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2017-07-14 03:06林淑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林淑珍

摘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对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文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介绍。[1]

一、在联想与想象中创新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人们常常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境界。联想的特征是由此及彼,它能扩大人们的思维范围、丰富人的头脑,有助于人们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人们随机应变、不依常规的进行超常的思考,使人们的思维趋向创新。在课堂的阅读理解及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目标启发学生进行各种联想。如类似联想,由眼前的山水想到家乡的山水,由石缝间的小草想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世间万物;对比联想,由高山想到流水,由沙漠想到森林,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等;接近联想,由星星想到月亮,想到夜空,再想到浩渺的宇宙;因果联想,由播种想到收获,由善行想到善果等。联想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思维趋于发散,形成不拘于常规的创新思维。[2]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补充感知因为受时空局限而不能认识的事物,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思维训练。如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课堂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动、具象的描写,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学生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等进行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和画面,就表明学生对作品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如在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对鲜艳明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进行扩展性描述,再现词中的人物和场景,对作品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这种再造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刘勰),“有形因之而立,无形因之而生。”(朱景玄)。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欣赏古今中外利用创造想象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哈利波特》等许多神话故事、传奇小说、科幻小说等作品都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推测性续写训练和传奇性编创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说《项链》、《边城》等都是适合续写的名篇。《假如有时间机器》、《我与太空的故事》等是适合大胆编创的主题。只要启发引导得当,训练合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日益丰富起来。

二、在质疑解难中创新

宋代朱熹在论说读书法时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叫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思考源于疑问,疑问促进思考,因此疑问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没有疑问,就不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疑问,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更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和创新思考。

质疑的目的既然是培养学生敏捷地、灵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的对象及内容就不能太受限制,质疑的对象可以是书本、老师,也可以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质疑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可以是篇章结构,可以是语言表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比如,对语句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对课题发问,对写作风格及影响发问,对时代的借鉴意义发问,对某些定论发问。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自学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学会推翻事物,学会对证据进行评估,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但就注意点而论,必须做到“三防”:一防貌似无疑;二防大而无当;三防冷僻艰涩。

三、在求异思维中创新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寻求变异,从多维度思考问题,探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方式。进行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寻求不同方向,沿着不同路径,突破习惯范围,产生多种变化的独特认识的过程。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发散思维,离不开求异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历练,逻辑思维也逐渐得以发展,对事物表象的质疑、分析、比较,有助于求异思维的进一步延伸。求异是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在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后,要求学生比较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思考两篇文章立论角度、写作特色等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们能明确《过秦论》是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角度揭示亡国原因;前者以秦的兴旺反衬它的灭亡,后者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必然灭亡的结局;前者是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后者是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学生在分析比较,求同求异中,思路得以拓展。当然,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中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引导学生审视自己求异的目的和结果,不流于形式,追寻解決问题的多种办法和最佳效果。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传统模式的语文课堂往往由老师根据教学资料,分析课文,带领学生总结出一成不变的“中心思想”。这种做法简单顺手,但这种顺而无逆、平而无险、没有新见的教学方式只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也早已道出了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呈现的特色和丰富性也有所不同的道理。“反弹琵琶”的舞伎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达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弹定论,提出反常观点。即当大家都称好赞美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它隐含的缺陷和不足。当别人都否定批判时,就指点学生寻找它有没有合理正确之处。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激发学生争辩的兴趣,发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借“标新立异”来“推陈出新”,进而迸发创新的灵感火花。把这种逆向思维运用在写作训练上,往往收到别出心裁、别有新意的表达效果。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好文章必须新颖,逆向思维的“反其意而为之”是使文章新颖的一条途径。如就“开卷有益”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卷有益”有没有条件限制,是否所有的“卷”都能带来益处,学生就能进行反向思维,以“开卷未必有益”为立论角度,使文章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其次是选材上的逆向思维。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完全意义上的相反,而是指用旁人不用或未用之意。以独特的鲜为人用的材料引起读者的新感受,摈弃老生常谈,千人一面的材料。比如在学生的写人作文中,看到的常常是“深夜批改”“带病上课”的教师形象,或是“日夜操劳”“半夜背自己上医院”的母亲形象,或是“误会后离开”的朋友形象。这些材料你写我写大家写,乏味极了。训练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积累,捕捉身边的一些细节。比如妈妈的业余爱好,朋友的小秘密,陌生人的温情等等,让生动鲜活的事例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新颖和突破,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中等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而创新能力是社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论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潘冬冬.职业.2015(08)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董丽艳.学周刊.2014(27)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