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微视频制作宣传之路
——以系列微纪录片《乡关何处》为例

2017-07-13 06:47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电视中心王晗
海峡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意图受众记忆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电视中心 王晗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视频制作宣传之路
——以系列微纪录片《乡关何处》为例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电视中心 王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加强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传播力。在近几年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下,迅速准确地在作品中“埋藏”意图,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至关重要。该文以笔者参与制作的关于海峡两岸民间风俗的系列微纪录片《乡关何处》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核心意图融入该类型特点的影片中,使其潜移默化地植入,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社会效益。

新媒体 微视频 纪录片 意图传达

微视频,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穿梭,既有传统媒体细水长流的特性,又有新媒体的“快、准、狠”特点,对剧情的要求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住受众的眼球。

1 联系时事找热点,温故知新求收获

1.1 紧跟时政的重要作用

2016年5月,台湾政治变动,蔡英文当局正式上台;《乡关何处》的第一季《祖地》抓住时机进行第一波推送,其中《青阳石鼓蔡》一集对“蔡氏”祖地的探寻,吸引了当时“热点人物”蔡英文的关注者,尤其在蔡英文就职演说后,该集一夜增长了78万的网络点击量。由此可见,作品点击量的背后,是策划以及编导对台情、时政的长期关注和预判,从中计划合适的切入点,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制定最佳播出时间,才能达到最终的良好收效。

1.2 “青年牌”“血缘牌”的良好发挥

《祖地》的前期策划中,多位祖籍在福建的台湾人答应接受拍摄采访,基于这次难得的资源,编导们迅速讨论决定,采用纯记录无解说的手法,由他们自己介绍家乡生活,虽然会加大制作的难度,却贴近了受众的视角,内容轻松化,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同时,为了增加宣传热点,制作组在推送正片前,原创了一首纪录片主题歌《这首歌为你唱起》,并制作宣传片MV,专门联系了一位台湾女大学生来演唱,歌曲朗朗上口,画面信息精简,便于网络推送,加上台湾演唱者在个人网络载体以及学校、朋友圈等平台的推荐,宣传片入岛传播效果同样明显。

1.3 文化寻根的积极引导

《祖地》系列共10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主旨始终贯穿于片中,重点加入的文化元素有宋江阵、布袋戏等民俗;而在《祖地》播出不久之后,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赠与“友邦”的伴手礼中有一样就是布袋戏木偶。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所赠的传统布袋木偶,样貌、服饰皆与发源地泉州的木偶如出一辙,而并非是台湾吸取日本等国文化而更改的“金光”布袋木偶,可见传统文化作为两岸相系的纽帯,难以因政局而阻断,文化寻根是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题材。

2 反馈评论看问题,探索创作新路子

2.1 “丢包袱”的创作逻辑

第一季《祖地》在网络播出的第一周,就突破了上百万的视频点击量,但从反馈评论中可以看到,少有互动式的评论,或者可以说,受众观看后,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并不是很大,这并不是说制作团队对题材挖掘的力度不够,而是视频中给受众预留的互动空间不够,缺少了让受众想要在评论中回答“问题”的这个元素,传授了“课业”,却太少布置“作业”。而如今的视频网留言评论方式,已经从网页评论进化到弹幕评论,依靠编导在片中丢出受众感兴趣的“包袱”或想要评论的兴趣点,让受众展开各自的联想,甚至自由发挥再度创作,参与到视频的一部分,给视频加分。由此,受众对视频中心思想的记忆越容易加深,作品受关注度也随之上升。

2.2 “留作业”的解决之道

我们在网络中经常见到,在Photoshop教程的微博下会有网友学习过后的返图留言,在教化妆的视频下会有贴出模仿妆容照片或是小视频的互动评论,在教做菜的公众号下不缺乏学做和转发,微商也经常会把买家秀当作最好的广告。而我们把美好的祖地展现了出来,也不能忘记了留下吸引受众去“体验”的悬念,在第二季《祖地》以及今后的微视频中,可以尝试一些突破。比如尝试教学制作类视频,视频的重点放在教受众该如何去制作美食、手工艺品,或是教他们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游玩一个景区,当受众首先被我们的主角、主物吸引,同时发现他们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就可以跟着视频学着制作、学着玩的时候,就加大了受众“交作业”的积极性,提高视频影响力。

