会怪看孩子的人没照顾好,等等。这种思维模式、心理模式就这样代际传递着。

当代的父母面临一个时代的选择,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东西交会、古今嬗递,选择是多元的。面对选择的自由,需要清晰的是:什么目标对应什么方法;什么方向决定什么道路。如果希望还给孩子个体的独立性,就不要陷在“怪谁谁”的阱里。

猜你喜欢
个体孩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谁远谁近?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