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7-08 07:37郝秋菊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离子反应化学式方程式

郝秋菊

“离子反应”是高一阶段必修的重难点知识.学好“离子反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离子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后期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离子反应的知识点涉及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如果不加注意,学生可能出现较多的疏漏.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对“离子反应”课程予以关注,并着力解决其中的基本问题.

一、高一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存在的问题

1.化学式与方程式的书写不符合要求.首先是化学式的书写.了解化学式的写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但是高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尚浅,初中时接受的教育并不能满足高一学习的需求,因此部分学生存在对化学式含义理解不清或者书写错误的情况.其次是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与书写电离方程式涉及众多的概念,如电解质概念、非电解质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等.学生只有深刻了解基本概念,并明确其中的差异,才能正确书写相应的电离方程式.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理想,学生的理解能力达不到学习的需求.最后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化学性质、明确化学反应.由于学习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较杂,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地对化学反应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学生对盐、酸、碱的性质了解不足,不能总结其中的通性规律,不能将一般规律推广应用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对复分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理解与利用不足.

2.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在学习“离子反应”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盐类物质与碱类物质的溶解性,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只是盲目听从老师的讲解,并没有进行自主思考或者详细记录课堂笔记.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没有给学生留下记笔记的时间,导致学生仅对知识点留下浅层记忆,之后复习的过程中没有笔记作为依托,继而忘记很多关键性的知识点,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弄不清题目中的物质是否可以进行拆分.另外,高一阶段,学生是初次接触离子反应的相关概念,而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二、高一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存在的问题的

CSD%0,0,0,10FK(WB8001对策FK)CSD

1.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元素与化学式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典型的元素与化学式的内涵,促使学生掌握化学式的构成规律,并且自主分析各种元素与化学式所代表的基本含义.

2.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多种方式介绍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并使学生有效掌握有关知识.在讲化学式时,教师可以自编一些关于元素或者化合价的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教师还应具体分析不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具体规律,如非金属氧化物中氧原子要写在后;氢离子加酸根表示酸类物质,金属阳离子加氢氧负离子表示碱类物质,金属阳离子加酸根表示盐类物质等.在讲电离方程式时,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对强弱电解质以及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进行区分.如,电解质通常为盐、酸、碱以及金属氧化物,而非电解质则包括非金属氧化物、蔗糖与乙醇等;电解质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的情况下可以电离并能导电,而非电解质则不能;其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属于化合物.

3.加强学生对相互反应的理解.第一,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分析了解离子反应,如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水,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同样能够生成水,其离子反应方程式都是氢阳离子与氢氧负离子生成水,那么从中就可以得知钠离子与氯离子、钾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之间均未发生反应.在直观的分析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是如何发生的.第二,可以让学生对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初级的离子反应.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离子反应中的生成物是什么類型的,从中总结规律,分析常见物质中是否可以归为微溶物、沉淀或弱电解质.第三,在经过反复讲解与练习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分组列出能够发生相互反应的离子有哪些,不能发生相互反应的离子有哪些.学生总结后分组在课堂中汇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进行补充与评价.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总之,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其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对概念理解不清、不会应用等情况.因此,教师应利用规律、顺口溜等展开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使其学会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离子反应化学式方程式
挑战一级方程式
教养方程式
高级化学教师话题PCK表征研究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5年高考“离子反应”试题分类例析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