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以降开封兴衰与城市空间规模盈缩研究

2017-07-18 12:10
南都学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内城规模空间

朱 军 献

(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北周以降开封兴衰与城市空间规模盈缩研究

朱 军 献

(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开封从北周被设为汴州州治之后,因汴河水运交通而在隋唐之时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城市空间规模也逐渐随之扩张。其后随着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作为统一帝国的都城,开封城市空间规模在北宋达到高峰。宋都南迁之后,开封政治地位的下降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元明时期的开封城市规模发生较大内缩,回到唐时期汴州城的大小。清代的开封则更因为明末及清初的战乱水患,在城内形成面积巨大的水泊,同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下降也使城内聚居区域进一步缩小。近代以后,尽管陇海铁路的开通为开封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动力,但其空间规模也只发生了非常有限的突破与扩展,空间主体仍然局限于开封城墙之内。

开封城市;空间规模;盈缩

一、北周至唐开封城市的兴起及其“城”之构建

作为战国时期魏国国都的大梁城,其规模较现在的开封老城还要大一些,方圆超过10公里,人口不下30万,以致秦国灭魏时,大梁城在黄河之水的浸灌下,经三个月才城坏被淹[1]卷四十四《魏世家》,规模之大与城池之坚可想而知。

但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段内,开封只能作为一个较低层级的县治而存在,直至后赵石勒四年(322年)方才成为陈留郡治,但影响力依然有限。北周在开封设置汴州州治之后,方有汴州之称。隋朝建立之初虽然又再次降为县治,但城市经济似乎已有很大发展,隋文帝杨坚祭祀泰山返回长安路过汴州时(595年),竟然“恶其殷盛”,而专门任命令孤熙为汴州刺史,以对汴州的商业发展进行打击,令孤熙到汴州后“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2]卷五十六《令孤熙传》。这说明当时开封城市的商业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并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前,开封已有较强的水运转输功能。

其后大运河的开通,更为汴州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具有便利水运交通的优势,至迟到唐朝开元时期,汴州可能已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都会:“河南,汴为雄郡,自江、淮达河洛,舟车辐辏,人庶浩繁。”[3]卷一百九十中《文苑中·齐澣传》故到李勉迁宣武军治所于汴之前,开封因为商业经济的发展,已为水陆辐辏的都会。在杜甫的《吹台》一诗中,也有“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的描写,虽然有所夸张,但也反映了汴州城规模的宏大。

商业发展之势不可遏,政治地位亦随之提高。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汴州总管府,以便控制运河的遭运;至德元年(756年),置河南节度使,治汴州,领十三州;乾元元年(758年)废,又置汴州都防御使,领十三州如故;762年复置河南节度使,领八州,769年又增领泗州;兴元元年,宣武军节度使治所自宋州迁汴,领四州。因城市在成为规模宏大的水陆都会的同时,政治地位也相对较高,故在建中二年,节度使李勉重新修筑汴州州城,内部另建一小城为汴州州治,二者整体构成一“回”字形结构,“外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4],略成一长方形形态。依据当代学者张驭寰田野实测,内城南北长900 m,东西宽720 m,周6里,外城南北长2900 m、东西宽2400 m,合21里,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差不大[5]5,在当时可为规模较大之城。

二、五代至北宋开封政治地位之提升与城市空间规模之扩张

唐代中晚期以后,尽管华北平原及黄淮平原地区藩镇割据严重,但并没影响开封城市的商业发展及政治地位的提高。唐末朱温即以汴州为基础而倾覆唐王朝,于梁开平元年(907年)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国都。自此割据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便在开封和洛阳之间交替为都。后梁在909年迁都洛阳,于913年又以开封为国都,后唐灭梁后,又建都洛阳。后晋灭后唐后,天福二年(937年)晋帝石敬瑭谋迁都大梁,其重要谋臣桑维翰说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石敬瑭本人也认为“大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故于天福三年丙辰建东京于汴州,而把洛阳设为西京[6]卷二八一《后晋纪二》。后汉、后周则只以开封为都,遂使开封在五代之末取代洛阳而成为中原地区地位最为重要的城市。

故至周世宗柴荣之时,开封更是“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诸卫军营,或多窄陋,百司公署,无处兴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货之资,增添不定,贫乏之中,供办实难。而又屋宇交连,街衢狭隘,入夏有暑湿之苦,居常多言货之忧”,因此周世宗为了“将便公私”,于显德二年4月下令“须广都邑,宜令所于京师四面,别筑罗城”[7]卷二十六《城郭》。工程历时一年有余,次年完工,新修之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基本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8]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1413。这样周世宗所修罗城便成为外城,而唐李勉所筑外城则成为内城。

其后开封作为统一帝国北宋的都城,太平时日较久,城市人口规模更加扩大,其最高数字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但基本上多认为人口应在140万~170万*文献较多,不一一列出,具体见周宝珠、李长傅、程子良、李清银等人的论著。。

