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点认识

2017-07-20 13:07李明远彭华清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罚职业道德状态

李明远 彭华清

大量问卷调查与新闻报道表明,由于教师普遍工资待遇差,生活窘迫,社会地位低,对职业产生倦怠,丧失了职业幸福感,造成教师的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各界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认识一 心理健康问题≠职业道德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等同起来。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体罚了学生,一些人会认为该教师有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事实上这一不当行为隐藏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出现这一行为可能是由于该教师正面临着较大的教育教学压力,引起情绪和行为失控。但事后,教师常常会内疚自责。由此可见,“体罚学生”行为的背后并非一定是职业道德缺陷,而是自身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调节。另外,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心理的适应与发展,侧重于教师主体对各种环境的自我调适;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与规范,带有社会评价性质,有“是”与“非”之分。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当作职业道德问题来理解。

认识二 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一般人们会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从而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常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评价教师的心理状况。人的心理是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心理健康是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有的人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有的人可能距离某种心理问题的状况更近一点。从分布来看,大部分人都处在更接近心理健康一端的区域,而处于完全不健康和完全健康区域的个体都是极少数。对于中小学教师群体来说也是一样,绝大部分教师处于心理比较健康的区域,就算是被检出心理问题的教师,也可能只是心理的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状态不好,在其他方面不一定有问题,因此不能对其全盘否定;同时要注意到,没有检出问题的教师,也不代表完全没有问题。

认识三 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心理不健康

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有心理与行为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种想法忽略了问题发生的情境条件。在理解教师心理健康时,我们应该鉴别情境性与特质性。情境性是指教师的某些负面情绪或看似不适合甚至是过激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特质性是與情境性相对的,即一些情绪、行为是不因情境而改变的,表现出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因此,在使用调查量表测量并判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时候,下结论要慎重,要注意区分哪些现象是教师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现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表现,哪些是正常问题,哪些是值得密切关注和亟须解决的异常状况。

教育是永远年轻的事业,教育的每一天都应该是一首隽永、秀丽动人的诗歌;教育的每一天都应该有一个让人憧憬美好的梦。教师应具备这种情怀,提升认识,努力维护好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就会随风而逝,职业幸福感也会如期而至。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罚职业道德状态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智珠二则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有些伤痛,爱也无法抚平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规范化的学校体罚:一种合理的教育方式