2.3 “似有若无”的吸睛之法

一位网络红人在个人微博中提过,“一个厉害的品牌,要让人印象深刻,不是整天吹嘘着自己强买强卖,而是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在过程中带到自己的品牌,这种既不做作又让人记忆犹新的做法,反而会让大家好感倍增。”制作电视片,有些时候会需要植入一些意图在视频中,同样,也不能太过明显,例如“两岸一家亲”这种观念就可以看作一种“广告”,不需要从头到尾贯穿在视频中,甚至可以是一个乍看和“两岸”无关的故事,只需在视频中一个或大或小的元素里,带入意图。这个元素可以是一个来之不易的食材,可以是一个景区中毫不起眼的门店,它可以是具象、抽象,可以是一个伏笔,在片尾点破,使受众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这比看开头就知道结尾更让他们有想转发的冲动,造成受众的这种“冲动”,是制作团队更应该努力追求的。

3 实际案例找启发,寻找未来新突破

3.1 营销宣传的相似之处

每个媒体都会力图使自己的节目作品以及自身形象广为人知,并深入人心,为此想尽办法、用尽手段,但对于受众而言,面对如此众多的节目,要让他们对其中的某一个印象深刻并非易事。例如,1999年农夫山泉的广告开始出现在各个电视台,来势汹涌,随之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热烈反应,再通过跟进的一系列营销大手笔,农夫山泉一举成为中国饮用水行业的后起之秀,到2000年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前三甲,实现了强势崛起,在竞争激烈、强手如云的饮用水市场上,农夫山泉能有如此卓越表现,堪称中国商业史上的经典,而这个经典的成就首先启动于“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蕴含深意、韵味优美的经典广告语,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受众,令人牢牢记住了农夫山泉这个品牌[1]。

3.2 “记忆点”的高能效用

农夫山泉广告非同凡响的效果,同样效果的广告数不胜数,“你的益达”“‘清嘴’的味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原因就在于它们极好地创造了一个“记忆点”,正是这个“记忆点”征服了大量的受众,并使他们成为了潜在的消费者。而这个“记忆点”,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看似无关的故事中一个或大或小的元素”,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片中的这个元素不仅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刚好又与原本要广而告之的意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3.3 “信息据点战”的新时代打法

我们的作品宣传与受众的记忆如同进行着一场思想斗争,前者竭力要在后者大脑中建立起信息据点,而后者则努力排斥无用的信息;我们需要将节目作品最具差异化、最简单易记的核心意图提炼出来,把所有的制作、宣传力量集中贯注于一个点,努力让这个点渗透到受众记忆深处,从而建立起难以消除的信息据点,这个据点就是我们的作品在受众心中的位置,也决定着我们的作品、我们的品牌在媒体、网络、社会、市场的地位。

新媒体时代,微视频在网络上更易宣传扩散,而将意图浓缩“据点”更成为刺激受众记忆的要素。《祖地》制作团队在尝试配合新媒体传播特点时,第一步策划,就将原本的传统纪录片形式,拆分为10集的系列微记录形式,单集指定一名编导,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前往拍摄地,单集时长定为5分钟左右,单一故事点更易形成主要元素的“据点”;例如,《海那边飞来的鸿雁》一集,该集编导以漳州东山岛老艺术家与其妻子一生的爱情作为主线,叙述了一段长情的爱与陪伴,片中多处加强效果渲染老艺术家与海边鸿雁的镜头画面,直到片尾点出,其妻子年轻时从台湾来到东山,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未再回去,她名字中带有“鸿”字,“海那边飞来的鸿雁”成了老艺术家在妻子去世之后的寄托,可以说,编导在前期调研时就发现,来自台湾的妻子和东山岛海边这个地点的交集点就在于“鸿雁”这个元素,故增加了许多相关的伏笔设定。片中温暖的故事让人感叹的同时,“鸿雁”这个“记忆点”不仅容易让不曾了解东山的观众在脑海中把故事、元素和我们真正要推广的这些美丽的祖籍地相互重合,最重要的是,不采取直接的方式宣传“两岸一家亲”的观念,不喊口号,弱化概念,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让受众接受我们宣传的真实意图。

因“台湾人的祖籍地”题材地点分散,可供记录拍摄的事件点多,制作组根据地点、人物、事件等不同的特点分集,10集拍摄同时展开,不仅节省整个前期拍摄的时间、人员等各方面成本,且系列片每一集核心点也可以做无限多样化的延续,为今后拓展该方面记录题材的作品提供更多丰富的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的创作理念可以往这个方面发展:以“记忆点”为核心,在策划、制作时围绕“记忆点”展开,可以用更多“无关”但美好的故事来伏笔、衬托,让原本扩散型面面俱到的制作逻辑,转变为集中兵力的凝聚型,把传授教学片的模式提升为互动学习的模式,在传播我们需要广而告之的意图的同时,尝试去看更多与以往不同的风景。

[1]记忆点创造法——“农夫山泉”品牌成功案例[EB/OL].http://www.docin. com/p-590564333.html

猜你喜欢
意图受众记忆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