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017-07-14 21:23刘金青
神州·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实践课堂教学

刘金青

摘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创设一个乐于学习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要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可探索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要建立师生间、生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使学生彼此互通独立见解,相互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进一步归纳、验证,并达到共识,形成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从事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实践;主动探索;学习发展;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如何更好地走进新课程,对新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 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略陈浅见,诚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学生探究热情的激发,需要情景的积极有意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探究欲望和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新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地位,为他们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切实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以问题的发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有此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学习热情.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通过用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情景,引出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加上教师的指导点拔,更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高涨,从而促进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知识的殿堂.

二、激励学生有效自主探究,需要问题空间的有效创设

在组织教学方面,教师要尽量把每一节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探究问题,调动学生去探索、调查、思考、验证,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尝试探究的乐趣.

如教“角”这一节时,我把该课的主要环节按“问题解决”的模式设计如下:

1. 提出问题

① 复杂的图形由简单的图形组成的,那么,以一点为两端点画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什么?为什么?②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你想到什么?

画这个图形比较容易,而图形的特征使学生陷入思考. 鼓励学生探讨到得出结论:这个图形是角,它特征是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 学生可能会设疑:究竟什么是角呢?接着设计问题:根据这个特征,请你猜想一下什么叫做角?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解决便自然产生了角的概念.

2. 讨论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而且问题情景的确定性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如我又提出以下问题:射线绕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组成的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还有什么?学生经过热烈地讨论,又提出了以下很好的问题:①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有关吗?②在射线上取一点是平角吗?③周角与射线有区别吗?把学生带入相關的问题情景中,在问题情景中探究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概念产生的问题实例,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3. 新的问题(变式训练)练习

设计问题,所有的角都一样吗?为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角不一样,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表示出来,加以区别?紧接着设计问题,角究竟用什么办法表示好呢?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在问题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能使学生学有“问题”才是成功的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探索.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交流切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解题活动中,思维就显得非常活跃.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许多预想不到的收获.

三、探究的广泛性生成,需要开展积极的合作交流活动

学生主动探究要提倡交流与合作. 个人见解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合作活动的交流机会,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许多学生就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重新迸发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 这样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不但使学生学会参与、探索,而且又学会交流、合作.

四、良好的主动探究习惯养成,需要课堂教学的适时放权、适时启发

周玉仁教授提倡“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 学生作为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教师作为引导者,基本任务是适时启发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存在的类比思想,注意问题设计的结构具有可比性,以启发引导学生. 学生类比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学习一些新知识,达到探究的学习目的.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是重过程、重发现、重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能力. 在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法自由地、开放地探索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带给学生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和能力的养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