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

2017-07-13 06:47罗源县环境保护局佟荣辉
海峡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环境生态

罗源县环境保护局 佟荣辉

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

罗源县环境保护局 佟荣辉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开展规划环评,从源头上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减排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配置 经济增长 机制体制 结构优化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与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日渐凸显,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措施,促进福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基础性的要求是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形成低投入、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经济循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环境保护提到更加积极、更加有为和主动的地位。“十三五”时期,我国各级政府应把环保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和环保优先,以污染减排为着力点,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上看,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资源配置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首先,资源配置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增长质量的提高;其次,资源配置的数量及结构变化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从经济运行过程看,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必然伴随着资源配置的变化,即生产要素在行业、部门和地区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结构的变化。可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应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机制体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要消除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障碍,减少和规范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在投资审批、信贷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必须充分尊重生态自然资源应有的基本属性,按照生态自然规律对稀缺的生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提升生态资源的各项功能。

环境保护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普遍联系,也存在于环境治理过程中。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绝非简单的污染防治问题。这本质上是一个发展方式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和消费方式问题,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2 优化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2.1 坚持走绿色经济之路

只有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能力与质量。绿色发展不但是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创造,符合生产发展和生产力要求的新理念,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和规律认识的能动反映,更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今天对上层建筑的客观要求。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经验、绿色标准、中高端的绿色经济、绿色综合产业还存在短板。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是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要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对总量指标的要求,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建设项目所需总量指标优先配置;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控制阀作用。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积极发挥环评审批“防火墙”作用,严防污染转移,引导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要坚定不移地在进一步发挥产业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在拉长产业链上多做文章,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实际,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扩张。要鼓励发展“技术先进、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在发展中促调整,在调整中谋发展。就产业而言,要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存量优化,通过新建项目实现增量提升。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以低碳、绿色为导向,高起点、高水平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产业规模做大、层次做高,在调整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2 切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地区发展不够协调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增长质量就难以提高,发展后劲就难以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难以有效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以往那种经济过热之后减缓速度的调整,而是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战略性的调整;不是简单地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而是同时对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进行提素质、上层次的全面调整。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遏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减排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3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始终坚持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基本原则,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区域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要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制药、轻工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试点,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要进一步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步伐,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要突出抓好农业要素集约、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村镇。

2.4 大力促进环境资源合理利用

要注重运用财政、信贷等综合手段,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企业清洁生产和公众绿色消费。要推动资源价格改革,促进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要加强制度创新,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等制度。要完善环境金融政策,坚持污染者治理和开发者保护,把企业环境违法等信息纳入金融诚信系统,以信贷控制规范企业环保行为。要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建立环境监测服务体系,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倡导节约资源、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2.5 促进法律保障与环保主体的良性互动

环保事业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第三方主体。政府主要是通过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来进行管制。同时,政府又是被监督者,不论是政府的环境管制还是其他有关环境的行为,如经济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招商引资等行为,都应受到监督。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既要受到政府管制,也应受到社会监督。第三方主体指的是依法享有对政府和企业影响环境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主体,包括立法机关、公众等。

2.6 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建立排污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使企业主动削减污染物排放,提高重污染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上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等级制度,充分调动排污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推行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有利于环保的长效管理机制;对于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要通过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予以全面支持。对于产能过剩、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要通过严把信贷、土地等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7 持续加强环境能力建设

主要包括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支撑能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等内容。

2.8 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所谓补齐短板,就是环境质量高位运行下的治理短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为此,福建省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加快补齐环境治理短板,着力解决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最突出的问题,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

2.9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

坚持保护优先,在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范围内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和产业退出制度,严禁不符合管理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多规合一”协同业务管理平台,城镇发展边界、产业布局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

3 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既有赖于各个企业的自觉自律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实践。各级政府必须摒弃“GDP至上”的政绩观,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观念,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要把环境保护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来全面统筹推进,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努力打造山青、地绿、天蓝、水碧的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福建未来和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发展空间。

[1]陈北方.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J].海峡环境,2012,9(3):2-6.

[2]范莉莉.重视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J].海峡环境,2008,5(2):32-33.

[3]陈小帆.加强资源环境法制建设[J].海峡环境,2010,7(2):8-10.

[4]王海芹,王超然.提高公众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感需精准施策[J].环境经济,2016(21):94-98.

[5]顾清泉.打一场改善环境质量攻坚战[J].海峡环境,2016,13(2):1-3.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