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走一步

2017-07-18 20:12尹峻王东
化学教与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教学衔接学习方法

尹峻+王东

摘要: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多为高一化学教师所研究。作者独辟蹊径,从初中教学的视角研究這一问题,提出初中教师也应重视这一衔接工作,要向前走一步,在知识体系、学科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与高中接轨。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衔接;知识体系;学科观念;学习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2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5

初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主要是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以及简单的化学计算,使学生形成一些初步的化学观念,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如果说初中化学知识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比较零散、碎片化,那么高中化学知识则逐渐趋向“学术性”,注重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层次提高到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学生不仅要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要有所创新。因此高中化学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较初中化学有了飞跃,如果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出现问题,将使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困难重重,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育的生长性决定了初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应该是一脉相承的,都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1]”。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大课程观,将初高中化学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而且这一衔接工作不仅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也应为初中教师所重视。初中化学教学应该向前走一步,从知识体系、学科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向高中要求靠近。

一、知识体系的融合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考虑如何进行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要放眼于整个课程系统,研究高中课标和教材,将那些与初中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分散地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中,这是加深学生对初中知识理解的需要,也是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需要。下面笔者就“物质的构成”“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知识模块的衔接提出一些见解。

1. 物质的构成

初中阶段,对于物质构成的认识,学生仅停留在几种常见物质上,比如金属、金刚石、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硫酸铜由离子构成。对于硫和磷,熟悉高中教材的教师,会很负责任地告诉学生,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只是构成较为复杂,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而一些教师则会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极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理解。再如学生遇到硝酸铵、氢氧化钠等不在记忆库里的物质,就盲目下结论,产生硝酸铵、氢氧化钠是由分子构成的这类错误。上述问题,是由于学生对于物质构成的理解,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撑,采用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造成概念很模糊。那么我们不妨在初中教学时,尝试向前走一步,贯穿一些物质构成的规律,比如原子是怎样构成分子的?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什么特点?哪些原子或者原子团容易构成离子?如此,学生思维就比较清晰,物质构成的知识就具有一定的体系性。

2. 化合价

“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氧硫负二价;铜正一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为了便于学生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教师会把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整理成几句顺口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记忆经常会出现混淆,如将铁的化合价记成负二负三价等。遇到一些化合价判断,如硫酸钠中硫元素化合价的判断,一些学生就会根据顺口溜,不假思索地标出负二价;一些学生知道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列式求算,但由于计算失误,结果为“+10”价。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渗透一些高中的化合价理论,这些错误本可避免,如化合价主要取决于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因为只能失去电子而表现正价,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而负价的绝对值和最高价之和为8,非金属元素化合价一般有多种等等。同时学生对化合价理论的初步理解建构,将为他们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教材(人教版)中,有多次提及氧化还原反应,第二单元课题2中:氧化反应的定义及缓慢氧化,第六单元课题1中:还原反应的定义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被氧化、被还原。第七单元的燃烧、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同样也贯穿着氧化还原概念。但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如果仅停留在得失氧角度,就会产生一些科学性的错误,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得到氧原子,可做还原剂。为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除了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不妨再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去理解,并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必然会造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并可联系四种基本类型反应(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分析它们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性。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进一步的学习。

二、学科观念的接轨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思想的精髓,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它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2]。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主要有: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变化观、能量观、守恒观、实验观、用语观、分类观、化学价值观等等。这些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当着力培养的,考虑到初高中教学实际,笔者觉得应在“结构观”“守恒观”“实验观”这三观上重点关注。

1. 结构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粒子的不同和构成方式的不同,就造成了物质结构的不同,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念对学生高中化学的学习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有机化学,“碳链的变化、官能团的不同”这些微观结构的差异,就造就了种类繁多的有机物以及它们千差万别的性质。而初中化学教材中不乏培养这一观念的素材。如学习了“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我们就可让学生分析“硫和氧元素化学性质为什么相似”、“钠离子和钠原子的化学性质为什么不同”;在碳单元了解了“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探索它们性质不同的原因;在归纳“酸和碱通性”之后,又可让学生围绕结构讨论这些通性的本质是什么。如此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结构观”解决实际问题,将有助于学生完成观念的意义建构。

2. 守恒观

初中化学的守恒观有三重内涵: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原子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守恒观具有极强的迁移应用效果,对学生初高中化学学习有重要价值。质量守恒,使化学研究从定性分析进入定量计算,是化学研究手段的飞跃;原子守恒,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依据,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符号表征,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守恒,借助这一观念根据实验现象可对未知物质作出推测,这是化学魅力之所在。初中教师要关注守恒观的观念教学,除了达到初中课标的教学要求外,可适当拓展延伸,渗透一些高中化学的“影子”。比如说,初中的化学计算一般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一旦涉及多步反应的计算,方程式的书写、物质关系的梳理、计算量的增加,这种计算方法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入高中化学“元素守恒”的计算思想,引导学生从已知物和所求物的组成进行分析,抓住关键元素,如该元素在系列反应中转化完全,就可直接建立关系式解题,从而精简计算环节,提高正确率。方法的简约性能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守恒观”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这一观念。

3. 实验观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3]。从中可归纳出实验观的三重含义:实验价值观、实验安全观、实验环保观。无疑,这一实验观的确立对学生的高中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是极有价值的。那么如何践行这三重内涵呢?一方面要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另一方面要开拓“第二战场”——家庭实验。课堂教学中,开足开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教师演示要规范到位,要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掌握课标中要求的7项实验技能,要关注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如规范操作的习惯、仪器药品摆放整齐的习惯、实验三废正确处理的习惯等等,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安全和实验环保意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实验观的培养还需要家庭实验的配合。教师在学期初要编制好家庭实验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实施。学生可按书本内容完成实验,更要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如实验物品、实验步骤、实验目的等都可有所变化。为了便于反馈,可让学生拍摄实验视频上传,教师浏览、打分、点评。长此以往,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觉意识:实验并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它就在身边,它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敢想、敢尝试。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的学习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在知识层次上以“理解应用”或“分析综合”等高水平目标为主,需要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因此,初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

例如,在酸碱盐的教学中,以硫酸、鹽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例,通过典型物质的性质的学习,由学生自主归纳酸碱的通性。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相似,总结规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完“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后,让学生梳理C、CO、CO2、H2CO3、CaCO3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建构“碳家族转化关系图”,打通物质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隐性的思维可视化,便于学生后续学习的迁移运用,同时也渗透了高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药品及反应原理如何选择,制取装置如何确定,操作步骤如何设计,如何验满和检验气体等等,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新气体的制取时有法可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家“一亩三分地”,更要关注学生的后续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从初中到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和转折点,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转型成功铺路搭桥。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从初中教学的视角所进行研究尚少,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 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教学衔接学习方法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