因此,周世宗时新拓建的内城与外城之间的空间区域到北宋之后同样也是街巷纵横、民居集中。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空间规模便随之扩张,因此“政和六年,诏有司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遂使北宋开封外城相对后周而言略有扩张,达到“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比后周开封外城规模略大一些[8]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1413。依据张驭寰实测,后周开封外城长5700 m、宽4800 m[5]34,达到开封城市发展史空间规模最大的状态。

三、金代至明朝开封政治地位的下降与城市空间规模的缩小

鼎盛时期的北宋开封城市,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都城,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但在自北宋灭亡以迄晚清的漫长历史阶段里,开封城市却一直呈衰落状态,城市空间规模也渐次内缩。

在金的攻击下,大宋王朝被迫南迁,但很快北方的金朝在蒙古的压力下又南迁开封,由于宋都南迁以及宋金之间战争所产生的巨大破坏作用,至金迁都开封前夕,开封外城与内城之间的空间区域已经“不复有屋,大抵皆墟”,有的地方甚至蜕化为田地,如曾是北宋开封最为繁华地之一的内城保康门至太学之间的地区,“道无数家”,人屋稀疏[9]卷十三《海陵殇王上》。因此最早在金元时期,开封外城与内城之间的街市与居民聚居区域可能多已消失。

而包裹外城、内城之间街市巷衢的外城城墙因在周世宗修筑之时,“取虎牢土为之,坚密如铁”,又经宋时期的多次复修,比较坚固,因此尽管历经金灭北宋、元朝灭金两次战火的冲击,至元朝末年刘福通起义占据开封时,仍然可以据以坚守达三个月之久,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但元朝灭亡之前,却诏令“尽毁天下城隍,开封城亦仅余土埠”[10]卷四十七《河南二·开封府》,最终“自金迄元汴梁外城毁内城存”[11]卷九《建置》,再加上黄河泛滥的影响,至明时期,开封外城城墙已是“仅余基址,有门不修,以土填塞,备防河患”,等到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决口之后,连残留基址也“俱淤没”了[12]1。

明朝建立后,开封虽只为河南省会,但因是周王府所在,政治地位与元朝时期相比还是有较大提高,庞大消费人群的集中对开封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在“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北下卫彰,达京圻,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商贾乐聚”[13]卷四《商贾纪》,城市人口到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水淹之前,除周王府宫眷而外,尚有“实在人丁三十七万八千有零”[14]卷四十五《崇祯十六年江西道御史黄澍奏疏》,若加上周王府的人口,则可能有四十万左右,约是北宋崇宁时期的四分之一,依然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直到明亡之前,还被视为“八省通衢,势若两京”[12]3。发达的商业经济又促使开封城市的空间规模突破内城城墙的局限,而扩展至内城之外。

在《如梦录》的记载中,明代开封的丽景门外,有过客店、竹竿行、羊毛行、皮店等……关南一带,俱是烧砖瓦窑,做砖瓦……琉璃等货,东至阳正门止;南薰门外,有饭店、过客店、杂货、纸张等铺,排门挨户生意,不亚于城内;仁和门外有棉花市、鲜果行等;安远门外,西厢俱是旅店、碱店,又有寺庙及各乡宦花园、书院,玩赏之处,不能枚举。在明代开封的五个城门之中,“惟西门直通,余四门皆屈曲旋绕”,故为了加强西门的防御能力,在西边大梁门之外西关,又筑有附城一座,亦有五门,分别为南门、小南门、西新郑门、北迎恩门和东门,城内除众多的民房、庙宇之外,尚有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杂货市场、牛驴骡马市场以及大型客店三五十座等[12]73。

四、明清开封的破坏与城市空间规模的缩小及近代有限的扩张

开封城市规模尽管在明代曾略有扩张,但明末以及清初的战乱与水患却使其进一步内缩。

崇祯十五年秋天,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在围困开封之时,城内的明政府官僚派人掘开黄河大堤试图水淹城外的农民军,掘堤之后,洪水于9月16日反灌开封城内,“坏曹门而入,南门、北门、东门相继沦没”,9月17日,“城内皆巨浸,所见者钟、鼓两楼、郡藩殿脊、相国寺顶、周邸子城而已”[15]。有着城墙保护的开封城内尚且如此,对于城外而言,战火以及黄河之水所产生的影响自然可想而知,时隔3年后,清顺治二年(1645年) 河南巡抚宁承勋“由大河泛舟,直抵城下,城垣半在沙淤水浸之中,进至安远门,则翁城、敌台灭没无影”[16]卷二十八《贤能传一》。西门附城已被黄沙淹埋,其他四门关厢的各种行店在顺治十八年编修的《祥符县志》中也已不见记载,明时期突破城墙限制在城墙之外所形成的聚居空间也就随之消失,开封的城市空间又内缩到北宋时期的内城之内。同时,开封内城内部的城市空间,也因黄河泛滥影响所造成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与大面积湖泊形成而产生较大的收缩。

