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野下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思考

2017-07-19 07:45陈友林
教师·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中生培育道德

陈友林

摘 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为本当以育德为先,可家庭教育的缺失、新媒体传播的弊端以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导致高中生道德素养培育进程受滞,这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推进的瓶颈更严重影响国家未来人才的积蓄。文章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中生道德素养培育的突破口,通过高中生道德素养发展困境分析,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探讨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中生道德素养的培育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德育工作也面临不同的挑战与困境,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其倡导道德教育,关注身心修养的深厚意蕴,使之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巨大的德育功能。因此,针对高中生群体的发展特点,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思路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以促成高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一、高中生道德素养发展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高中生道德素养发展困境

笔者结合几所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与多位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的座谈内容,辅之以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发现高中学生所呈现出的道德行为表现着实令人担忧,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其不良表现可梳理总结为如下情况:

心理不健康、出语冲动粗俗等现象较为严重;人格取向不定、文明素养程度不高、学习被动、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居多;表现出功利、世故、自私、公德意识差的学生不在少数;心理素质不好、经不起挫折、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时常涌现;生活上爱攀比、虚荣心强、喜欢追赶时髦等表现的学生有蔓延趋势。并且普遍伴有爱国情感淡漠、理想信念不强烈的现象;对社会漠不关心,责任感不强;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判断失衡等。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是关键因素

由于社会经常聚焦和关心的是学校教育,许多父母常常忽视自身的教育任务,把道德教育也寄托于学校教育,忘记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目前因家庭条件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俨然成为学生出现不良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而针对不同地区特性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农村地区常伴随的家庭条件与背景限制而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一方面,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提供了大量务工机会,家庭条件的困难使得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将孩子寄养于年老长辈或亲戚朋友家中的情况普遍存在,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孩子的物质需要可以给予支持,却极少关注孩子的情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家长本身素质的局限性,也使得农村学生道德素养的家庭培育产生缺口。

另一类是城市地区常伴随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家庭教育失能。从目前来看,由于社会上单亲、离异、再婚等家庭数量不断增多,而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造成孩子自卑、封闭、孤独、虚荣等个性,容易过分敏感、过分自尊甚至盲目交友,且更多地表现出懒惰贪玩、逆反心理强、重享受轻进取、强调个人自由而忽视民主集中等不健康、不成熟的思想行为。又因为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孩子普遍被视为家庭中心,大部分孩子往往娇生惯养,在性格上呈现出自私、功利等倾向。许多家庭愿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疏忽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个性品德培养。

2.新媒体传播发展的弊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影视、新闻、书籍、广告等媒体传播形式纷呈多样,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并且持续扩大影响,但中学生在享受获取信息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网络平台上错误信息的冲击与危害。就中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特点而言,其正处于“三观”树立与养成的思想活跃时期,而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也在不断地消解传统知识边界,海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促使学生不停地经受着选择和鉴别能力的考验。一旦青少年思想不够成熟或者分辨信息的能力较弱,错误信息便会对其认知、思想、语言、行为习惯带来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其道德素养的健康养成。

而进一步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相对于施教者来说往往更容易接受新媒体上传递的信息,这也使得教育者的教育威信、把握思想动态的教育角色受到了挑战,从而加大了对高中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难度。

3.学校德育工作未落实处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高中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德育并未普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可德育工作缺失的学校难以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紧抓高考分数,忽视道德素质培育工作,同时学校德育理论尚未跟上时代脚步,德育内容空洞、理论没有联系实际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主要原因是家长、社会依然把升学率的高低看作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受阻,形成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办学行为,使高中生道德素养的培育遭遇瓶颈。

二、高中学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1.“立德树人”是高中学校加强道德素养培育的根本指南

“立德树人”,即坚持育人先育德,将道德素养的培育放在培养人的首要位置。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来武装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证人才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明确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改革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正因为这样,学校教育必须点燃“立德树人”这盏明灯,将其视为根本指南,以此加强学校的道德素养培育,挑起育人育德这个重任,塑造好未来建设者的灵魂。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国家培育好建设者和接班人。

2.“立德树人”是高中学校实施道德素养培育工程的核心理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的重大部署,高中学校必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施道德素养培育工程,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理念贯穿道德素养培育工程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提升道德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培养出素质优良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关注时事,正确认识国情;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各方面,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素养的熏陶作用;建立道德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培育学生自立、自强、自主成才的意识,培养学生不怕苦、不畏难、积极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程是提升高中生道德素养的终南捷径

1.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程是民族复兴之大计

“国无德不兴”,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强调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高中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素养培育工程,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昌盛。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也锻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各种思想精华的凝结。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正如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明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财富。民族的伟大复兴,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为条件,因此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民族复兴之大计。

2.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程是育人化人之根本

“人无德不立”,文化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高中生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其未来在社会上的人生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精华,而这些思想精华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道德素养。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认知观、“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无私情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自律情怀,无不体现出为人修德所达到的非凡境界,这些深邃的思想既是民族的“根”和“魂”,又是学生的心灵鸡汤,能滋养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高中学校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優秀品德、美德、公德、道德等德育思想,培育高中生形成善的言行、美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正确的世界观,使之明德向善、崇德惟馨、见贤思齐,养成讲正气走正道、讲正义知荣辱的良好品格。因此,高中学校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正义、民本和仁爱等极具时代价值的思想精华来育人化人,使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

3.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中生道德素养的具体途径

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核心思想,并要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那么高中学校就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分时段、分学年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以不同的教育形式融入高中教育中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其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研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策略与实践模式。高中学校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研究,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素养培育的课程理论体系,编制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读物,如传统德育绘本、歌谣、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开展“传承优秀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如朗诵、演讲、 辩论、创作比赛、主题班会课、公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熏陶高中生的思想情操。

其二,从学科素养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各学科素养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育德功能,让课堂沐浴优秀传统文化的阳光。高中学校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编入日常课程,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素养培育课,让各学科渗透道德素养培育,教师用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学生,实现多方面渗透道德素养培育,文科科目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个人修德、家国情怀、自立自强等品格,理科科目教师讲究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品格。当然,必须加强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道德文化水平,并且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活动的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素养培育的评价制度,真正落实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道德素养的目标。

其三,建设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学校为中心的家庭和社会道德素养培育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中学校是高中生德育培育的主阵地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但是还必须密切关注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影响,以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来培育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要以班主任为中心,落实道德素养培育的目标。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班级的主心骨和精神领袖,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影响深远,他们的一言一行有时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同时,学校教育要努力引导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思想情操的熏陶作用,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孩子,使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的形式,形成必要的家校联系制度,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从学习、生活、家庭等不同方面对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水平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学校也要多关注社会环境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的方面,正确评判社会呈现的消极性的非道德现象。

总之,通过建立集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道德素养培育平台,将课内外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联动成一个整体,使各项德育工作成熟运行,这才是遵循教育规律,增强道德素养培育实效性问题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张红梅.论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现实价值意义与目标要求[J].金田,2014(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3]李 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9-230.

[4]肖兴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机制探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张 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释——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为中心的探讨[J].理论导刊,2014(7).

[6]郑 航,王清平.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1(3).

[7]冯婷婷.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9).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东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生培育道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