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世上寄居

2017-07-12 18:08任东升马月兰
世界文化 2017年7期
关键词:圣经激情画作

任东升+马月兰

伟大的艺术家常常代表一种艺术思潮、一代画风乃至一个时代的艺术。性情孤傲、容易偏激,却敏感于颜色、充满艺术想象的凡·高,因《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传世杰作,引起传记作家和电影艺术家的关注。信奉“我在世上寄居”的凡·高为后世留下了几幅圣经题材的画作。

凡·高的信仰与艺术激情

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曾因生活所迫到比利时的矿场当过矿工,体验到生存的艰辛。1875年,22岁的凡·高经历了一场失恋打击后,决意从原本前途看好的古皮尔艺术公司职位辞职,自我放逐。他转向宗教,并渴望传道。他为了报考神学院而努力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于1878年8月进入布鲁塞尔福音传道学校,学习了三个月,但未能取得牧师任命书。同年12月,凡·高作为传教士前往比利时南部一个靠近法国边境的城市传教。教会牧师也很乐意成全他传播福音的心愿,甚至安排他在教堂布道。凡·高把自己的第一篇布道文取名《我在世上寄居》,引述的是《诗篇》第119篇54节。

凡·高是他那个时代充满激情和最善于抒情的画家。艺术评论家亨利·福西隆这样评价凡·高:“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奥夫沙罗夫编 《凡·高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95页)。的确,凡·高的艺术是其心灵的表现,他的画作将强烈的情感完全融化于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

凡·高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着意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凡·高的画作中,浓重鲜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吸引读者凝视,震撼观者心灵,激发读者想象。

不朽的凡·高

凡·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在亚尔的红葡萄园》,他死后11年才真正成为“著名画家”。这多亏了他的弟妻约翰娜·邦格整理出凡·高全部画作和书信,为凡·高的名誉奔走。美国作家欧文·斯通(Irving Stone)在26岁那年写出了Lust for Life,即《凡·高传》,1834年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凡·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这部传记成就了欧文“美国传记文学之父”的美誉,陆续被译成80多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70多年来魅力经久不衰。1956年9月美国导演Vincente Minnelli根据这部小说执导了同名电影,中文译名有《渴望生活》《欲海浮生》《凡·高传》,主演是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片长122分钟,电影突出表现了凡·高对生活的激情;1987年澳大利亚Paul Cox拍摄的纪录片Vincent(《凡·高的生与死》),突出了凡·高人生的戏剧化色彩。1990年Robert Altman执导,荷兰、英国、法国合拍的讲述凡·高和弟弟故事的Vincent & Theo(《文森特与提奥》),重点表现亲情、友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法国导演Maurice Pialat于1991年拍摄的Van Gogh(《凡·高》),主要记叙了凡·高1890年生命中最后67天的非常经历。此外,1990年,80岁高龄的日本导演黑泽明拍摄的Yume (《梦》),在八个梦中的第五个梦中一位日本画家与凡·高相遇,一会儿跑在凡·高的画里,一会儿跑到按画面还原的实景里。最后凡·高对这个日本人讲述绘画的要诀:一是悉心观察大自然;二是对大自然之美了然于心;三是手中画笔如被驱使,若非短时间内完成绘画就来不及。

为纪念凡·高逝世125周年,BreakThru Film工作室在2012年启动了一项特别的电影行动:以凡·高创作的120幅油画和他的800封真实信件为基础,使凡·高的油画作品以动画电影的形式鲜活起来。制作开始,先由40位油画师(大多数是波兰多年研究凡·高绘画的当地美院学生,以凡·高的120幅原画为临摹底本,制作出57000多幅变异却呈 “动态”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凡·高的每一幅原作要生发出475幅,而且必须保留凡·高作品的风格原貌。一幅“新”画作完成后,摄影师将其拍摄下来。全部画面绘制和数字合成在PAWS工作站完成,取名Loving Vincent(《爱凡·高》),长80分钟。画中人在镜头前深情解说,娓娓讲述这位艺术大师令人唏嘘的一生,探索他的艺术精神和死亡之谜。这是世界动画史上第一部完全以油画为单帧画面剪辑制作而成的动画电影。观众从这部特别制作的影片中深入了解到凡·高的生平、他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思索和对以艺术表达信仰的不懈追求。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画家成为“不朽的凡·高”。

凡·高的圣经画

凡·高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讓它始终不断地燃烧……美好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实与诚挚的感情。”艺术评论家哈维契克认为凡·高的画明显地传达出“对福音的兴趣”。凡·高创作了好几幅以圣经为灵感的的画作:《奥维尔教堂》《拉撒路的复活》《好撒玛利亚人》《撒种者》《打开的圣经》等。这些圣经画结构奇特,层次感强,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了凡·高渴望通过艺术传递信仰,拯救自己、拯救社会的艺术理想,寄寓了他对永恒生命的意义的探寻。

猜你喜欢
圣经激情画作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