崇祯末年水灾之初,城内居民“初死于兵,继死于水”而人口大减,由水淹之前的除周王府宫眷而外“实在人丁三十七万八千有零”,变为水灾后“只存奄奄待毙者三万余人耳”[14]卷四十五《崇祯十六年江西道御史黄澍奏疏》),为北宋以后人口数量的最低点。直至清初顺治年间,“成聚成市者不过冲涛北渡一二之苗裔也”[17] 卷二《城池》。康熙元年(1662年)巡抚张自德、布政使徐化成修开封城并重建各级衙署后,“始移各衙门于省会,民居亦鳞集城乡”。驻节外邑的各级衙署陆续迁回后,一般居民也开始缓慢增长,但因为崇祯十五年的水灾破坏极为严重,经过二百多年的恢复和发展,直至咸丰十年,全城“人口共二万零一百九十三户,九万二千七百二十四口”[18],只约为明朝人口最多时期的约四分之一、北宋鼎盛期的十几分之一。至清朝灭亡前夕的宣统二年,人口也才只有15万余人[19]。

经以上分析可知,开封从北宋之后不仅外城空间聚居区域消失,而且内城市民聚居空间规模亦大大缩小,历经北宋至清末漫长历史阶段的变迁,开封城市居民聚居区域已只剩开封内城约二分之一大小的面积。

进入近代以后,尽管陇海铁路从开封城南经过,为日渐衰退的开封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动力,但因为开封周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开封并没有改变其消费性城市的性质而成为大区域之间的物资集散中心,因而开封商业仍主要是满足本城居民以及部分外来人口的消费需要,“多舶来奢侈品,消耗多而输出少”[23]54,故其商业繁盛点也就散布在城内居民聚居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马道街、鼓楼街、土街、书店街、东大街、西大街、河道街、徐府街、南门大街等处。而以集中和流转各地商品、服务大区域之间商业贸易的车站及南关附近,则“马路宽平而商务不盛……仅有小贩及旅舍货栈,商市无可述者”,出南门往南过迎薰桥后,路旁建筑多系旧式,“唯河南邮务局,巍然道旁,纯仿新式建筑,折而东南,道左皆操场营房,错综罗布。直至城东宋门外,柳林荫蔽其间,望之若村落堡寨焉。复折而南,直达车站”[23]71。甚至到1932年时,车站附近还仍然是“虽亦略有商铺,然不见热闹,其繁盛市区均在城内”[24],在车站与南关之间并没有形成面积广大的商业街区,只是因为车站的影响略有一些建筑及驻军而已,故其城市空间只发生非常有限的突破,在抗战爆发前还基本上依旧聚拢在其高大坚厚的城墙之内。

五、结语

自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开封从北周设为汴州州治之后,城市开始逐渐兴起,并因为汴河水运交通而在隋唐之时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其城市空间规模也逐渐扩张。其后随着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作为统一帝国的都城,开封的城市空间规模在北宋达到了高峰。而北宋灭亡宋都南迁之后,开封政治地位的下降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开封城市规模随之内缩,回到唐时期汴州城的大小。清代的开封则更因为明末的战乱及水患,对开封城市造成更大破坏,在开封城内也形成了面积巨大的水泊,同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下降也使城内聚居区域随之缩小。近代以后,尽管陇海铁路的开通为开封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动力,但开封城市空间规模也只发生了非常有限的突破与扩展,其空间主体仍然局限于开封城墙之内。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87.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926.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3427.

[4]李廉.汴京遗迹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

[5]张驭寰.北宋东京城建筑复原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4126.

[7]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13.

[9]宇文懋昭.大金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2143.

[11]沈传义,俞纪瑞,修.祥符县志[M].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黄舒昺,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12]佚名.如梦录[M].孔宪易,校注.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3]张瀚.松窗梦语[M].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傅泽洪.行水金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刘益安.大梁守城记笺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12-121.

[16]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925-926.

[17]李同亨,修.祥符县志[M].顺治十八年(1661年)刻本.马士骘,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18]傅寿彤.汴城筹防备览[M].大梁: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刊刻.

[19]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42.

[20]管竭忠,修.开封府志[M].张沐,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本.

[21]开封市郊区黄河志编纂小组.开封市郊区黄河志[Z].开封:开封市郊区黄河志编纂小组印刷,1994:94.

[22]吴朋飞.清代开封城市湖泊的形成与演变[J].历史地理,2014(2):30.

[23]吴世勋.河南[M].上海:中华书局,1927.

[24]陇海铁路车务处.陇海全线调查[M]//民国铁路沿线调查报告汇编:第7册.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9.

[责任编辑:岳 岭]

2017-03-20

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开封城市空间结构历史特色与当代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B063。

朱军献(1976— ),河南省南阳市人,美术社会史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社会史与城市发展规划史。

K921

A

1002-6320(2017)04-0034-04

猜你喜欢
内城规模空间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北京城墙寻迹周汝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北京内城河湖水质情况分析及思考
空间是什么?
万众一心
创享空间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清代如何疏解京城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